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地景保育通訊二十年來的回顧
    作者:
    楊士芳
    作者說明:
    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副秘書長
    內文:

    參與地景保育通訊的編輯工作,竟然已經20年了。很高興看到地景保育通訊半年刊的四十期出刊,代表我個人也參與地景保育工作二十年了。從還沒有退休到現在,從擔任解說員到自己也寫了介紹陽明山的地景的書籍,了解自己也已經融入地景保育的工作,自己變的越來越資深(老),看到的地景問題,也越來越廣泛。深深覺得幸運的是藉著這個參與的機會,也常有機會去了解台灣地景保育的問題。

    過去在教導學生或擔任解說員時,許多學生、學員對台灣的地質、地形是相對非常陌生的。而國內擔任地質、地形的解說人員也非常少。台灣的地質、地景和地形特徵,能透過地景保育通訊,提供許多中等學校教師相關教材,尤其是我國高中的地理課程中,地景保育已經是課程標準的一部分。所以對地景保育的概念、知識的需求,從教科書的編輯到所有第一線的老師,都需要地景保育通訊的相關資訊。地景保育通訊網常成為搜尋的對象。我們也期待這個地景保育通訊網能繼續更新、累積新的資訊。因此我每次看到地景保育通訊在網路上,還是很受歡迎,就覺得與有榮焉。因為我的參與,如果能讓這本刊物更有可讀性、參考性,同時減少錯誤的發生,相信這是另外一種個人退休後對社會的貢獻。

    過去20年來,可能也是台灣社會受到比較多的颱風、地震災害威脅的年代。隨著地質構造、氣象因子等內外營力之作用在快速變動,造成許多的災害問題。其中不乏與地形特徵、地景有關的例子。因此我看到地景保育通訊的內容,也隨著社會的脈動變遷,地景保育通訊的內容題材等也隨著改變和調整。一直紀錄著台灣的地景保育的里程碑。   回想20年前創刊時,在王鑫教授的帶領下,我們在保育通訊的內容,多針對台灣的地質、地形敏感區、保留區、保護區等概念,陸續做了一些報導。尤其是參與台灣的地景登錄調查工作,提供農委會與各縣市政府及相關單位做有關地景保育方面之參考。

    同時每年我也有機會協助辦理地景保育行政人員訓練班的研習活動。也參與舉辦了數屆全國地景保育研討會以及戶外考察,還有因應各工作單位參加人員需求而調整為北、東、南和中區四區的研習班等活動(照片1、2);然在多元化的社會變遷中除了配合社會、學校戶外教學的推展,從第七期開始每期我們增添了「地景保育幻燈專輯」,以台灣豐富的地景為題,每一期以四十張幻燈片來介紹多變的台灣地景和保育的重要性,獲得了許多學校老師們正面的回應,在陸續介紹的台灣地景照片已累積了將近一千四百張相關的地景照片。相信在老師們熱心的教學下,對下一代保育工作的推展應當助益不少,這也是支持我在百忙中仍持續擔任志工,協助編輯的主要動力之一。

    在農委會與林務局的支持和重視保育理念下,我與林老師常在思考如何增進內容的實用和豐富性,之後增加引述國外先進國家保育工作的推展新趨勢,企圖和國際保育界接軌,讓國人可以某種程度認知國際保育相關新概念和知識。

    近年來,聯合國先進國家在保育工作擴大推廣下,已經將環境教育納入了重要項目。同時教科文組織也從1997年開始推動「世界地質公園」認證工作,希望透過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社區參與及地景旅遊的精神,提供地方永續發展的契機。因此我們也透過地景保育通訊,嘗試創導這樣的理念與行動。希望能和國際上維護地球、永續發展的訴求結合與接軌。台灣因政治因素,現階段雖無法加入聯合國的世界地質公園名錄,然而在農委會、林務局等相關單位推動下,在地景保育、地質公園的計畫下,台灣地質公園網絡成立,並且每年定期兩次的會議與交流,成了地景保育的另外一個工作重點。目前八個台灣地質公園網絡成員,彼此間經常舉辦活動並相互交流參訪、學習和心得交換,也和國外世界地質公園聯繫,這些都是我參與期間看到的成果。今年九月將有六十位國內地質公園網絡的伙伴,將前往日本,參加亞太地質公園會議,相信這也會是台灣地景保育的另外一個里程碑。

    今日國人在保育方面的認同和二十年前相較,已經有些進步。從基層的民間社團到政府單位,已經對地景的保育有些概念。透過林務局的支持,加上前年辦理的全國十大地景的選舉活動,也增加不少地方人士對地景的認同感,相信這些對地景的感情,也是未來社會邁向永續之路的動力。

    然而我們不會以此自滿,當更積極來推動這長久且艱巨的工作。從當初推動保育概念到今日,我和林老師時時刻刻在思考未來我們將如何突破再往前邁進一步。在國內初步具有保育概念後,如何調整方針、策略,讓保育理念更加深植國人心中,是一另一個艱鉅的工程。我們瞭解,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從社區、學校開始推動,從環境教育與保育著手,扎根於下一代,讓我們的保育工作生生不息。我們也瞭解,保育工作不止限於地景的保育,或許我們可以將保育所涵蓋的內容更加擴展,結合除了地質地形等地景的保育之外,動、植物和其棲地的保護、人文史蹟、稀有物種、考古遺址等種種內涵的維護,或許是我們往後要走的路線。

    很高興擔任地景保育志工20年,看到地景保育仍如期呈現在國人面前,我知道我們會繼續努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