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社區服務學習和參與式政治對提升地質公園與地景保育的意義
    作者:
    蘇淑娟
    作者說明:
    內文:

    一、前言

    地質公園做為一個地景保育與活化地 方的永續社會、文化與經濟的倡議,是目 前流行且務實的實踐方式(see Langkawi Declaration 2010, Hanoi Declaration 2011, and Taipei Declaration 2011)。 地質公園概念的倡議,乃結合在地自然環 境襲產(environmental heritages)與社 會文化資產(socio-cultural assets),以作為整合、提升在地有形與無形資本,使在 地能有機會透過經濟基礎的自主,而產生在 地生計、社會生活、環境生態、文化生命等 面向持續維持與發展的力量。這樣的社會變 遷過程,需要實踐一些能夠形成社區共識的 機制,才可能持續並產生積極的力量,而本 文主張社區服務學習(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和參與式政治(participatory political process)正是足以形塑產生社區共識的兩大重要機制。

    此兩項機制並行共轉,不但能讓社區民眾 透過面對面的互動學習、形成議題、發現問 題、決策解決問題的方法,也能創造社區社 會知識建構生產的可能,以求能具有在地化 的解決問題方式,提供社區的人文社會與環 境資源最佳出路,並實踐地質公園的核心價 值。尤其是,如果我們從國際地質公園標章 對於經營管理組織與結構所重視的由下而上 的在地行動與力量而言,我們需要以在地能 量作為經營管理結構組織,形成對地質環境 與地景保育、在地環境的教育、在地地質旅 遊、與能夠以自然地質與社會人文為基礎的 永續社會等的在地行動。

    二、社區服務學習(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對地質公園的意義

    公眾參與,是社區服務學習的體現 機制。服務學習的「學習」,是一個具 有試驗的(experimental)和發展的 (developmental)過程的性質與概念。對社 區而言,社區服務學習就是一種在做中學、 在做中犯錯、修正、共學、共同成長、並共 同成就社區與社區中的個人和家庭的過程。 在實踐過程中,「社區」則把周遭的自然環 境與人文社會環境對生活、生計、生態與生 命有所形塑的實質整體,當作學習和服務行 動的情境對相,並在其中發揮社區精神,形 塑共識,並產生解決問題的能量與行動,如 此也就產生社區服務與社區學習的價值與可 能。「民眾參與」,反映出社區成員參與生 活情境的公共事務的過程,也是一個民主過 程,在地自主作主的過程。

    社區服務學習不但提供機會讓社區民眾在 社區的真實情境中試驗、類化、和運用在其 他情境中習得的知識與技能;也能夠過對自 身所處環境的習知而達到社區自我增能、個 人增能,進而產生行動的動力;更能增進社 區居民在心理、社會、智識和社會責任感等 面向的發展,對於社區具有積極、正面的意義。

    社區自我的組織、需求與服務等的整合、 成熟、完成,不但是社區服務學習能達到 的,更是透過社區自身的學習才能貼切於社 區的生活與居住者;也就是實踐社區自己的 社區、社區自行服務的社區,與為社區而存在的社區。

    三、社區服務學習(Community Service- Learning)對地質公園的意義

    地質公園的四個核心價值:地景保育、 環境教育、地質旅遊與在地社會經濟的發 展。這四個核心價值的共同運作,乃是確保 地質公園可以永續發展的重要基礎。我們需 要問的是: 有沒有一種機制或力量,可以將 這四者連結起來?實踐這些核心價值的重要 作為是什麼?可以依賴國家政策的力量嗎? 國家政府由上而下資源挹注就足夠嗎?只要 有重要關鍵人物的領導就足夠嗎?恐怕都不 是,可貴而真實的答案在於「社區參與式 的政治過程」(participatory political process)。雖然每個地方因為自然環境條 件、社會文化條件與觀光旅遊條件的差異, 發展地質公園的手段、方法、與方法組合都 不盡相同,但是這些共同的價值卻可以透過 在地社區成員共同的政治參與過程,發掘並 建構在地特殊的因應方式與組織建構,而實 踐地質公園的價值,明確的基礎工作是透 過在地社區民眾共同的地方資源調查、共同 發掘其環境資源的優勢–劣勢–機會–威脅 (SWOT)、共同釐定資源與環境發展策略等過 程當中,透明的民主與曠達的互信,來達致社區參與式的政治過程與社區服務學習。

    在地的社區參與帶有「由下而上」與「在地做主」的精神與機制,所以地質公園概念的實踐,應具有在地自主的民主過程,並建 構在尊重地方環境資源與風土民情的基礎。 由於地質公園概念實踐之地,常也是亟需解 決經濟與環境問題的地方社區、且地方民眾 的社區意識有待提升之處,所以來自地方的 力量如何形塑與整合?如何創造社區共同轉動 起來的誘因?社群如何在合作中創造進一步的 動力?如何善用外在或由上而下的資源(或要 素)挹注地方,而不瓦解在地情感與內聚力等 問題,也就成為重要議題。由於這些問題均 涉及在地的社會文化互動內涵、歷史情境、 環境關係、利益結構、權利義務的關係等; 所以,一個成功實踐社區民眾參與式政治的 地質公園,就是一個成功處理在地政治的社 區。至於,由上而下的資源涉入、結構政策或法規的利用、乃至於全國性或區域性團體( 如NGOs)的參與等,如何帶動、影響或啟動在 地發展地質公園的動能,就考驗著社區自身 集體的智慧。外力不可避免,善用外力,才 是智慧的表徵;沒有一個成功的社區是經過 遺世獨立、閉門造車,而成就的。

