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一詞,今日已被各領域普遍使用,然而在1982年台灣第一座國家公園成立之時,社會上尚無幾人知曉何謂「解說」,1984年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成立,設置解說員為民眾解說國家公園的自然、人文歷史及經營管理方式,大眾才開始慢慢有了「解說」的概念。追根溯源,「解說」為1871年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John Muir)所說:「我要解說岩石,學習河流,暴風雨及雪崩的語言。我要讓自己熟悉在冰河和原野花園中,並儘可能靠近世界的內心」。他在此使用的「解說Interpret」一詞,是第一次出現在歷史文件中,後來被美國國家公園署所採用。長時間以來,「解說」大多被用於自然與人文環境之中,本文也以此為述。而解說一般可分為人員解說及媒體解說二大類,本文則以人員解說為主。
一、何謂解說 在探討解說技巧之前,需先了解什麼是「解說」。自解說之父Freeman Tilden以來,便有不少專家提出對「解說」的看法,例如:「解說是將特定區域內的環境特性,經由各種媒體或活動方式,傳達給某些特定對象。」;「解說是一種溝通的藝術形式,著重的不只是簡單地陳述事實和人物,更強調思想及其關係。」;「環境解說含有愉快、教育及靈感啟發等三種要素,利用遊憩時機和地點,對人們動之以情、說之以理,使人們欣賞、瞭解人與環境的關係,進而支持環境保育。」;「解說活動主要是給予聆聽者一種新的認識,新的興趣,新的洞察力,及新的熱忱,一個好的解說員應能引領聆聽者進入他們從未經歷過的新領域。」等等。無論是那一家的說法,都可明瞭「解說」有一定的目的、理念與規劃,並非只是口若懸河的隨興講述。
二、解說目的 解說目的在引起特定對象對當地環境與資源的關注與了解,藉由欣賞與知性的了解,提昇較高品質的遊憩體驗,並經由新的感受與愉快的經驗產生對當地的關懷,甚至成為行動。解說是一種教育活動,目的是藉由實物或現場體驗來顯示義意與關係,而不是只傳遞知識。解說技巧的運作應該朝向能達成解說目的。
三、解說技巧的養成 (一)解說技巧的靈魂 1、懷抱使命感環境 保育是解說的重要目標,而環境保育工作能持續成長,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能關心、參與及付諸行動。有志成為環境解說人員,心中應保有為環境盡一份力量的使命感,並了解自己是在做一件值得堅持的事,而這過程中,挫折在所難免,例如遊客不聽勸告,或國家政策與保育理念相抵觸,或本身的專業知識還不足夠等。但若能懷抱理想持續努力實現,並不斷充實自我,且堅持對大自然的喜好之心,便不致因挫折而失望,甚至放棄理想。解說員的養成如蝴蝶的羽化,需經歷長時間的自學與體驗,才能從幼蟲階段成長為翩翩飛舞的彩蝶。 2、對土地與人的關心 對土地與環境的關心,是解說之所以動人的起點,解說員的言語(包含肢體)會透露本身對土地的情感。一般而言,會想成為地方解說員的人,對土地大多懷抱著關心,但對人的主動關心,也是解說員必需培養的條件。進行解說時,需隨時觀察聽者的興趣何在?是否仔細聆聽?是否對你的解說有所反應?而你又是否願意在聆聽者有疑問時耐心的說明?若無法做到這樣的關心,就算具備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知識,也難成為好的解說員。 試著接受不同的意見,也是解說員需具備的心態,因為他人的想法是歲月累積下來的,並非一次解說就能改變,若無法接納不同的想法,企圖改變別人的想法不成時,反而會給自己極大的挫折。 3、深刻的自然體驗 解說員需本身下功夫深刻觀察自然,才能對群眾做深入的解說。以地質為例,透過本身的觀察與感知,了解某種岩石的形成、歲月的印記、在生態環境上的價值,並感知岩石的質地與美感 ... 如此在向群眾解說時,才能深刻而打動人心。若只背誦書本上的文字,不只枯燥無法讓人體會自然本身的意涵,恐怕連解說言語都無法順暢。 此外,解說員不能只將解說定位在記名字,而沒有引導遊客更深入觀察生物如何適應環境?如何與其他生物互動?向群眾解說岩石、植物及蝴蝶時,即使能說出幾十種名字,當聽眾離去後,這些名字只會逐漸淡忘;但若在解說時,能讓聽眾有所啟發,例如沈積岩形成的久遠歲月,或海岸植物在嚴苛環境求生存的耐力,或為何這個地區蝴蝶種類特別豐富?他們將記憶更深刻,甚至被啟發自我學習的興趣。 (二)解說技巧發揮的原則: 1、好的解說內容,應在遊客經驗所能理解的範圍內,與遊客產生關聯。在做解說時,應以聽者生活體驗所及的事物來比喻,例如,說明蝴蝶幼蟲食草時,以蠶寶寶只能吃桑葉的概念來比喻說明何謂幼蟲食草,及其對該種幼蟲的意義。 2、解說建立在知識的基礎上,但不等同知識。聽者可由解說學到很多知識或岩石和各種動植物的名字,但在他們心中記憶更深刻的,可能是對這些動植物的印象,及大自然中各種動植物的生存之道,例如有些海岸植物的葉子會反捲,或長得特別低矮以保有水分,或艱難的在岩石縫隙中生長;聽者會記得每種生物的生存都有一些策略,而它們的生存之道也都有演化上的意義,這些印象更能影響人們對自然界種種生物的看法。 