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林縣古坑鄉的草嶺村擁有豐富的自然景觀資源,為臺灣地區著名的風景區之一,在民國93年居民決定以全村為範圍設置「草嶺地質公園」,並致力於地質公園四大核心價值,「地景保育」、「環境教育」、「社區發展」和「地景旅遊」,的發展。在之前的地景保育通訊中,已分別介紹草嶺地質公園內主要的地景資源,包括著名的「草嶺山崩」和其衍生的堰塞湖—「新草嶺潭」的地景變遷,以及壺穴地景,本文接著介紹瀑布地景,首先說明瀑布的地形特性與類型,接著介紹草嶺地質公園內主要的瀑布地景。
一、瀑布的地形特性
就地形觀點而言,瀑布所在處為河流的「裂點」或「遷急點」。河流從上游起源地到下游出口處,河床的高度會逐漸降低,對應於河流水平距離所繪製出來的河流縱剖面圖,通常會呈現一條內凹的平滑曲線,這是河床長期受到流水向下侵蝕所造成的結果。所謂的「裂點」是指,在河流縱剖面的平滑曲線上所出現的突出處,通常這是暫時性的地形現象,經河流長期的侵蝕及河床岩層的崩塌作用後,裂點會不斷地往上游後退,最後會消失,因此瀑布會因河流侵蝕而持續往上游方向退縮。
瀑布下方因受到流水長期的直接沖蝕,大都有「瀑潭」(瀑下深潭)的形成,其深度為瀑布的落差和水量多寡所控制。在瀑布下方及瀑潭周遭,大多可見到散落滿地的大小岩塊,這些都是瀑布和周圍岩壁所崩落下來的。而瀑布後退的速度,則受到當地岩層特性和河流水量大小所控制,若河床岩層較軟弱或河流水量較多時,瀑布後退的速度相對會較快。例如,921地震時大甲溪埤豐橋下面所形成的斷層瀑布,因位於抗蝕性較弱的岩層上,在不到五年的期間內,即在河流侵蝕下,瀑布落差逐漸降低而消失了。
二、瀑布的主要類型
瀑布景觀在臺灣山區非常普遍,除了因雨量豐沛、地殼隆起和地形陡峭等因素之外,岩層之間的差異侵蝕也是形成瀑布地景的重要原因之一。形成瀑布的原因雖然不少,但臺灣地區較常見到的主要有下列三種類型:
三、草嶺的瀑布地景
草嶺地質公園內的溪流雖然都很短,但因雨量豐沛、地形陡峭,因此具有多樣的河流地景,當然也有許多瀑布地景,其分布位置如圖1所示。以下即分別介紹這些瀑布的特性:
四、結語
草嶺地質公園內有許多的瀑布景觀,在地形成因上也各有其特殊的意義和代表性,深具環境教育和觀光遊憩價值,值得拜訪。然而,瀑布所在為地形學中的「裂點」,屬於河流地形中侵蝕性的景觀,瀑布有往上游後退的趨勢,在瀑布周圍會有石塊掉落,屬於地質不穩定區。在欣賞這些瀑布地景時,請隨時需注意自身的安全,最好順著已有的步道行走,以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