    四、社區服務學習和參與式政治整合地質公園行動

    一般而言,對於學生進行社區參與學習 的方式,可包含三部份的學習計畫:社區學習、社區探究和社區行動 (陳麗華, 1997), 但是對於整合到地質公園推動的實踐,其內 容要有所修正,應增加社區參與式的民主過 程的尊重與實踐,才可能具有應有價值。故 本文改寫陳麗華(1997)的服務學習如下:

    (1)社區學習計畫:以在地環境既有或實察與 登錄之資料為主,配合文獻資料和各種學習單,提供社區民眾從社區歷史、地理、環境變遷、環境爭議議題等領域,學習與社區環 境及社區運作有關的知識,並討論這些在地知識對個人盡公民責任、參與公共事務、提升地方環境價值、保育地方環境與、促進地方社區永續的意義。

    (2)社區探究計畫:社區民眾從學習社區歷史、地理、環境變遷、環境爭議議題等領域,深入認識在地社區,作為發展在地社區 形塑特色的探究過程。民眾由各種管道學 習,包括使用圖書館、社區其他資源、訪談 和記錄、整理分析既有文獻與資料、與他人 分享等能力,養成知識力。這些探究研究的 能力是積極的公眾參與和知識生產的共同過 程,是社區知識建構與社區發展中,具有決定性的基礎。

    (3)社區行動計畫:社區行動計畫主要目標 在於社區民眾能了解做一個主動積極的公民 之重要性,並透過主動對於自身環境的認識理解,而產生認同感與共同意識,進而產生地方愛與行動能力,並作出相當的貢獻。對 於自身環境資源的公共議題所採取的行動計畫,一般要能符合永續社會或社區的期待, 應要能透過社區共同討論、殷鑑最適當的環 境智慧與社區作為,不因偏頗的見解而毀壞環境基礎。

    誠如美國NCSS (1994)所論民主社會的基 礎,在相互制衡的四支柱,即行政、立法、 司法和人民的力量。所謂人民的力量,正說 明著公民意識醒覺、公民力量展現的社會, 才能實踐社會力,也才是真實的「公民社 會」。公民社會中,民眾透過積極參與公共 事務,在參與中實踐環境認知與形成地方愛 (topophilia)與地方認同(local identity, 在本文則為geo-identity),進而產生監督和 制衡的公共力,可藉機及行動消除對社會的無力感,建立社區一份子的積極感與實踐行動力。

    社區服務學習結合參與式政治,是個不斷 循環試驗和發展的過程,也必然會歷經螺旋 狀的社區學習(spiral process of community learning)階段。就地質公園的實踐而言,可以透過五個階段按圖索驥,來尋求社區環境 資源保育與發展的途徑:

    (1)社區資源調查與經驗探索:具體載錄社區 實存的自然與人文環境資源與不可見的人文 資源和精神,培養對於社區環境的敏感度, 透過社區共同調查、討論與登錄,完成實質 的調查登錄,此外,也能共同形成情意的或 感官的經驗。例如,引導社區幼童觀察了解 社區的歷史或精神古蹟建物,了解自身環境 與歷史;組成年老長者口述社區環境的變遷 並記錄之;團結社區青壯人口分析、了解社區環境觀察與學術文獻間的銜接與反省整合,討論社區的環境SWOT。

    (2)教育傳承社區資產與反省觀察:透過對社 區各年齡層的教育解說訓練課程,反省、觀 察並監督社區的環境變遷,也可不斷增進、 修補、更新先前建置的在地環境資源表列與 說明。對於環境資源的具體觀察與環境經驗 的反省,不但有利於監督環境變遷,也能強 化社區共同意識。

    (3)形成社區環境資源解說策略:透過社區討 論,形成對本社區環境資源的見解,以寬廣 的視野,形成一般性理論或特定觀點,將社 區的環境資源概念化為具有主體與特色的內 容,作為社區環境資源與社區解說的基底; 至於,解說的方法,則可因人而異,並以符 合個人自身條件的方式解說,或說、或演、 或唱、或圖示之,不一而足。解說策略應具 特色,但解說方式可多元寬廣。

    (4)形成社區環境資源保育策略:經過社區共 同討論,形成社區環境資源的保育策略,以 永續的觀點視野,形成持續保有在地特色環 境的保育策略。不隨波逐流是對社區自身環 境自信的表徵,但是隨著全球、國家與區域 的風潮思考如何在地突圍(“突破圍困的狀況"),則是進步彈性的心胸與作為。

    (5)主動發現問題尋求成長機會:運用新的 洞察或概念,來進行社區環境解說、環境教 育、環境保育與社區社經發展的困境,以產 生新的具體經驗、展開嶄新層次的試驗性學習,以解決問題,並尋求社區新的動能與決 策,是社區不斷擁有活水的成長過程。

    社區參與服務學習是公民教育,是民主 政治實踐、也是社區環境教育、更是社區意識的教育。透過結合社區環境資源問題的學 習,社區展開各種社區環境相關問題的試驗、探索、價值澄清、問題解決和決策制定的學習過程,從而認識社區環境、凝聚社區意識、發展社區特色與生計、營造永續社會,地質公園價值也就隨之實踐,社區也成了學習社區,社區內在自生的動力於焉形成。

    推動地質公園作為一個社會實踐之標的, 不但具有對地方地景保育的功能,又能透過 社區服務學習和參與式政治的手段,連結社會,以社會工程(social engineering)的過程達到社區永續發展的可能;不但是學術服務的一種可能,也是達成社會改造的一種工 程,更可以是環境領域和人文社會領域整合的契機。

    五、參考文獻

    陳麗華 (1997) 社區參與學習的理念。教育 資料與研究雙月刊,15,14-18。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