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地質公園網絡會議,於5月26日、 27日假北海岸暨觀音山國家風景區、東北角 國家風景區辦理講習課程、野外踏勘與經驗 分享。本次工作坊邀請了國內正在推動、 或有強烈意願推動地質公園的地區居民,一 起來到北臺灣,由地景工作團隊的教授群, 帶著大家瞭解目前國內外地景保育與地質 公園的發展現況,以及到戶外參觀並解說各 項地景資源。我國因為非聯合國的正式成 員,因此目前尚無法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的認證,但仍舊有許多地點正嘗 試以相同的規格來規劃成立地質公園,這些 地點分別為北海岸的野柳地質公園、雲林草 嶺地質公園、利吉惡地地質公園、澎湖柱狀 玄武岩公園、馬祖地質公園、以及燕巢的烏 山頂泥火山自然景觀保留區。
此次地質公園的工作團隊非常龐大,由台 大地理系的林俊全教授領軍,搭配師大地理 系的蘇淑娟教授、王文誠教授、台大地理系李建堂教授、高師大地理系齊士崢教授、東華大學自然資源研究所劉瑩三教授。政府公部門則有地主北海岸暨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林務局代表、馬祖國家風景區管 理處代表、雲林縣政府及地方代表。由外地前來的社區民眾則有雲林縣的草嶺社區、高雄市的燕巢社區、台東的利吉社區,外島來自澎湖與馬祖的部分社區居民,共同參與此次盛會。
本次會議於5/26日下午於北海岸三芝遊 客中心進行地景保育大會師,由齊士崢教授 (燕巢)、李建堂教授(雲林)、劉瑩三教 授(利吉)、蘇淑娟教授(外島)帶領各社 區的民間志工入場共100餘人,大夥入場之 後相互寒暄,彷彿好友多年不見,場面相當溫馨。大會開始後,首先由林俊全教授做簡 報,由台灣各地特殊的地景照片出發,除了說明各景點的特殊性與美麗之外,同時也說 明了目前臺灣各地地質公園發展與推動的現 況。而除了保存地景之美之外,地質公園精 神中也具有環境教育的意義。藉由地景的解 說與興賞導覽,也培養在地居民與觀光客瞭 解環境,共同珍惜地球資源的精神。而在國 際間的地質公園推動,則是以公眾的環境教 育為核心價值,提升民眾的環境知識,甚或 提供新的就業機會。而來自民間的動員與支 持力量,更是各國地質公園中相當重要的協助推動力量。在發展的腳步上,其實各國的 推動都是屬於剛起步,臺灣亦然,並沒有落後國際間太多,而是要與國際間相互交流,共同成長。在此同時,也展示了臺灣地質公 園網絡新摺頁的內容,並向前來會師的民眾進行摺頁解說,並說明未來要如何發展觀光,及如何與新推動的環境教育課程做結合。
接著則是地主北海岸暨觀音山國家風景區 (簡稱北觀)管理處處長陳美秀,向在場嘉 賓說明北觀對於推動地質公園的看法。位於北觀風景區內的野柳,是國內最早推動地質 公園成立的景點,也是目前國內遊客量最高 的景點之一。地質公園的推動能夠發展觀光 是好事,但快速膨脹的遊客量卻慢慢的侵蝕 美景與環境的承載能力。未來野柳的發展策 略將走向分區、分群、母雞帶小雞的方式, 分散前往野柳觀光的人潮,並藉由地質公園 網絡的建立,也介紹臺灣其他地質公園的特 色給觀光客,將臺灣變成一個旅遊帶,提高 觀光客前往參訪的意願。
師大蘇淑娟老師,則向會師的民眾說明 公民運動如何參與地質公園的推動。在2011 年簽署的台北宣言中,提出了推動地質公園 的四個綱領「行動、整合力量、無悔的未 來、造福未來的世代」。但落實到在地的社 區,民眾的觀點是如何實踐這些重點。以澎 湖居民的觀點出發,相對於臺灣之間的生活差異,解說在地化的地質公園推動是如何進 行。在讓居民理解自己環境的情況下,把地 景保育的概念交給居民,讓居民自己理解環 境的重要性,進而改變土地利用的觀念,自 發性的推動居民的自我治理與地景保育行 為。而在地質公園的申請上,UNESCO要求申 請地點要填寫五大項目:地質與景觀、管理 結構、資訊與環境教育、地質旅遊、永續的區域經濟,蘇老師以自己前往日本參訪地質公園的經驗,來闡述地方要如何經營上述的五個項目。最後,回到澎湖小朋友用圖像與文字,闡述對當地生活環境的意象,以及它們是如何的吸引人前往。
