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地質公園學會成立至今,也快6年了。真的時光飛逝。回顧起地質公園發展的歷史,應該從2005年在澎湖第一次辦理世界遺產與地質公園國際研討會說起。經過了11年的努力,讓文資法修法成功,從2016年7月27日總統公告文資法修法,自然地景的法條中,納入了地質公園與紀念物的文字。從此地質公園的設立是有法律依據的。從林務局公告地質公園的指定與廢止辦法後,馬祖地質公園是第一座成立的地方級地質公園。和平島地質公園是第十座地質公園。從2018年到2022年,四年內臺灣依法成立了10座地質公園。其中地質公園學會扮演了許多的角色。 記得2017年3月27日學會成立那天,在台大思亮館舉行成立大會,從此開啟了地質公園學會的各項任務。六年匆匆過去,地質公園的概念在臺灣,從開始介紹到學界、政府部門,從研討會到出版、到有系統地辦理各種網絡會議、國內外考察與交流活動,從沒有法源的依據到文資法納入地質公園的概念,慢慢讓地質公園進入臺灣許多角落。經過幾年的努力,讓地方社區、地方政府瞭解可能的努力方向。可貴的是林務局長年的支持,以及許多其他政府部門的協助,都讓許多活動,讓人有感。
二、學會發展的狀況 如果要檢討這六年來的努力成果,學會的確陸續辦理許多活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努力工作,應該是協助各地質公園依法完成設立地質公園。截至2022年底,臺灣有10座地方級地質公園設立。到目前為止,雖然這些地質公園都是地方政府依法經過調查、公聽會、審議會等程序通過,再公告。地方政府是主管機關。但各地方政府看來對地質公園的設立目的、經營管理目標乃至於支持程度都有不同的解讀。有些地質公園很努力的經過調查、辦理社區、學校說明會外,還辦理許多的地質公園的活動、交流,才通過指定審查。但也有地質公園所在的縣市政府,並沒有把地質公園的經營、管理當成施政的一環。只希望很快速通過指定。但如何讓社區瞭解這些推動,並能開展各項的工作,就沒有能繼續後續的推動。因此經過幾年下來,雖然指定成為地質公園,但離地質公園成立的目的,看來還有許多差異,這些都需要繼續釐清與推動的地方。包括主管機關與管理機關的共識,都是需要更進一步努力的地方。 另外一個問題是各主管機關、管理機關,都已經有繁忙的業務,又面臨人手不足的問題。所以也不容易從容的推動地質公園業務。其實,各地方政府瞭解地質公園是協助地方永續發展的重點。地質公園的運作,需要各部門(權益關係人)協助達成地景的保育、做好環境教育,讓地景旅遊成為吸引人的亮點。同時也能讓社區伙伴參與各種活動乃至於經營管理。社區伙伴的認同並能參與,應該是地方永續發展重要的一環。然而如何達成,許多的溝通是需要的。這些推動概念要展開時,會發現說易行難。主要的原因是主管機關是否願意落實指定後的經營管理。有許多地質公園的主管機關與管理機關是一樣的。也就是說缺乏經營、推動的層級,地方社區也就不容易跟上。一般而言,主管機關的工作量已經非常繁雜,如果還要監管、經營地質公園的發展與活動,常因為經費、人力與經驗不足,而無法落實。因此地質公園的經營會落入虛有其名的窘境。
