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學哲學 如何「讀景」?亦即,如何透過科學方法及美學素養提升,閱讀大地地景? 美學探討科學與感性之美,是藝術的哲學。美學是哲學所包括五門學科之一;其所蘊含邏輯學是一種思考的方法;倫理學研究道德現象,探討人的行為規範;政治學試圖探索人類理想的組織形式;以及,形而上學思考人從那裡來、從那裡去的終極問題。哲學史學者家威爾.杜蘭指出:「科學從哲學開始,而止於藝術,從猜測和假說開始,終點是完美成就 (Durant 1926)」。讀景是挑戰「完美成就」的終點文化,融合哲學、科學、及美學。讀景跟哲學一樣,閱讀而產生想法,就是熱愛智慧,為重要問題找答案。 在提議如何讀景之前,要瞭解讀景的本質。讀景的科學與意識本質,跟實踐中的地質公園意義一般。且先讓我們來理解,什麼是地質公園?地質公園是 Geopark 的中譯。其中,-park 是一定特面積之公園、園區、園地的意思。Geo- 是指土地、地理、地質或是地球。當Geo+logy(哲學)為「地質學」,Geo+graphy(書寫、表現)為「地理學」,Geo+morphology(形態) 為「地形學」,而 Geo+metry(測量)則是「幾何學」;綜言之,Geo 是「地球、地理、大地、地質」的意思。在日本,就無所謂的日譯 Geopark,而是直接按照英文拼音。而在臺灣,中文譯為地質公園,往往被誤解僅地質限定、為岩石相關。實際上,以地質、地球、地理、大地等涵意表示 Geo,而 Geopark 應該理解為地球公園、土地園區、地理公園。特別是 Geopark 關懷的不只是園區上的石頭或岩石,還有人與社區,這個意義也表示人與地互動應有的道理與哲學。最早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倡議地質公園的前部長 F. Wolfgang Eder 教授指出:「地質公園並非石頭,而是人文、而是社區;檢視地質公園的發展必須檢視社區,是否社區的居民為該社區感到光榮感,是地質公園發展的最重要指標(個人訪談,2018)」。亦即,從地質、地球、地理、大地等涵意的園區,並其所孕育的生態與人文所在的區域,即是地質公園。 某些程度上,讀景就是閱讀地質公園景觀,閱讀大地地景;蘊含自然地景、人文地景、及再現地景 (representational landscape)。林俊全在2022年出版《讀景》手冊,展現地景科學及讀景範疇,以圖說文「分析地表各項【自然地景】組成的來龍去脈,加上【人文地景】歷史文化的意義,可以豐富我們對【再現】地景的認知與利用方式」。 從地質公園挑戰「完美成就」人地關係以融合科學及美學的認識論基礎上,對於讀景以意識本質做為哲學的原創和影響,我提議三個方法:以「鹿野忠雄模式」、「張愛玲的遇見」及「印象派的畫作」作為讀景類型,說明如何讀景。這三個隱喻作為分類,有些概念無可避免地重疊,卻是嘗試繪製和轉印一個完整的閱讀圖形。
