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第三屆亞太地質公園會議在2013年9月7-13日於南韓濟州島舉辦,是由南韓濟州特別自治道(省)(Jeju Special Self-Governing Province)及亞太地質公園網絡諮詢委員會(APGN Advisory Committee)主辦,指導或協辦的單位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南韓環境部(Ministry of Environment, Republic of Korea)、南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家委員會(Korean National Committee for UNESCO)、南韓國家公園署(Korea National Park Service)及南韓地質學會(The Geological Society of Korea),是繼2009年在馬來西亞蘭卡威舉行的第一屆亞太地質公園會議,及2011年在越南舉辦的第二屆亞太地質公園會議,所進行的第三屆亞太地質公園會議。
濟州島屬於南韓九個相當於「省」的行政單位中的一個「濟州道」(Jeju Province),是韓國的「道」行政區中唯一的自治區(Jeju Special Autonomous Province)。濟州島的主體為第四紀火山活動所形成的,是韓國唯一被劃分為世界自然遺產的區域,同時也是世界地質公園和世界七大奇觀之一。
濟州島地質公園(Jeju Island Geopark)是在2010年10月由UNESCO宣告成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lobal Geoparks Network)的成員,此一世界地質公園由漢拏山(Mt. Hallasan)、萬丈窟岩洞(Manjanggul Lava Tube)、城山日出峰(凝灰岩錐)(Seongsan Ilchulbong Tuff Cone)、西歸浦層(Seoqwipo Formation)、天地淵瀑布(Cheonjiyeon Waterfall)、天地大浦海岸柱狀節理(Columnar Joints at Jeju Jungmun Daepo Coast)、房山熔岩丘(Sanbangsan Lava Dome)、龍頭凝灰岩環(Yongmeori Tuff Ring)與水月峰凝灰岩環(Suweolbong Tuff Ring)等9個地質景點所組成,是近期的火山活動所形成,包括了一系列保存良好的火山地貌及獨特的地質現象,不僅成為美麗的自然景觀,同時也具有特殊的科學價值。
本次出席第三屆亞太地質公園會議,由於參與的教授們多有許多不同的關注重點,因此本報告,直接以每位教授的報告組成。或有些重複,但除了可以有更多面向的關注外,其中有許多心得,或可以作為未來經營地質公園網絡的參考。
出席本次會議,主要是瞭解亞太地區國家的地質公園發展狀況,同時也介紹台灣地質公園網絡的發展狀況。
會議在濟州島的最高建築(KAL旅館)舉行。可以看到濟州島的觀光事業相對發達,不管是相對於韓國來講或亞太地區而言,都是如此。由於濟州島號稱三冠王(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人與生物圈計畫),因此原來就具有很高的號召力。同時國家政策上又透過免簽證等方式,吸引許多國外來(尤其是中國)的客人。
參加會議的人數約五百多人,來自25個國家。會議中可以看見主要的參加國家中以地主國為主外,中國與日本也佔了多數。中國主要是來自幾個世界地質公園。日本的國家地質公園中,在此次會議中,被發佈了第六個地質公園為世界地質公園。台灣同行的一共有十二位,有九篇論文發表。大會一共接受91篇論文,扣去沒有來發表的,台灣約佔了十分之一。相對的,台灣的參與比例算是高的,也是除了中國、日本以外,外國參加人數較高的國家。
世界地質公園的數目,在此次會議中,宣布正好有100個。這是另一個成果。許多國家為了加入地質公園,也都非常努力。
二、會議經過
