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世界公園大會檔案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內文:

    編者按
    本文部分取材、改寫自王鑫教授出席第六屆世界公園(保護區)大會後的演講文稿以及大會資料。特此致謝。

     從第一到第五屆的「世界公園(保護區)大會」(The 5 World Parks Congresses Of The IUCN)是由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所屬世界保護區委員會 (WCPA)組織的,這個全球聯盟結合了一千多個來自160多個國家的會員組織。

    一般來說,這個大會是決定保護區管理和保護政策的主要事件 (events)。而Park也不是專指中文的公園意涵,實際上包含了類似海洋保護區、保留區、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等概念。而地質公園的概念雖然也包含了地景保育的成分,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推動的計畫,但看來在這個保護區的公園大會中並非重點。

    自1962年起,國際自然保育聯盟 (IUCN)的世界公園(保護區)大會已辦理五次,每次的間隔是十年。此次第六屆會議於澳洲雪梨舉辦。有超過6000人參加。每一次的會議,都有一個倡議或主題,這些倡議與主題,都代表了該世代的問題與理念。同時也說明可能碰到的問題與思維。因此了解這些歷程,有助於我們對於保育工作的執著與肯定,也有助於我們瞭解保育工作何去何從。以下的歷次會議,都說明其所欲倡議的概念,也說明了近半個世紀以來,人類在保護區的概念上的進展,非常值得讀者瞭解。

    1962-美國-西雅圖Seattle, USAIA
    倡議:建立保護區代表系統的定義及標準,引導出聯合國保護區名單(註:由聯合國環境數UNEP管理)(Definitions and standards for representative systems leading to the UN list of Pas.)

    1972-美國-黃石公園與大堤頓國家公園Yellowstone/ Grand Teton National Park, USA
    倡議:生態系保育;催生世界遺產及溼地公約 (Conservation of ecosystems, genesis of World Heritage and Wetlands Convention)

    1982-印尼-巴里島Bali, Indonesia
    倡議:保護區在可持續發展上的角色,保護區發展的支持來源 (Pas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development assistance in Pas.)

    1992-委內瑞拉-卡拉卡斯Caracas, Venezuela
    倡議:全球變遷與保護區;保護區類別與管理有效性 (Global change and PAs; PA categories and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2003-南非-德班Durban, South Africa
    主題:「跨界的利益」,倡議治理、可持續的財務、能力建制、與地景和海景連接、公平性、分享利益。(Governance, sustainable, finance, capacity development, linkages in the landscape and seascape, equity and benefit sharing.)
    倡議: 「跨越疆界的利益(Benefits Beyond Boundaries)」,並提出德班行動計畫 (Durban Action Plan),這個倡議被第七次「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國會議採納。

    2014-澳洲-雪梨 Sydney, Australia
    雪梨承諾是一個重點:希望各國能評估自己的承諾,以作為新的方向與挑戰。第六屆的大會也說明了保護區的根本性問題。在永續發展的思維中,如何環保、節能、減碳是一個主流思維。因此也看到各種節能的方式在會議中實踐。
    從大會的資料看來,會議有幾個主軸,利用工作坊的方式進行。

    主軸一:保護區與周圍土地的連結 (Linkage in the landscape/ Seascape)。

    討論設立保護區系統,防止保護區成為一個孤島。為了達到完整的自然保護,必須兼顧生態、制度、文化、經濟,以及管理效力等方面的連結問題。

     生態系經營的理念與核心議題是各類型的保護區計畫,都應有積極的貢獻,例如:自然及文化景觀保護區、國家公園、世界遺產、生物圈計畫、海洋保護區……等。力求保護區融入區域計劃。人與野生動物和平共榮都是追求的目標。

    對台灣而言,保護區的界線,由於有法規的規定,因此是明確的。但是如何更積極的避免成為一個孤島,尤其是否有些緩衝區的概念,避免核心保護區直接受到破壞,都是我們要更機極面對的。

    主軸二:建立對保護區的廣泛支持 (Building Broader Support for Protected Areas)