二、鹿野忠雄模式 鹿野忠雄透過對臺灣的閱讀與書寫,1941年出版「山、雲、和蕃人:臺灣的高山紀行」一書。就讀景直接意識本質來說,他寫到: 我仰望天空,亂雲繼續在翻滾,雲彩的裂縫處露出天空的一角,湛滿深海色。逐漸地,亂雲像潮水一般退去,灰色的雲幕揭開之後,頭上出現了宇達佩山的圓頂,深藏慓悍性格的雄姿引人矚目 (鹿野忠雄 1941: 162)。 ……斷崖地形……主稜直落三千尺,且向左右大開展,崩面全是石塊剝離並滾落後所留下的光禿禿、赤裸裸的山肌,呈現赤褐色和暗灰色,而且寸草不生。那是超出我想像力的、凶神惡霸用強大的破壞力,徹底地加以摧裂的結果。斷崖底端直落於馬戛英索溪底,遠觀之,宛如火山噴口的雜亂和地獄的悽慘面貌 (鹿野忠雄 1941: 167)。 書名中,「山」讀到的是科學與理性,「雲」是書寫心情與詩,「蕃人」則是臺灣高山原住民的民族誌與人類學;是從高山旅行中紀錄讀景的方法。 (一)山:科學與理性 山代表的是科學,自然景觀。 從上述引文中,「山」是科學的生產資料,代表科學、理性、和論文,包括地質、地形、氣候、水文、土壤、動物、植物等自然景觀的閱讀。這些閱讀必須來自專業的科學訓練。鹿野忠雄 (1941: 253) 科學地辨認地質與生態:「卓社大山頂密生著短箭竹,處處有混雜著石英的砂岩露出,稜脊向東傾斜。除了西北至西南的彎曲內側是斷崖外,其他都是坡度級和、短箭竹柔和的地貌。山腰以下是森林,以臺灣鐵杉、五葉松和冷杉爲主」。 科學閱讀緣自鹿野忠雄曾於臺灣求學,並進行長期的學術研究。在臺灣求學期間,除了對動物學研究興趣之外,因為攀登雪山山脈、玉山山脈及中央山脈群峰,對臺灣地理、地質或地形產生高度興趣及察考,閱讀並寫就論文。以親身考察,證明臺灣雪山山脈具有許多冰河侵蝕地形的特徵:如圈谷、冰斗及漣痕,成為臺灣冰河地形第一位發現者。直至今日,臺灣學術界進行高山地形研究,仍大多引用他的論點。1941年,鹿野忠雄以《雪山動物地理學研究》獲得京都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 所以上述引用的文中,「混雜著石英的砂岩露出,稜脊向東傾斜」、「山腰以下是森林,以臺灣鐵杉、五葉松和冷杉爲主」是受過科學訓練才能閱讀地質、地形、植物及生態地景。 (二)雲:心情與詩 雲代表的詩,心情景觀。 特別是臺灣高山多位於雲霧帶,變化萬千,構成景觀本質與閱讀核心。然而,雲是最難書寫的對象,尤其構成臺灣高山針葉林裡的嬝嬝輕煙;鹿野忠雄所努力的是一種感受的傳達、心情的再現空間。前面引用鹿野忠雄書寫的「亂雲繼續在翻滾」、「雲彩的裂縫處」、「亂雲像潮水一般」及「灰色的雲幕揭開之後」,心情駐足,精英華彩,再現地景。 鹿野忠雄 (1941: 77) 玉山東峰雲霧中讀景:「剛才茫然佇立於雲霧中的牝鹿,在我眼中其實像一個純潔的小詩人,惹人憐愛」。以及,認同地景觸達心情調盤中,閱讀色彩調配。鹿野忠雄 (1941: 120) 又寫道:「溪谷上是靜止不動的大雲海,昨天隱沒於濃雲中的群山,現在突現於雲海之上。在冷冽的大氣中,近山呈現穩重的暗藍色,遠山則趨向明亮的淺藍色,山色時時刻刻在變化,終於搭配成臺灣山岳獨特的顏色--那神奇的鈷藍色 (cobalt blue),是多麼迷人啊!」 就好像風隨意而吹,你聽見風聲,卻不知道它從那裡來,往那裡去。但是,風一直都在!透過隱喻,詩般吟唱。海枯石爛,逝者如斯,時空洪流之中;我們如何擷取生命中吉光片羽,「那神奇的鈷藍色」即是讀景。鹿野忠雄書中散文如詩般,讀起來,可以看見年輕生命,廻盪在臺灣高山紀行中。 (三)蕃人:人文與民族誌 蕃人代表的是民族誌,人文景觀,至於考古學、人類學。 民族誌是一種寫作文本(text),透過田野閱讀,提供對人類社會書寫。