大會的會議安排上,大致上是以飯店為主,提供了中、英、日、韓文的即席翻譯。雖然翻譯的不好,但已經多少可協助與會者的面對不同語言的困擾。
本次會後的考察,也大致把整個地區的地質公園特色作了一次介紹。其實這是地質公園會議中的重要一環。大家除了可以瞭解地方的資源特色外,也可以瞭解其經營管理狀況。這些地質公園的景點,多環繞在原有地景的經營,可以看到其地景點的經營雖然並不完全上軌道,但多已經有一規模,尤其是停車場與廁所的設施。在解說牌方面,可以看到已經有許多解說牌設置。也多有中、英、日、韓等四國語言的解說。
閉幕式也都有許多的地方民俗表演。各國家所報告的內容,仍不外有下列幾個主題:
1. 地景多樣性 geodiversity 2. 地景保育 geoconservation 3. 地景遺產 geoheritage 4. 地景旅遊 geotourism 5. 地形災害 geohazard
這些主題與我們過去兩年來所努力的目標,是不磨而合的,只是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自然環境與文化背景,因此展現出來的,就是很好的方式。
三、心得
1. 可以看出來韓國是有心舉辦此次會議,同時也得到政府許多的補助,讓整個會議的費用降到最低,同時也能維持一個高水準的環境辦理。也可看出韓國人做為世界一流國家的企圖心,非常值得敬佩。韓國中央、地方政府均積極投入大量人力、經費,將辦理「亞太地質公園網絡會議」視為展現國力、宣傳並發展地方的事業。
2. 會議中,可以看出日本國家地質公園還是比較積極的。而且由國家地質公園委員會委員長領軍,呈現一整體的力量。其攤位與所贈送的紀念品,印刷品等,也都非常有特色。尤其是開發的土石流等災害的景點,都非常有特色。
3. 中國的地質公園是發展得比較多的。但可以看出來,在經營管理的層面上,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例如其出版品的品質,不管在內容、美工、印刷、紙張等方面,都還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其實這也給我們一些警惕,必須一直努力,把最好的品質成果展現出來。
4. 其他國家感覺上就比較沒有像日本如此有動力,地質公園的工作,好似例行的工作。甚至伊朗與澳大利亞的地質公園,原來加入了世界地質公園網絡,都被取消了。地質公園的業務推動,仍須接受每四年一次的評鑑。但又可以看出許多國家仍希望繼續努力,爭取世界地質公園的名號。
5. 會議中,可以看到許多國家的代表也剛參加完歐洲地質公園會議,就轉過來韓國參加會議。相信這些代表有很強的比對。歐洲地質公園的會議在義大利舉行,整個會議的人數比這裡少,看來獲得的資源也比較少,動員的人力與資源都少。歐洲地質公園的義大利主辦單位,看來並沒有很強企圖心,反之濟州島的地方政府看來非常支持,與會代表到各個景點,都是免費的。我們也看到濟州島對發展觀光旅遊的企圖心,有許多的交通運輸工具,都是非常高的品質與相對價廉。
6. 濟州島有三百八十多個火山,其中多為玄武岩質的熔岩流所造成的地貌。整體而言,有很多個很完整的火山現象的露頭,以及許多火山灰、火山碎屑岩堆積層理,如能將全島的火山現象多加以觀察,是學習火山作用的很好地區。
7. 自從2004年於北京舉辦第一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以來,地質公園的理念在近年來已快速在世界各地發展中,並有許多地區設置世界地質公園,其中亞太地區也積極參與,也因而成立亞太地區地質公園網絡,並每兩年召開一次研討會。此次大會所在的濟州島,主要為火山活動所形成的島嶼,也是此地最具特色所在,不但已列為世界地質公園,同時也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和人與生物圈的保護區,為三合一的地方,確實相當難得。
8. 大會期間在會場上採取中、英、日、韓等四國語言的同步翻譯,也允許報告者使用英文以外的語言上台報告,有別於一般的國際會議。未來國內在舉辦各種國際會議時,相當值得參考且效法。對主辦單位而言,雖然會相對較費力和花錢,但絕對有助於國內各項業務的宣導和推廣,應該會有更多人樂於參與。
