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本刊從第7期開始,提供每期40張照片。過去這些照片是以幻燈片展示,今已改成數位影像。每期希望有一個主題,並加以說明,歡迎讀者參閱。
本期的主題是以台東的小野柳為主。主要的目的是向讀者介紹台灣東部的海岸地景中,極具有特色的差異侵蝕地景。讀者可以看到許多沉積岩的沉積構造現象、差異風化與侵蝕現象外,還可以看到海岸變遷的證據。 歡迎對這些照片有興趣的讀者,由下列網址免費擷取作為非商業用途使用。(網址:http://140.112.64.54/main.php)
台東富岡漁港北方的小野柳由於具有媲美北海岸野柳豐富的海蝕景觀,因而被稱為「小野柳」。小野柳位於台11號省道159公里處,在台東市北方約6公里處,周邊的景點還有加路蘭遊憩區及富岡漁港,短短幾公里之內的遊憩資源多樣豐富。
小野柳為由砂、頁岩互層的富岡砂岩所組成,屬於利吉混同層,利吉混同層本來是菲律賓海板塊及歐亞板塊之間的沉積物,受板塊擠壓而抬升到陸地上。小野柳雖屬於利吉混同層,但是無論是海岸山脈或是東部海岸地區的岩層中,卻大多為礫岩、頁岩、泥岩,而沒有類似砂頁岩互層的地質構造,因此地質學上判斷形成小野柳特殊景觀的富岡砂岩為一個大型的外來岩塊。其形成的可能原因為,在形成台灣島的過程,受到板塊擠壓的作用,大陸邊緣的岩層碰撞斷裂、掉落,混雜至利吉混同層內,後來經由地殼抬升以及侵蝕作用,才形成多樣的地形景觀。
砂岩岩層的層理分明,同時在小野柳內的砂岩還能看到多樣的沉積構造,包含粒級層、交錯層、波痕、荷重鑄型等。
粒級層是由於沉積物的搬運能量下降到一定程度,較粗重的礫石會先開始沉積,接著向上堆積顆粒較細物質,因此剖面上可以看到不同大小的沉積物分層,藉此可以了解地層的上下關係。
交錯層為當濁流作用衰退後,水流速度減緩成渦流,濁流中較細的沙順著渦流沉積,因渦流底部旋轉下挖的作用,形成不平行的紋理交錯疊置;底部較老的紋層會被上部較年輕的紋層侵蝕,也可用來判斷地層是否翻轉。
波痕為渦流轉弱後,底部的泥沙還會有輕微的摩擦,產生更小的波狀起伏,形成一緩一陡的沉積構造,可用來指示古水流方向。
荷重鑄型為砂岩沉積時,岩層因為重力下壓而產生負荷,下方的沉積物因為脫水作用而滲出些許水分,伴隨部分沉積物衝進上方的岩層,而形成尖端向上,有如火焰一般的構造。
透過分析小野柳的沉積構造可以發現其岩層是倒轉的,可能原因為這一個大型的外來岩塊在崩落時發生了上下翻轉,或者是因為東側弧前盆地的砂岩體因島弧向西擠壓、剪切的作用,而向西滑落而倒置於利吉混同層中。
另外,由於小野柳風景區內的地層是由砂頁岩交互沉積所形成的砂頁岩互層,而且是海底沉積物被抬升而成,所以也可以看見珊瑚礁岩的蹤跡,岩性有所差異,某些岩石則節理發達,在長期的侵蝕作用之下形成了許多特殊地景,例如單面山、龜陣岩、蜂窩岩、蕈狀岩、薑石、豆腐岩。
沉積岩抬升到海平面之上後可能略為傾斜,再加上波浪侵蝕的緣故而形成一面陡、一面緩的單面山景象,規模較小的單面山地形又可稱為單斜脊。單面山上的沉積岩具有節理,受到侵蝕作用後會產生不規則的裂隙,排在單面山上時像排列整齊的烏龜,而被稱為龜陣岩。
蜂窩岩的成因是因為岩時受到許多外營力的侵蝕,包含海浪、風力,甚至還包括海濱生物的作用,岩性較軟弱的部分會往中央凹陷,而形成密集的、類似蜂窩的景觀,稱為蜂窩岩。
富岡砂岩的節理發達,除了單面山上猶如排列整齊的龜陣岩之外,若是節理發達的岩層位於海蝕平台上,被兩組約正交節理切割的岩石縫隙會因為海水沿著節理面侵蝕而擴大,形成豆腐岩。如果風化作用沿節理面繼續進行,岩石內含有的鐵離子會參與化學反應,形成紅褐色的氧化鐵花紋。
當岩石上層較堅硬、下層較軟,在侵蝕作用之下上層的岩石會被保留、下層則越來越細,形成蘑菇狀的岩石,就是蕈狀岩。另外,沉積岩當中若是有較堅硬的物質聚集在一起,會形成比周遭岩石堅硬的結核,受到侵蝕之後,會凸出地面。露出地面後持續受到侵蝕作用的話,表面將變得較粗糙,加上結核的形狀可能不規則,而形成生薑般的薑石。
小野柳風景區內除了奇岩怪石之外,也有豐富的植物生態。白水木、蔓榕等為沿海地帶耐鹽、耐旱、繁殖力或適應力強的植物,除此之外,林投、黃槿、海棗等植物也能在小野柳風景區內見到。
小野柳的遊客服務中心設有地質景觀展示室,內部以地質模型、岩石標本等媒介介紹小野柳、東部海岸的地質、地形知識,有助於了解小野柳的地質景觀和海岸山脈的演進過程,具有教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