其方法建立在一個概念上(argument),提供一個可衡量的基礎,是一種文化人類學方法論本質。人類學是一門研究過去與當代人類社會學科,揭示身處田野閱讀地景的人類學家將會面臨的潛在問題、挑戰和後果;「據蕃人說,他們在這裡經常獵到很多鹿和臺灣長鬃山羊 (鹿野忠雄 1941: 253)」。地景文本試寫,是人類學寫作現況報告,有助於深入掌握人類學研究人類與土地行為和觀念的方法,並有機會在本文化和異文化的生活中,地景在政治經濟與歷史力量交錯碰撞下,人們如何適應、協調、對抗、與掙扎,像人類學家一樣思考(Engelke 2018)。讀景成就文本成為內容(context)。 鹿野忠雄 (1941: 155) 寫到:「… 看到幾十個蕃人帶著很多蕃犬,形成一團黑影在移動。隔著一條大溪谷,蕃人的叫聲竟然傳到這麼遠的地方來。芬列布對我說,那些人是伊巴厚社蕃人。我們日本人足跡所不能到的深山蕃地,蕃人當作自家庭院或牧場那般任意馳騁。我繼續傾聽著,早晨寧靜的大氣中,那一群追逐野獸移動的蕃人邊跑邊呼喝的聲音,飛越高山,飛越溪谷,傳到我的耳裡,而且餘音繚繞,久久不散」。當時的日本人凡原住民的都讀成「蕃」,這是他們當時認識世界的方法;所以連狗都稱為「蕃犬」,地點稱為「蕃地」。同時,我們也藉由鹿野忠雄的讀景,我們瞭解原住民跟土地的關係:「蕃人當作自家庭院或牧場那般任意馳騁」、「邊跑邊呼喝的聲音,飛越高山,飛越溪谷,……,餘音繚繞,久久不散」。 臺灣原住民歌聲高亢、優美悅耳,聆聽是閱讀延伸,布農八部,餘音繞樑,耐人尋味。從認識論層面來說,鹿野忠雄那來自科學調查,從一開始的山地昆蟲採集,並開始對臺灣原住民產生興趣而閱讀。從而閱讀延伸布農族、鄒族勢力範圍,還到紅頭嶼並對其島嶼地理與達悟族有深入調查,跨足人文景觀的民族學。
三、張愛玲的遇見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所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張愛玲,1944)。 臺灣由二次造山運動所形成,就地質條件來說,曾經在大陸棚沈積、變質、褶皺、抬升、侵蝕的過程中。所以,我們每個當下所看到的地質畫面,都是「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的地景。下一刻即變動而不同。時空聚合,每一個讀景都變得珍貴。 日本茶道中有所謂「一期一會」,意思是在茶會時領悟到這次相會無法重來,是一輩子只有一次的相會,故賓主須各盡其誠意。一期一會在茶道以外,這個意義可推而廣之,指一生一次的機會,當下的時光不會再來,須珍重之。在地景的閱讀中,每個時空的轉換,便是一期一會,也是所謂的張愛玲的遇見。 (一)玉山的遇見 由於造山運動,讓臺灣是全世界很特殊的島嶼,也令玉山位處於臺灣無論是地質、地形、河川、氣候、生態及人文的關鍵地理位置。玉山是臺灣最早浮出水面,見證二次造山運動,大南澳造山運動變質岩,福爾摩沙造山運動仍持續抬升中的國家公園。照片3.是在玉山北峰氣象站,眺望臺灣海峽方向。山巒疊嶂「近山呈現穩重的暗藍色,遠山則趨向明亮的淺藍色」,是鹿野忠雄所謂的「那神奇的鈷藍色」。正好滿月的日子,七月初天亮得早,月亮沉沒前,太陽剛升起時,玉山主峰的影子,趕巧在地平面上的氤氳中反射。