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屆地質公園網絡會議於103年10月2日至4日假台東利吉社區召開,10月2日晚上為地質公園大會師,來自台灣六個地質公園的伙伴,共約150位參加本次的盛會。晚會由台東利吉社區表演當地原住民舞蹈來為本次活動開場,並由台大地理系林俊全教授介紹本次參與的貴賓及各地質公園伙伴。
本次活動也安排9月-11月生日的伙伴慶生會,增加活動的氣氛。而高雄援剿人文協會也為本次活動準備了一個表演活動,展現高雄燕巢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當地的文化特色。另外利吉社區也安排日本舞表演及擣麻薯活動,讓大家體驗傳統製作麻薯的過程,並將製作後的麻薯給大家品嚐,結束今天晚會的活動。
第二天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假台東縣警局富岡綜合體技館舉辦,共有約160人參與本次活動,除了台灣六個地質公園伙伴外,還有來自政府相關部門來參加。首先由林務局夏簡任技正榮生為本次活動致詞,接著由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李組長、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林副處長、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謝副處長、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管理處劉副處長、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施副處長為本活動致詞。另外雲嘉南國家風景區管理處鄭處長、林務局台東林區管理處劉副處長也特別趕來參加本次活動。
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由台大地理系林俊全教授進行第一場演講,說明地質公園的現況及未來的活動。接著臺灣地質公園相關單位進行分享,分享內容說明如下:
另外台灣師範大學蘇淑娟教授分享在野柳及澎湖推動地質公園的經驗,以地質公園與環境教育、地質公園網絡交流及社區發展規劃三個方面,並將分析當地進行問卷調查的研究成果,希望以遊客旅遊意見,協助在地思考其經營、發展、空間規劃,提供未來地質公園發展的目標。
台大地理系李建堂教授則分享了2012年參加日本山陰海岸的野外考察經驗,說明此地質公園的景觀特色,讓有興趣參加2015年舉辦的亞太地區地質公園會議的伙伴,對當地有基本的瞭解。
最後會議決議臺灣地質公園網絡將北部海岸地質公園分成野柳地質公園及鼻頭龍洞地質公園,加上雲嘉南濱海地質公園,因此,截至2014年10月3日臺灣地質公園網絡共有8個成員。
10月3日下午考察小野柳,小野柳位於富岡漁港北方的海域,是東部海岸最南端的風景據點,因為地形和岩石在種類上,與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野柳外貌相似,因此被稱為「小野柳」。岩層為砂岩及泥岩的互層,珊瑚礁覆蓋在岩層上方,在海浪長年累月的侵蝕沖刷,外貌上形成規則起伏,岩層面的節理也出現非常清晰的幾何線條,呈現出造型奇特的地質現象。本次活動在入口處由林俊全教授解說小野柳的地質地形特色,之後分成兩組由林俊全教授及李建堂教授分別帶到小野柳海岸平台上進行解說。
中央地質調查所李組長補充說明小野柳的岩層是呈現倒轉的地層,從粒級層(岩層的顆粒排列)來觀察,正常的岩層顆粒大的在下,顆粒小的在上,而小野柳則是顆粒大的在上,表示地層受到構造運動將岩層整個翻轉過來。另外也可以從一些沉積構造來觀察,如波痕、荷重鑄形等。
接著來到利吉泥岩惡地,利吉惡地為利吉層之標準露頭地點,利吉惡地係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隱沒碰撞時,積增而成的無層理泥岩,同時泥岩中亦夾有基性、超基性及岩石,為原本不屬於此岩層的外來岩塊,是研究海陸板塊碰撞現象的重要地點。利吉惡地有發展良好之惡地地形,區域內植物不易生長,泥質岩石因表面逕流所刻蝕之地形清晰,為欣賞惡地地形變化的好地點,亦為海陸板塊碰撞研究超基性蛇綠岩系的最佳露頭。
此地由林俊全教授說明惡地地形蝕溝發育的現象,並近距離觀察泥岩中夾帶的砂岩岩塊,瞭解利吉層形成的原因及作用。另外到利吉大橋的橋邊,可看到超基性的岩石,這是海洋板塊中才可以看到的特殊岩石。
接著利吉村的前村長也帶領大家參觀利吉社區,登上利吉村的眺望台,可觀賞利吉的村落,由前村長解說利吉村的聚落發展。早期利吉在沒有興建利吉大橋前,交通非常不便,常有居民涉水通過卑南溪。利吉大橋興建後,也明顯改善當地的交通。
本次活動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邀請專業的攝影團隊,為本次活動做紀錄,包括空拍的攝影機,同時也宣示明年要一起參加2015年在日本山陰海岸舉辦的亞太地質公園網絡會議。
10月4日上午參加卑南文化公園,卑南文化公園鄰近臺東新站,展示卑南遺址出土文物,公園同時也是考古現場,目前仍持續進行考古挖掘工作,是一處兼具教育與休閒的場所。卑南文化公園以展示卑南遺址為主要特色,展示的出土文物包括石棺、器具等,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臺東新站右後方的月形石柱,已評定為一級古蹟。讓參與的網絡成員認識台東除了地質地形景觀外,也具有歷史及文化的面向。
參觀完卑南文化公園,第六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活動也告一段落,本次會議在專家學者解說下,地質公園的伙伴學習地質地形方面的知識,讓臺灣地質公園網絡的伙伴,在不斷的學習及努力推動下,持續成長茁壯。也難得台灣六個地質公園難有機會在此相聚,大家懷著依依不捨的心情,也期待明年第七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再次與各地質公園交流與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