    討論如何爭取各界對保護區事務的各種支持。討論的範疇包括非物質的、精神的價值;都市對保護區的依賴;保護區從事生態旅遊;教育與溝通,以及爭取國際上及國家級的政治支持等。也討論到戰爭狀況下,如何爭取保護的行動。對於農、林、漁、牧、商、工…等各界的支持,都是保護區急待爭取的對象。

    對台灣而言,保護區過去多以自然保留地、野生動物棲地的概念著眼,然而未來如何在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時,納入其他的思考。例如苗栗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如何在區外進行環境教育課程、登山生態旅遊活動,有哪些可以更進一步的推動,尤其是各權益關係人的支持與互動,都是可以關注的。

    主軸三:保護區治理制度的類型 (Governance Types of Protected Areas)

    ”governance”是包含了各種具有影響力的人和事。例如:權力、關係、可靠性等。各種決策過程與權益關係人,都得納入governance之內考量。換句話說,今日世界裡,決策者已經不是政府一個單位了。如何進行有效的決策,建立制度是一個重點。權益關係人的伙伴關係與治理,是未來必須面對的。在台灣,以國家公園為例,如何與原住民的互動,並引領參與協同治理,也是未來的一大考驗。

    主軸四:發展經營管理的能力 (Developing the Capacity to Manage)

    探討人才培育,組織建構以及法規建置等問題。讓各個層面都能夠獲得有效的管理。因應全球變遷帶來的生態系退化的壓力,管理能力的培養具關鍵性。由於許多公共事務的執行,都需要相關法規的規範,因此,未來經營管理的能力,應該建置於相對健全的法律基礎上。也就是說,如何發展經營管理的能力,非常需要法規的規範,也需要管理能力的建構。

    主軸五:評估保護區經營管理成效 (Maintaining Protected Areas for Now and the Future: Evaluating Management Effectiveness)

    為確立保護區的管理目標,發展一套適用的「管理成效評估系統」,是有必要的。因此以台灣為例,我們是應該對各保護區的經營管理成效,有一個不同層級的評估。評估的重點則是我們要著重討論,並形成共識的重點。因為管理單位如何利用管理成效評估系統,而不是虛應了事,並能實際應用於各經營範圍,是未來可以更進一步探討的。

    主軸六:建立永續和穩健的財務機制 (Building a Secure Financial Future)

    如何建立好的財務機制,是保護區成功與否的關鍵。捐贈者的支援外,是否在市場機制下,能夠創新,似乎是唯一的方向。財務機制對政府日見緊絀的財政在經營管理保護區,是非常重要的。如何確保決策者的認知,同意也支持保護區的財務規劃,也是未來的一個重點。

    對台灣而言,相關的議會委員、議員,都是應該協助他們對國家保護區,有更深一層的認識與素養。權益關係人的支持與社會如何捐贈與減稅的機制,都是應該被考慮的。

    主軸七:建立完整的保護區系統 (Building Comprehensive Protected Areas Systems)

    如何建立一個完整的保護區系統,而且是完整的、有代表性的,是一個挑戰。對台灣而言,幾個重要的保護區與國家公園、相關的生態保護區,大致具備,但是仍有許多地區是我們需要更多的研究與資料,瞭解相關保護區的完整性與周延性。因此,政府與學界持續的研究與討論,是必要的。

    從以上六個主軸來看,我們探討保護區在台灣的引用,以及如何利用保護區的概念,在台灣做好經營管理,可能是我們必須思考的方向。以保護區的系統而言,台灣做的比較好的是自然保留區、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護區。然而其他的管理單位,例如國家風景區、水質、水源、水量保護區,乃至於海洋保護區,都是我們可以思考的方向。例如如何建構管理的能力,得到決策者於廣泛民眾的支持,乃至於財務規劃,都是未來在政府部門,尤其是未來環境資源部的施政,必須積極面對與回應的。

    詳細資料可參考:

    • 世界公園大會官方網站
    • http://worldparkscongress.org/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