晨曦、滿月、與玉山主峰的影子的共時出發,形成難得的瞬間景觀,「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眼前玉山群峰,六百萬年前仍在海底十公里的地方,因為造山運動的抬升,歷史侵蝕,成就今天地景。抬升與侵蝕,已經不再是鹿野忠雄在同樣地點所見的地景;時空中的遇見與閱讀,都是獨一無二,一期一會。 (二)草嶺的遇見 草嶺921地震造成大規模地滑,佔有400公頃土地,一億二千萬五百萬立方公尺土石,3秒內滑動4公里,飛越清水溪到對岸嘉義,再落入清水溪中,構成草嶺最特殊的「大飛山」地景。 萬年峽谷地景與生態多樣豐富,步道上可以看見沈積岩層理、節理、洋蔥狀風化及化石風華。內湖溪與清水溪匯流處,是草嶺貝類化石密集層。在這裡,除了細細閱讀5百萬年水與岩石的作用,可以緩緩品味草嶺季候變換。春天造訪草嶺,步道上艷紅的刺桐,點綴雜林;大葉桃花心木,快速換裝,更替新紅細葉;樟樹樹稍,精緻嫩綠,弄日光影。地上可以看到朵朵油桐花,引導視線,翠綠風中;山芙蓉蒴果停佇,宛如案上裝置,在春天綠毯上,微笑般地綻放。 夏天,最清涼一片綠,當是在地人創意十足的「五元二角」綠廊。為什麼稱之為「五元二角」,有待你自己來閱讀。有人說是台灣版嵐山,彷彿《臥龍藏龍》竹林,竹稍彷彿可見李慕白、玉嬌龍,刀光劍影。如果加上水濂洞瀑布、蓬萊瀑布,豐沛雨量中,成就江湖。溪上觀蜻蜓點水,想像自己身輕如燕,飛簷走壁,走過砂頁岩層滑動、斷裂,形成「峭壁雄風」。走累了,到「雲嶺之丘」,登高望遠,翠綠滿眼,茶園景觀,以阿里山及玉山群峰為幕。秋天,候鳥遷徙同時,草嶺此際在進入乾季,滿山仍是盡綠,台灣欒樹、羅氏鹽膚木、無患子,華麗轉身,點綴一片黃花。楓香橙紅接力,預告草嶺苦茶油,粉末登場,以及品味咖啡、蜂蜜、與竹筍同樣是純正、道地的地質產品。 還有,且讓我們相約在雲嶺之丘跨年,閱讀玉山主峰日出,紀念與閱讀時空中的地景。 (三)野柳的遇見 野柳2,000萬多年來,因為生物、物理、化學作用所勾勒的黃金比例線條,時空限定,都是「時間的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晚一步,剛巧趕上了」。 野柳可分為三區。第一區擁有全世界獨特的燭台石,在這裡可以閱讀到岩石、風與海浪作用、美與完美。女王的接班公主在第一區,引人入勝,活潑清芬。各式各樣化石,揮霍疊置,框景沙錢海膽化石,閱讀生痕化石,發揮創意。第二區最有名的是女王頭,在這裡可以閱讀風作用在蕈狀岩演替地景,演替漫漫長路,可以瞭解,此情此景,何等恩典,我們才能在這千萬年的時空遇見。此時,這裡有地質產品,在單面山之傍、海之岬,煮咖啡話英雄。沒有到過第三區,不能說去過野柳,這區有所有野柳的地質景觀之外,還有暖色線條美麗鏽染紋,豐富、多樣海岸生態,植物、鳥類、蝴蝶在季節交替是最精彩時刻。 閱讀是一種時空交會的互動,野柳地質公園以有質感的解說出發,帶領閱讀未曾感受過的溫度、未曾閱讀過的地景、及未曾聆聽過的浪濤聲。在野柳可以相信,地景閱讀是療癒的泉源,是我們緩慢移動的文化底蘊。且讓我們與野柳地質公園優質解說員的引領,在無垠穹蒼中,一起與地景、海洋與天空,閱讀與對話。閱讀清晨黃昏上帝的驚嘆號;無論夏日滿天繁星,海浪低吟輕歌;閱讀東北季風狂襲下,驚滔駭浪捲起的千堆雪;以及,任憑狂風怒號、淒風苦雨在岩石上雕刻地景。