三、品牌的建立 所以如何建立地質公園的形象、品牌會是未來的挑戰。各地質公園如何建立品牌與知名度,如何歡迎遊客到訪與瞭解地方特色,需要精心的規劃與設計。除了地質公園學會的標章外,目前馬祖、東部利吉、富岡、野柳有比較清楚的地質公園標章外,其他的地質公園仍須繼續設計,並應用。如果可以建立品牌形象,同時各地方政府主管機關與管理機關在辦理活動時,可以將地質公園的標章標示,會對地質公園工作的推動有很大幫助。 對地質公園的發展而言,品牌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也是後續需要各地質公園一起支持、努力的地方。臺灣各地質公園都具有許多地景特色,許多地方都有其獨特的故事。這些故事如何分享與應用,解說制度就非常重要。以馬祖而言,在風景區管理處的努力下,就有許多的解說牌設置,且都有中英日韓等語言的介紹。野柳地質公園更有10種語言的介紹,歡迎各方遊客到臨。這是兩處地質公園的典範。各地質公園需要有解說制度,才能將地方的好、美,介紹給造訪者,也才能吸引更多的人來參訪。因此各地質公園的解說牌、解說員的服務工作,都是各地質公園成立後,需要更進一步達成的。
四、解說員的培訓 解說員認證的工作是除了解說牌的設置外,解說員現身說故事,是地質公園可以讓更多人瞭解的方式。到2022年12月為止,各地質公園通過地質公園學會認證的解說員,正好達到500位。每位解說員除了拿到證書、學習護照外,還有一個以高雄泥岩惡地地質公園的芭樂樹的樹幹,以雷射雕刻成的木章。500位的解說員,如果能發揮其功能,將對各地質公園的解說服務,有很大的貢獻。更希望有很多的解說員,可以接受進階級的培訓。 臺灣地質公園解說員認證制度,是以地方級、進階級與國家級,分成三級。地方級解說員在受訓40小時,經過考試及格,可以獲得地方級解說員的認證。這部分的課程是以各項基礎概念為主。認證後,需要有40小時的解說服務,才能參與地質公園學會辦理的進階級解說員訓練班的課程。這個課程時數也是40小時。課程內容則以各地質公園的解說能力訓練為主。經過40小時的解說服務後,並取得急救訓練的認證後,可以獲頒進階級解說員的木章。如果希望獲得國家級解說員的認證,則需再由地質公園學會的認證課程40小時,並解說服務40小時後,才能獲得。 這樣的設計,是希望能創立地質公園解說的品牌。因為臺灣的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都有解說員,但如何建立地質公園解說員的品牌,需要有系統地累積這些訓練成果,才能有機會建立品牌。同時這些通過認證的解說員除了協助各地質公園的解說水準外,也能獲得些經濟收入。因為地質公園的解說員是以志工性質參與,協助造訪者認識地質公園的,並沒有如同國家公園的解說員有固定薪資。因此,解說員訓練的工作是必須持久,也要能讓解說員有培力的機會,不斷成長。
五、出版的任務 各地質公園有其自然地景、生態、歷史文化的背景,這些都需要不斷的研究,並將成果轉換為解說的資料。學術研究成果轉換成科普的資訊,解說員乃至普羅大眾可以參考的書籍。因此,解說資料的整理,便非常重要。目前學會出版的《閱讀台灣的地質公園 》、《閱讀野柳地質公園 》等書,便是在此背景下出版。 衛城出版社所出版的《億萬年尺度的臺灣──從地質公園追出島嶼身世 》,與野人文化出版社所出版的《臺灣惡地誌 》,也是各地質公園慢慢出版的讀物。這兩本書也都獲得許多出版界的榮譽大獎。也值得感謝出版社的貢獻。
六、網頁資料 在可見的未來,地質公園需要更進一步將所有地景、生態、歷史文化的資料,更有系統的收集、整理、應用。存放網頁的資料可能是活化的一個方式。目前地景保育、地質公園所有的出版品,幾乎都在臺灣的地景保育網、地質公園網可以查詢、下載。能夠這樣展示,其實背後有許多的努力,也要感謝林務局長年的支持,讓這個網頁能發揮一定的功能。
七、觀摩與競賽 相關比賽與觀摩是學會的另外一項重要推動工作。目前每年舉辦的地質公園的攝影、影音比賽,陸續把各地質公園之美,讓社會大眾欣賞。曾經辦理了三年的攝影比賽,目前作品仍全省各地巡迴展覽中。地景美學是一個國人較少的素養。過去的學校教育中,並沒有特別重視美育的教育,進入社會後,美學的素養更難達成。期待地質公園之美,能讓社會大眾瞭解與欣賞,美學的推廣,便非常重要。 再者,地質公園產品競賽,也希望提供各地質公園互相觀摩比較的機會。許多地質公園社區在參加了地質公園網絡會議,或地質公園的訪問活動中,都看到有哪些產品,可以發揮的。無形中也刺激許多的發想。雖然目前許多地質公園仍在草創階段,相信未來各地質公園能有更多的創意產品推出。