3、解說的主要目標不是說明或教學,而是啟發。研究指出,聽眾平均只會記住10%的口語溝通內容,所以解說的目的是要激發遊客後續的自我學習。解說是在傳遞知識給聽者之餘,讓他們借由聆聽解說得到啟發,進而主動親近、觀察自然。 4、解說可以給人不同的體認,更可以打動人心。本身在大自然中經由觀察而得來的故事或資料,其實就是最好、最能打動人心的解說材料,而且是第一手的解說資料(親身的經歷或體悟,不是由資訊或他人而來的解說內容)。 5、解說應表達整體,而非片段。以海岸地區為例,若只解說地質或海濱植物,遊客的印象就只有石頭和海濱植物了。若能將整體的環境融入解說,將氣候、地形、海流等種種環境因素組合說明,並引申這樣的環境因素組合才讓這類海濱植物在此出現,最平凡常見的植物在適應的過程中都可能有不平凡的動人故事。因此,解說需做整體介紹,片斷的資訊需和大環境相關連,才能啟發遊客對大環境的認識。 (三)解說技巧運用的概念 解說技巧的運用因人而異,應與個人特質結合,沒有任何一套解說技巧是典型而適合所有解說人員的。然而解說技巧雖因個人特質而有不同的表現,但專業知識是解說技巧必要的後盾。 解說員應具備「第一手解說資料」。一般而言,知性與感性兼具的解說內容最能動人心,專業知識提供知性內容,個人第一手資料則較易聯結感性訴求。就如John Muir所言:Dry words and dry facts will not fire hearts. 解說員是導引遊客進入大自然世界最直接的媒體,有必要訓練敏銳的觀察力,以引領遊客聽看大自然的種種精彩。而解說員本身的言行舉止,即是解說教育最真實的一環,切勿在請聽者愛護花草時自己摘下一段樹枝做解說。此外,無論你的解說技巧有多高明,都需有接受遊客不理解或不接受你的解說概念的心理準備,畢竟每個人的思想都是長時間養成,但你的解說必定提供了對方另一面向的思考。 (四)解說規劃 雖然解說看起來像是即興發揮,但是與大眾的接觸互動其實是需要細心規劃的。解說員需根據已知的當地資源特色、內涵、受保護的原因、管理目的及解說對象,建構出具有啟、承、轉、合的解說內容架構。好的解說必須提供愉快有趣的體驗,內容也必須要適合遊客、關聯資源的保育,以及含括管理層面(管理層面往往會被乎略)。 戶外引導解說最好能規劃解說點,以每個點的主題串聯整體解說內容與目的。解說過程應提供聽眾參與的機會,例如:讓他們運用自己的感官,提供啟發他們心靈的機會,或讓他們分享自己的知識,這都有助於遊客的積極參與。 好的解說規劃一定要有清楚的架構,將資訊以容易理解的方式呈現,並以有邏輯的方式編排順序,其中需包含「認知地圖」。認知地圖是讓遊客了解自己在這趟解說旅程中的概況。例如:「今天的旅程,我們將沿著海岸環狀走2公里左右,大約需1個小時時間,沿途會看到許多壯麗的地質景觀和特殊的海濱植物,但請走在步道上,以維護自身的安全;路程中並沒有洗手間。」 (五)區分解說對象 遊客是解說所面對的主要對象,遊客的年齡、性別、教育程度、職業,及文化背景不同,使得解說必須有所差異,這些差異是解說員極大的挑戰。解說員應針對不同遊客的特性建立不同的解說層次和內容,並配合不同興趣和年齡層的遊客,變化解說的方法。一位有經驗的解說員,肯定累積了豐厚的資源知識及自身觀察經驗,但我們需能掌握遊客的特質,給予他們所需要的解說內容,而非專注於展演自身的知識。無論是那種類別的對象,解說員需明白,遊客期盼的是輕鬆愉快的氣氛。 針對特殊的解說對象,也應有不同的考量。面對兒童可運用感官引導觀察、思考,但要特別注意安全;面對年長者可使其分享本身豐富的人生經驗,並多付出關照;面對專家學者可提供在地第一手解說資料,並向其請教專業知識;外國遊客則可以輔以外文的圖文資料,並善用身體語言與微笑。 解說,是一門綜合藝術,解說技巧的磨練,是永無止盡的。無論你是屬於那種特質的人,只要深刻瞭解所解說的事物,並對所解說的事物懷抱熱愛,你都可能成為一位出色的解說員。經驗會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解說技巧,一般而言,對解說工作投入愈深的人,收穫會愈大。 解說教育的目的,無非希望能達成影響遊客認知、情感及行為的解說使命;然而能帶給遊客知性與感性的愉悅體驗,讓遊客感知與記憶這片土地,已是解說服務極佳的功能。當你認真的解說,而人群中也有一對對認真的眼睛在看著你聽著你時,相信你會愛上解說這個工作,並深刻了解解說的意義。
參考資料 Lewis, W. J. 1981. Interpreting for Park Visitors. Eastern Acorn Press. 陽明山國家公園管理處譯,1987。解說技巧-解說自我訓練手冊。 Ward, C.W., A.E. Wilkinson 2006. Conducting Meaningful Interpretation : A Field Guide for Success. 林佑齡譯,2014。環境解說實務指南。華都文化事業。 吳忠宏,2007。休閒遊憩解說服務,於歐聖榮編《休閒遊憩理論與實務》。前程出版社。 張明洵、林玥秀,2012。解說與環境教育。華立出版社。 陳炳輝,2009。導覽解說實務。華立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