四、印象派的畫作 印象主義畫派是一種地景畫,地景也轉譯在印象派主義的畫布中;傳達一種粗獷的轉譯,不同寫實派的細緻。現實畫派 (Realisme) 對自然或當代生活做準確、詳盡和加以修飾的描述–細緻 (delicate)。而,印象派 (Impressionnisme) 畫作特色是筆觸未經修飾而顯見,構圖寬廣無邊,尤其著重於光影的改變、對時間的印象,並以生活中平凡事物做為描繪對象 – 粗獷 (gritty)。讀景,便是印象派的畫家,當地景經過不同科學訓練的眼簾、腦海裡,意識本質生其生命中轉化,轉化成為粗獷的意象,是地景與心靈互為文本的活動。 照片4. 烈嶼南山頭的玄武岩就像畫一般。地表抬升的過程中,解壓作用及水的張力,令玄武岩特有的洋蔥狀風化。加上氧化鐵的置換,不同濃密,玄武岩變成黃褐色到栗紅色,黑色金屬元素鐵,深深淺淺,回應風的方向,細細地散落其間,變成一幅可以閱讀岩石的印象畫。 照片5. 中的泥裂,圖案與鳥類的腳上鱗片相似,是侏羅紀時代恐龍皮膚特徵,彷彿我們可以讀到跨越時空地景。 照片6. 一系列泥裂地景,是米羅超現實主義的再現。然而,上帝還是比米羅高明;高明地,有波痕,可以留存千萬年,讓鹿野忠雄「嘖嘖稱奇」;有泥土裡的種子,萌芽中來自南美的闊苞菊;有著,侏羅紀恐龍皮膚上的鱗片;還有,蘇東坡的雪泥鴻爪。這是乾涸的河床,泥裂中長出美洲濶苞菊,水波佔據了畫面。這個畫面,波成漣痕,在塔塔加往玉山主峰6.7K步道上,標高3173公尺的大峭壁有著同樣景觀。當年鹿野忠雄(1944: 73)走到此地,他說:「在台灣高山竟然能夠發現漣痕,恐怕是頭一遭罷。在海拔3000多公尺的高度發現漣痕,是世界上少有的現象」。
五、讀景的現象學 讀景本文建議有三種模式,第一、從自然、人文及心情的角度,「鹿野忠雄模式」是再現地景;第二、時空交會的片刻,「張愛玲的遇見」則是瞬間景觀;第三、「印象派的畫作」模式,則是反應心靈地圖。這三種模式,閱讀及書寫自然地景、人文地景、及再現地景。 印象派畫作很容易聯想到現象學。現象是一個非常寬泛的詞,指的就是世界呈現在我們的腦海中的樣子,即讀景中的心靈地圖。然而,讀景在胡塞爾所說的現象學的關注,不是這些具體的現象,而是一個更根本的問題,意識如何把現象呈現出來,也就是意識的基本結構 (Husserl 1901)。 意識如何呈現現象,表達張力,在於揭示意識的本質。胡塞爾認為,揭示意識的本質必須回到事情本身,就是要排除干擾,如實的描述意識,呈現現象。描述便是閱讀,閱讀是關鍵張力,對於世界如何運行,思維如何運轉,現象學不做解釋,只做如實的描述,這種如實的的描述就是一切知識的來源。所以,現象學提供了一切知識的前提。從這個角度,現象就是本質;讀景做為意識的基本結構,雖然我們的意識太複雜,而意識本質亦具有原創性,所以讀景是實踐方法,透過繪畫、書寫如實呈現地景。 亦即,杜蘭的「完美成就」是「讀景的能力,與生活、學習經驗有關。加上觀察、分析的能力的培養,可以更加協助我們瞭解地景的特色。讀景時,應該盡量有整體的概念。把地質、地形、土壤、氣候、水文、生態、歷史文化的概念,融入讀景中(林俊全,2022)」。因為「文明伴隨著石頭,繼續演替,是以【讀景】不只閱讀寰宇時空格局,更是閱讀臺灣,閱讀自身所處的文明時空位置(王文誠,2018)」。揭示意識,再現地景,簡單地生活與心情的閱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