跳到主要內容
    :::

    本期的照片及說明東部斷層海岸的地景與保育議題。東部斷層海岸從宜蘭到屏東,長達300多公里。本次照片專輯主要是以蘇花公路沿線為主。


    2040. 臺灣水泥公司和平場位於大濁水溪的右岸。也是沖積扇三角洲。但因為蓋了水泥廠,整個三角洲的右岸被開挖建設成運送水泥的港口,三角洲的完整性也因此被破壞。
    2040. 臺灣水泥公司和平場位於大濁水溪的右岸。也是沖積扇三角洲。但因為蓋了水泥廠,整個三角洲的右岸被開挖建設成運送水泥的港口,三角洲的完整性也因此被破壞。
    2039. 南安國中校舍緊鄰太平洋海岸。面對東北季風或颱風,常常首當其衝。海岸的堆積物遠遠望去似沙灘,但顆粒多為礫石。
    2039. 南安國中校舍緊鄰太平洋海岸。面對東北季風或颱風,常常首當其衝。海岸的堆積物遠遠望去似沙灘,但顆粒多為礫石。
    2038. 花蓮秀林鄉的火車站。靠近臺灣水泥公司的DAKA園區。也是往來旅客休息的據點軌道運輸對東部而言,非常重要。火車站變成重要節點。
    2038. 花蓮秀林鄉的火車站。靠近臺灣水泥公司的DAKA園區。也是往來旅客休息的據點軌道運輸對東部而言,非常重要。火車站變成重要節點。
    2037. 中橫公路長春祠與旁邊的沖蝕溝。中央山脈的岩體受到擠壓抬升,擠壓的過程中對岩層產生折曲或破裂,這些變形的地點通常為岩層的弱面,容易匯聚水流。圖中的沖蝕溝就是在地形的轉折處發生,並在下方堆積出了巨大的落石崖錐。
    2037. 中橫公路長春祠與旁邊的沖蝕溝。中央山脈的岩體受到擠壓抬升,擠壓的過程中對岩層產生折曲或破裂,這些變形的地點通常為岩層的弱面,容易匯聚水流。圖中的沖蝕溝就是在地形的轉折處發生,並在下方堆積出了巨大的落石崖錐。
    2036. 除了隧道、攔截網之外,蘇花公路也能見到許多半覆蓋式的明隧道。明隧道概念上作為邊坡的延伸,大型落石則以其斜頂讓落石順著坡面通過落下,避免傷害到隧道下方通過的人車。
    2036. 除了隧道、攔截網之外,蘇花公路也能見到許多半覆蓋式的明隧道。明隧道概念上作為邊坡的延伸,大型落石則以其斜頂讓落石順著坡面通過落下,避免傷害到隧道下方通過的人車。
    2035. 從仁清隧道北口眺望南側的公路。下方式深不見底的太平洋,上方是高聳且陡峭的絕壁,公路從中而過,後方更大、更高的大清水山山壁,襯托出的公路的絕境之美。從山嶺至海底,落差幾乎達10,000公尺,堪稱世界稀有景觀。
    2035. 從仁清隧道北口眺望南側的公路。下方式深不見底的太平洋,上方是高聳且陡峭的絕壁,公路從中而過,後方更大、更高的大清水山山壁,襯托出的公路的絕境之美。從山嶺至海底,落差幾乎達10,000公尺,堪稱世界稀有景觀。
    2034. 和清隧道上方的巨型大理岩露頭,大理岩白色的外觀,當初沉積的層理,經過變質作用,顯現斜向平行的節理與破裂面,可以看出蘇花公路岩層的特殊與地形的陡峻。
    2034. 和清隧道上方的巨型大理岩露頭,大理岩白色的外觀,當初沉積的層理,經過變質作用,顯現斜向平行的節理與破裂面,可以看出蘇花公路岩層的特殊與地形的陡峻。
    2033. 蘇花公路南邊的終點—立霧溪口沖積扇,向外突出於海面之上。主要是立霧溪帶來大量泥沙。立霧溪口開始有較大的平坦腹地發展聚落,沿著海岸往花蓮市的美崙台地延伸。
    2033. 蘇花公路南邊的終點—立霧溪口沖積扇,向外突出於海面之上。主要是立霧溪帶來大量泥沙。立霧溪口開始有較大的平坦腹地發展聚落,沿著海岸往花蓮市的美崙台地延伸。
    2032. 蘇花公路因為交通安全開鑿了許多隧道通過斷層海岸區域,舊路線就此廢棄成為遺跡。圖中的右前方即為已廢線的老蘇花公路,隱約能想像一條緊貼著山壁的道路,在山高水深的懸崖上蜿蜒前進。也可見蘇花公路高的落石發生頻率。
    2032. 蘇花公路因為交通安全開鑿了許多隧道通過斷層海岸區域,舊路線就此廢棄成為遺跡。圖中的右前方即為已廢線的老蘇花公路,隱約能想像一條緊貼著山壁的道路,在山高水深的懸崖上蜿蜒前進。也可見蘇花公路高的落石發生頻率。
    2031. 仁清隧道外側、位於已廢棄蘇花路線上的屏風石,因其直立突出、有如屏風的外觀而得名,有如一人獨自興賞著太平洋與斷層海岸的美景。
    2031. 仁清隧道外側、位於已廢棄蘇花路線上的屏風石,因其直立突出、有如屏風的外觀而得名,有如一人獨自興賞著太平洋與斷層海岸的美景。
    2030. 蘇花公路連接和仁與清水的仁清隧道。最早開鑿的蘇花公路在此處是繞開山體、沿著山壁開鑿道路。然而因為懸崖下方長期受到波浪拍打侵蝕,經常性的發生落石與路基流失的雙重災害,後來以開闢隧道方式通過此路段,一勞永逸的避開落石的天然災害的困擾。
    2030. 蘇花公路連接和仁與清水的仁清隧道。最早開鑿的蘇花公路在此處是繞開山體、沿著山壁開鑿道路。然而因為懸崖下方長期受到波浪拍打侵蝕,經常性的發生落石與路基流失的雙重災害,後來以開闢隧道方式通過此路段,一勞永逸的避開落石的天然災害的困擾。
    2029. 公路前方超過60度的大理岩邊坡,公路以鑿空岩壁的方式通過。為了避免高角度邊坡常見的落石災害,圖中可見到不論是在路旁開鑿的山壁,還是其他裸露的部分,均搭配防護網,在落石產生之時先予以攔截,防止石塊持續滾落造成意外。
    2029. 公路前方超過60度的大理岩邊坡,公路以鑿空岩壁的方式通過。為了避免高角度邊坡常見的落石災害,圖中可見到不論是在路旁開鑿的山壁,還是其他裸露的部分,均搭配防護網,在落石產生之時先予以攔截,防止石塊持續滾落造成意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