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四面環海,海岸線長達1139公里,海岸地形景觀變化萬千,除了富有地形之美外,亦有許多的海岸土地資源,可以應用。海岸地形受到海水的波浪、潮汐與海流的作用,加上海岸本身組成岩性的軟硬和地質構造現象,與河川上游沖刷所帶下來的沉積物,慢慢塑造出多樣的海岸地形。因此海岸地區的地質組成,不但決定於沿岸的地層岩性特徵與出露於海岸地區之狀態,且與河川上游集水區的地質特徵有關。其次,海岸的地形變化也主要與海岸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與堆積作用有關。海岸的變遷便是與上述作用的消長有關。所以季節的變化乃至於每日的潮汐變化,都會使我們的海岸線呈現動態的變化。
海岸區域是陸地與海交接的位置,也是重要的區域。在地理的觀點中,海岸屬於並非適合開發與利用的邊際土地(marginal land),同時也是極易遭受自然與人為作用而產生變化的敏感土地(sensitive land)。「海岸地帶」的範圍界定因各國地理環境的差異而有所不同。依據我國內政部所擬議「海岸地區」的定義則包括「濱海陸地」及「近岸海域」。「濱海陸地」為受海洋直接及顯著影響之區域,以平均高潮線至最近之山稜線,或至地形、植被有顯著變化之處,或至濱海主要公路、行政區界、溝渠、地籍產權界線明確之處為界。「近岸海域」以平均高潮至等深線30公尺,或平均高潮線向海三浬處,取其距離較長者為界。
雖然台灣海岸線長度僅約為土地總面積的百分之三,但因國內工、商、農漁業及經濟發展的需求,可供利用開發的內陸土地不足情況下,海岸地區成為主要的開發與利用對象,各類漁港、工商港、遊憩港、濱海工業區、電廠、廢棄物處理廠等,已然林立於海岸地區上。當海岸地區的開發與利用漸趨頻繁時,海岸環境也承受了不可避免或不可逆的衝擊,除海域生態及海域污染環境問題的衍生外,海岸線的變遷最為顯著,需要詳細而持續的監測,以便瞭解海岸區域的變遷;更需要謹慎規劃與運用,以免造成海岸的衝擊。對海岸變遷的瞭解,並加以適當的管理,降低環境災害所造成的衝擊。
過去調查紀錄顯示,由於人為因素的不當利用或過度開發,以及全球氣候變遷的影響,台灣過去許多屬於淤積型的海岸,現今已變成了侵蝕的海岸,而且一些珍貴的海岸景觀或生態也遭到威脅或破壞。
造成海岸侵蝕之成因,除了波浪與潮流之長期作用、天然地形之阻絕 (如高屏溪河口之海溝)、飛沙、颱風波浪與暴潮之侵襲等自然因素外;台灣海岸侵蝕的人為因素大致可歸納如下:
1. 港灣防波堤、海埔地與濱海工業區開發之圍堤、沿海之抽沙造陸工程、及大型海岸結構物之攔阻漂沙。 2. 山區水土保育措施、水庫與攔河堰之興建、及河川砂石的過度開採,均導致輸沙來源減少。 3. 沿海養殖漁業超抽地下水,引致地層下陷並導致海岸線後退。 4. 任意興建不當的海堤(包括斷面設計不佳、堤線佈置不良、與堤頂高度不足)。 5. 海岸地區土地利用及開發過度或不合法。
依據經濟部水利署調查結果,臺灣西部濁水溪口至北港溪出海口海岸已日漸消退,後退量越往南越大,低潮線以上之灘地變動較少,低潮線以下部份則較不穩定,漂沙活動劇烈。低潮線在濁水溪至新虎尾溪口之北段略有向外推展之趨勢,以南至有才寮排水口,灘線則略向內做弧形退縮,濁水溪以南至舊虎尾溪以北,因台塑六輕工業區及新興工業區相繼興建,阻擋外海波浪,所以海堤相對比較穩定,灘地仍極平緩,但近年來已呈顯著侵蝕,總計自1904至1987年間共後退約100公尺。
根據台灣省交通處港灣技術研究所之港灣報導,有關雲林縣海岸變化,雖在1904年以後低潮線向外增長甚多,但海岸線變化不大,三條崙以北1904~1919年有侵蝕,侵蝕量愈近三條崙愈多,達每年4m/yr,而1919~1958年間無變化,1958~1977年間1m/yr左右侵蝕,至1983年以後又增長1m/yr,故前後無明顯變化。而三條崙以南至下崙間則略增長,但1977~1983年間侵蝕,所以總體而言海岸線日漸後退,後退量往南增加,全縣海岸線1904~1987年間共後退100公尺。
整體而言,台灣的海岸面臨著以下幾個主要的課題,相關的調適策略,也必須依此擬定。主要如下:
1. 海水面變遷: 海水面變遷所引發的海岸侵蝕與土地利用的問題,是一個全世界愈來愈重視的問題。台灣地區亦不例外。目前台灣地區的海岸災害常伴隨著各種的開發與利用方式而來。由於海岸地區成為各級政府與民間爭相開發的地區,然而許多的開發計畫與土地利用方式,常常造成衝突與浪費,甚至於新的海岸災害,因此有效的經營管理海岸地帶與防止潛在的災害,將為日後的重要課題之一。
2. 海岸、海水污染: 海水、地下水、環境品質等污染問題。
3. 海岸保護區的保育: 濕地的保育、自然保留區。
4. 海岸地帶潛在的災害: 例如地層下陷與海岸侵蝕,或人工改變自然地貌而造成海岸地帶的變遷。
5. 海岸觀光遊憩活動: 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生態旅遊與總量管制。
6. 近岸、養殖漁業: 尤其以台灣西南沿海的養殖漁業,如何避免污染、海水作用。
7. 港口的經營、管理: 港口的位置、經營、污染。
8. 河口與其集水區: 泥沙輸送、水庫。
9. 離島: 離島的交通、海岸保護。
10. 工業區開發: 工業區的位置、水污染。
11. 垃圾掩埋場: 地下水污染、海岸污染。
12. 海岸地層下陷: 淤積、洪水等水患。
海岸土地的衝擊與保護策略可分為六個面向:
【相關衝擊、情境分析】
【相關策略】
◎ 小結: 整體而言,台灣的海岸地帶受氣候變遷的衝擊,整體上有其脆弱性,也有其潛在危險性。這些潛在的風險,在極端氣候下,往往造成巨大災害。2009年莫拉克颱風在南台灣造成重大災情,海岸地帶也無能倖免,就是一例。台灣海岸高潛勢災害區的釐清、設置限制開發區等等,都是未來必須面對氣候變遷風險時,所必須處理的,我們應及早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