第四位則是李建堂教授,講述雲林草嶺 地質公園的推動歷史與現況。草嶺成名相當 的早,隨著道路的開發,居民也習慣以觀光 為業。但九二一大地震,將所有的遊客嚇 跑,居民生活頓失依靠。但危機就是轉機, 配合各單位機關在災後的重新調查,反而找 出了更多新的地景,增加了地景的豐富度與 深度,達到地質公園的設置門檻。2004年, 在當地居民的推動之下,草嶺地質公園正式 成立。原本要以生態旅遊重建的社區,因為 調查的發現以及國際地質公園推動的發展, 將草嶺帶入一個新的境界。經營管理上,對 草嶺社區來說,地質公園是保護草嶺地景的 手段,目的在於保存草嶺多次崩塌所形成的 特殊地景。也因為邊坡的不穩定性,為了保 護遊客安全,對於大崩壁是採取管制禁止進 入。當地居民則接受解說訓練後,帶領遊客 接駁前往指定地點進行地景解說,賺取解說 費用。在宣傳上,目前則利用網頁、中英文 解說摺頁等媒體,逐漸打開知名度,未來則 要配合環境教育法,申請認證環境教育場 所,提升環境教育的功能。
第五位是齊士崢教授,介紹高雄燕巢泥岩惡地推動的泥火山地質公園。以目前燕巢的情況來說,已經確定了保育區的劃定範圍,特殊地形與地質資源的調查也進行到小有成果,目前主要可以區分為泥火山、惡地與奇岩怪石三個部分。而在與地方居民生活相關 的部分,如地方歷史與文化、環境教育中的 生態旅遊與解說的部分,尚未進行整合,目前持續與社區共同探討要如何執行。在建構對環境友善的生活型態與土地利用上,因為居民的作息已經固定很久,要為了地質公園的推動而改變,不是一夕之間就辦得到,還需要時間慢慢的磨合。未來的發展方向,首 先是要重新規劃與利用既有的道路系統,進行不同景點間的移動,或是連結鄰近區域的地景點。其二是要爭取環境教育解說中心的設立,讓環境教育認證申請的條件到位,提供完整的環境教育功能。
下半場第一位主講人為劉瑩三教授,說明台東利吉地質公園的推動現況。台東利吉地質公園除了地景的保育之外,更注重的是環境教育的推動。藉由舉辦社區的環境週活動,或是由教授親自帶領社區居民認識環境,製作解說摺頁與紀念裝,提升社區居民對於地質公園的認同感與使命感,讓地景保育成為生活中的一部份。
第二場為來自馬祖的志工,介紹馬祖地質公園的進展。相對於草嶺、利吉、燕巢、野 柳等地,馬祖的地質公園起步較晚。但不論是在地質地形、生態景觀與文化體驗上,均有與臺灣本島截然不同,甚至不遑多讓。然而因為島嶼分散,交通不便,一般人很難窺探馬祖的地景之美。馬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 與在地居民,希望藉由地質公園的推動,提高馬祖的知名度。此外,也希望藉由地質公園網絡,學習其他地質公園的推動經驗。
最後為北海岸暨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施照輝秘書,說明野柳地區推動地質公園 的情況。野柳在國內推動地質公園中算是相當成功,並且深獲國際學者的指導與肯定。然而,響亮的名聲也帶來過量的遊客,反倒威脅到野柳的地景保育精神。因此,除了持續推動地景保育之外,對於遊客量的控制也是一個重要的課題。而因應未來環境教育法的施行,野柳想要取得環境教育場所的認證,因此將規劃分區分群使用的概念,引導不同的遊客進入分區中觀光或進行戶外環境 教育。此外,並加強各種媒體的解說功能,希望能夠擠身世界地質公園名單之中。
地質公園網絡會議的第二天,來到東北角國家風景區的鼻頭角,進行實地的地質解說 教學與討論。當日細雨綿綿,但幾位教授風趣的解說導覽,以及參與民眾的專心學習,讓鼻頭角海岸充滿著歡笑。
時序來到下午的心得分享,經過兩天的熟識後,來自各地的地質公園志工夥伴打成一片,沒有隔閡的分享這兩天、甚至是在當地 推動地質公園的心路歷程。這些來參與地質公園網絡的夥伴都欽佩野柳與東北角風景區對於地質公園的投入以及獲致的成果,也希望能藉由網絡的聯繫功能,多多的進行各地的交流以及遊客的介紹。地質公園是地區經營的一種方式,藉由地質公園的推動帶來適量的遊客與穩定的經營管理方式,帶給在地居民足夠的收入,才能留得住青壯人口,地方才有永續發展的可能。最後,各地的網絡成員也相互約定,年底要換利吉做莊,邀請大家來台東再聚首,並期待網絡會議能夠常規化,每年定期的舉行,增進大家的情誼,並精進地質公園的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