八、國內外交流 地質公園另外一個工作重點便是國內外交流活動需要繼續推動。過去六年的前三年,學會還常常帶領與國外地質公園的交流活動。後三年因為疫情之故,雖然沒有與國外交流的活動,但地質公園間的互動、學習與串連,是一直不斷的。整體而言,包括協助辦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等,地質公園學會每一次的會議與活動,都提供了各地質公園社區的學習平台以及成長的機制。 當然,這些交流活動,都需要經費。經費如何籌措,是各地質公園的考驗。如何透過社區的經濟收入,或是相關部門的補助,讓這些交流活動,包括網絡會議,都能順利上各地質公園社區參加,都是一種需要長期規劃的工作。 臺灣與日本地質公園的交流,在因為疫情中斷三年後,即將於2023年4月舉辦日本糸魚川地質公園考察。這次考察有四位高中生與三位高中老師同行。他們也是第二屆讀景比賽的特優學生與指導老師。在可見的未來,我們也必須準備好,歡迎來自國外的地質公園伙伴的交流活動。這些準備工作需要有系統地準備。2023年7月將有第三屆讀景比賽的特優同學與老師,赴日本考察、學習。目前這些送學生到日本的活動,都是伙伴們捐款促成的。為了以後可以培育下一代對土地的認識與愛護之情,希望這些活動可以得到更多的捐款協助辦理。
九、讀景比賽 讀景比賽是另外一個重點。臺灣地質公園學會過去三年來,努力辦理以高中生為主的讀景比賽。這個活動的背景是臺灣地質公園學會做為一個以推動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與社區參與的社團,如何認知可以推動哪些工作,是有意義的?最後大家討論的結果,認為為下一代提供扎根,認識自己的土地(包括認識自己的地質公園),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協助高中的地理、地科、生物、甚至國文等科,變成跨領域的學習認識自己的土地,可以是一個努力的方向。 因此學會策略上希望能得到高中老師們的協助,一起在高中的課程裡,融入認識地方的野外課程。並能有系統地學習閱讀地景。另一方面,也提供高中生參與學習閱讀地景的比賽。充實高中的地理、地科教育的內容。相信這些認識自己土地的工作,會伴隨著他們的成長。對自己土地的關愛,也會隨著增長。這將是一個地質公園學會,做為一個共同成長的平台,最可貴的機會。 目前讀景比賽正開始第三次的競賽,我們期待最後每年能有一萬個高中生(大約是當年百分之10的學生)能參與這個活動。當然這需要許多高中老師也能協助學會一起努力,提供高中同學透過學習、觀摩,認識這塊土地的機會。希望這是學會對我們下一代的貢獻。我們有這樣的期許與努力的方向。
十、小結 整體而言,過去臺灣的地質公園透過在地質公園網絡、地質公園的群組、地質公園學會的努力,不同平台的努力已經有不同的面貌。地質公園學會也算完成了階段性任務。但仍然有許多工作,需要接棒下去。也有許多工作,需要主管機關、管理機關的協助。 檢討之餘,必須謝謝所有參與過去六年來,地質公園相關活動的伙伴,表達最高的謝意。過去如果有任何成果,都是整個團隊的努力。期待整個團隊能繼續努力,讓地質公園成為地方永續發展的方式,也是地方的驕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