9. 地質公園除致力於地景保育工作之外,並持續發展地質旅遊和環境教育,以幫助鄰近社區的社經發展,近期更致力於社區參與的推行。此次從會場到野外考察,似乎沒感受到濟州居民的關注。去年(2012年)在日本島原市參加第五屆世界地質公園大會時,島原市居民在社區參與地質公園的熱烈程度,與此次大會有明顯的反差。
10.此次野外考察的行程和地點的安排,確實可見到濟州島所具有的地質和地形特色,基本上對於濟州島在地質公園層面可有充份的認知,也可做為地景旅遊路線。只是在行程中,只有少數的專業人員陪同做解說,顯然在地景旅遊和教育解說這兩方面的發展,濟州島仍有相當的改善空間。
11.除了地景解說等專業的問題之外,所有參訪地所提供的資訊相當有限,對於外國的參訪者而言,屬於相當不友善的地方,同時對於地圖的展示也有問題,圖上從沒有標示出所在地的位置,這是非常嚴重的失誤。
12.濟州島雖然可以相當自豪的說是一個三合一的保護區,但地質公園所強調的四個核心價值,在濟州島不但無法看見,而且都有極大的改善空間。相較於臺灣而言,目前我們在地質公園的努力成果,已經比濟州島好很多,當然我們也知道後續仍有需要努力和改善的空間。
13.據與韓國主辦召集人Professor Kyum-Sik Woo私下討論與說明,韓國已經通過地質公園法律,不但中央政府給予政策與經費的主動資源,政策上的目標是中期內完成國內10-12個地質公園的建置,並由其中選出可以申請全球地質公園的候選地點,目標是再通過全球地質公園至少5-6個。這就是韓國政府對於參加全球文化事務的積極性之表現,尤其是以濟州島三冕王(有全球地質公園,世界文化遺產與國家公園)的狀況,更凸顯其國家與社會的企圖心。
14.關於各國地質公園的推動、管理與組織狀況,韓國與印度尼西亞等國,均有政策上的合法性基礎;日本的經費資源來源狀況不同,主要是由社會組織 ,如NGO、NPO動員推動所形塑,但是成績斐然,日本目前全國有六個全球地質公園與十九個國家地質公園。對於台灣而言,推動地質公園若只是靠學者說服某單位做一些零星的游擊戰,要創造比較全面性的結果與影響,大概是緣木求魚。
15.目前推動地質公園價值實踐對於民間社會與永續台灣應是具有十足意義的,不但是在地生活的環境品質改善,也可以是社會與環境永續的基礎,更可以是過去傾國家之力所推動的社區營造的優化版本,但是似乎缺乏政策動機與資源支持;如何持續這條路?如何承續地景保育既有的成果?如何具體結合目前國家的其他環境政策與旅遊觀光政策的方針與方向?這些都是思考地質公園如此優越的價值如何的推動與發展實踐應要考慮的。
四、建議
面對這些問題,有至少四大部分需要充分討論。
(一)完成地質公園組織架構規劃建議: 在「台灣地質公園網絡(Taiwan Geopark Network,TGN)」之下成立。從組織與管理的角度而言,成立「台灣地質公園發展諮詢委員會(TGDC)」、「台灣地質公園推動委員會(TGPC)」、「台灣地質公園網絡委員會(TGNC)」具有急迫性。
代表台灣在國際之間活動與推廣的地質公園組織,對外可以稱為TGN,但從其發展的組織、推動、管理與網絡的層次而言,可在國內細分為三種機能組織與工作分工,亦即是TGN=TGDC + TGPC + TGNC。這樣的組合方式,或許可以讓各種不同的組織力量在全球活動時有較大的彈性,或可部份解決台灣在全球政治國家定位問題(難以有一個由國家組成的整備組織代表台灣),也鼓勵三個不同使命的組織善用地質公園的價值發展每個地質公園,並能有較彈性的方式進入國際。簡繪組織圖如下: (1) 台灣地質公園發展諮詢委員會 (TGDC) (2) 台灣地質公園推動委員會(TGPC) (3) 台灣地質公園網絡委員會(TGNC)
(二)完成地質公園組織架構規劃建議: (1) 中央 (2) 地方 (3) 在地 (4) 一般社會 (例如,透過CSR)
(三)完成在地社群如何建置初始介面的建議: (1) 生活居民 (2) 在地業者 (3) 教育組織 (4) 宗教組織 (5) 其他社會組織
(四)完成各種權益關係人如何了解地質公園概念與其關係的建議: (1) 文史工作者 (2) 環境保育者 (3) 動植物保育者 (4) 觀光導覽解說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