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緣起
本次會議係由越南地質研究所主辦,會議的緣起是越南的Dong Van Karst Plateau 前年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地質公園名錄,某種慶祝程度而舉辦的會議。接著上次的馬來西亞蘭卡威的第一屆亞太地質公園會議,此次是第二屆的會議。時間是100年七月18-24日,會議間有兩天的會議,並安排五天到現場,瞭解世界地質公園的現況以及下龍灣的經營管理現況。
台灣一共有五位代表參加。包括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林俊全教授、師範大學地理系的蘇淑娟教授、高雄師範大學的齊士崢教授、東華大學的劉瑩三教授以及交通部觀光局北海岸及觀音山風景區管理處的施照輝秘書。並分別由林俊全、蘇淑娟、施照輝三位上台報告台灣的研究成果。其中林俊全是代表林務局地質公園計畫團隊報告台灣的地質公園網絡的建立的經驗,與台灣地質公園的願景。蘇淑娟報告澎湖地質公園的社區資源經營與地質公園的管理問題,施照輝報告野柳地質公園的地景與經營管理的經驗。
二、會議的意義與經過
本次會議,對台灣而言,有相當程度的意義。主要是因為地質公園的運動,在1999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設後,經過約10年來的宣導,以及各國的熱烈反應,已經慢慢變成一種風潮。地質公園網絡的概念,慢慢發展出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一個(Global Geopark Network, GGN),歐洲有一個EGN(European Geopark Network),亞太地區也慢慢形成一個網絡。而各國也慢慢成立國家地質公園網絡。透過會議與各種活動,把地質公園的概念傳布出去。這個地質公園的國家網絡,也間接促成了各個地質公園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會議的參與熱潮。
台灣在這個風潮中,開始參與也很早。在1999年教科文組織要成立類似的工作時,筆者正好在法國進修,也曾經拜訪負責該計畫的主任(Wolfgang Eder),也瞭解該計畫的目的,深深覺得該計畫對台灣非常重要。因此隨後的地景保育計畫中,陸續也介紹了此計畫。另外台大地理系王鑫教授也曾經參與了許多的研究,並代表我國參加了IUCN(國際保育聯盟)的東亞地區委員會。在2005年及2009年還曾經舉辦過兩次的國際研討會。而此次的參與,也說明台灣要向國際社會取經。
長久以來,由於台灣不是聯合國的會員,因此,並無法順利參與。如何引進相關的概念、有一定的困難。尤其是如何說服政府部門的支持與參與。因此本次能順利參加會議,有實質上的意義。
三、會議經過
四、會議心得
五、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