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地景保育幻燈片專輯(三十五)--澎湖虎井及桶盤嶼幻燈片專輯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內文:

    虎井、桶盤嶼位於澎湖群島南方,虎井嶼是由東山與西山所構成的島嶼,桶盤嶼則是由矽質玄武岩所組成的島嶼。兩座島嶼從地理空間的位置分布來說,虎井、桶盤嶼鄰近澎湖本島,均距離馬公市僅6-7海浬的距離,船班航行時間僅需二十分鐘,再加上島上人口外流嚴重,長居人口數量減少,人為對環境的干擾程度亦逐漸降低,自然地景仍然保有原始的風貌。島嶼生態資源豐富、自然地形景觀多元,再加上傳統的人文建築,突顯出島嶼生態的永續經營的價值。

    虎井嶼是由東山與西山兩座島連結而成的島嶼,島嶼面積廣大,由於東山目前仍為軍事管制區,在觀光遊憩資源的開發以西山為主,雖然西山面積相較於東山來的小,但在地景資源的數量上、特殊的自然地貌景觀以及日本時期所留存的軍事古蹟,成為吸引遊客前往的據點。沿著土壤剖面旁的西山步道前行,可以抵達遠眺虎井東山以及鄰近島嶼美景的西山展望點;位於展望點西南方的北回歸線紀念地標,記錄著在清朝時期北回歸線曾經通過虎井嶼;順著虎井步道往西走即可抵達軍事體能體驗場,感受昔日軍營操兵,鍛鍊體能的場景;不遠處設有虎井觀測所,是日本時期軍事指揮所,由此處遠望能夠清楚看到虎井嶼周邊的島嶼美景;向北走會先看到觀音公園,公園內的貓公石是此區自然景觀的一大特色;沿著龍舌蘭叢林,可以到達西山碉堡群,日本時期所遺留至今,雖然多已被植生覆蓋,但卻多了幾分的神祕感。由於西山道路是沿玄武岩柱狀節理所闢建,高聳綿延的玄武岩柱,讓遊客能夠感受到地景的壯麗;長時間的風化、侵蝕作用,在玄武岩露頭,能夠親眼目睹地形的多樣變化,能夠說此區為活的地形教室。除了自然地景豐富外,在地的動植物種類、數量亦形成此區的特色,山羊群緩慢步行於邊坡陡崖間;仙人掌散佈在玄武岩崖坡下方等。日治時期留存的軍事堡壘,作為虎井嶼在推動觀光遊憩過程中,具有在地特色的人文景觀。

    桶盤嶼地質公園成立於2008年,地質公園的成立突顯島嶼具備豐富多樣的地質、地形景觀,以及動植物生態物種。舉例來說:島嶼的風化土壤層,是經歷過千、百年的時間由原先的母岩逐漸風化成為土壤;古土壤剖面可以從母岩至岩石風化成土壤的變遷過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桶盤嶼最具代表性的蓮花座地景,必須在海岸退潮時才能夠一睹它的風采;地下水與泉水對島上居民水源的供給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是居民飲用水的來源。直立的玄武岩柱是經由岩漿噴發緩慢流動至地表後,溫度逐漸降低,岩體因為冷卻收縮形成柱狀節理;散落在海岸沿線的礫石灘是玄武岩柱傾倒後,滾動至海岸堆積,再受到海浪不斷拍打侵蝕所形成;位於碼頭的東方堤岸後側海岸線有潮間帶分布,擁有豐富的海岸生態系;傳統的一字印建築,記錄下桶盤嶼昔日的開拓史,以及島嶼的興盛轉衰。來到桶盤遊覽,不僅是欣賞到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時能夠體驗傳統的聚落文化,突顯出自然與人文兼具的地景美。

    桶盤嶼島上居民多以捕撈漁業以及在土地上種植蔬菜為生,人口產業結構多以一級產業為主。壯年人口的嚴重外移,是加速本島快速老化的主要因素,島上原有的學校,因為學生人數不足,早在民國80年初即廢除,造成幼年學子求學必須往來澎湖本島,導致學子無法享受完整的教育資源,容易形成教育的斷層。觀光遊憩資源的推動,有賴壯年人口的大力支持與發揮實際行動,但桶盤嶼因為壯年人口不足,再加上島上缺乏供遊客居住的民宿以及飲食的餐廳場所,在未來觀光遊憩推行上成為一大阻力。

    虎井嶼在地資源雖然與桶盤嶼相比來得豐富,且島上擁有虎井國小,成為教育在地學子重要的學習中心,但與桶盤嶼相同的問題在於壯年人口外移嚴重,島上居民所從事的產業也均是一級產業居多,島上資源多是由澎湖本島透過交通船運輸而來,民宿僅一家合法經營,供遊客飲食的餐廳僅此一兩家,突顯出在發展觀光旅遊資源上的不足。

    近年來南方四島國家公園成立,吸引許多遊客前往旅遊,隨著南方四島人潮的聚集,造成澎湖其他小島的觀光客數量逐漸遞減,觀光收益受到嚴重衝擊。因此虎井嶼、桶盤嶼兩座島嶼地景的核心價值在於能夠近距離欣賞雄偉的玄武岩柱狀節理;亦能夠透過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軍事古蹟,發展軍事旅遊,讓遊客體驗昔日戒備森嚴的軍事風情。

    發展觀光遊憩產業,必須結合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同時若能結合教育資源的廣大推廣與人才培訓,以及桶盤、虎井嶼地景資源的全面調查遊程規劃,是兩島在推動旅遊產業上的必經之路。面對島嶼未來發展可能面臨的挑戰,如何降低人口的外移,吸引年輕人口回流,創造產業的新價值,是居民必須共同思考的問題。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