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地景保育技術訓練班側記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內文:

    一、背景

    過去的幾十年,國內外保育界對於保育的概念大多偏重於動植物生態的保育,卻忽視了地質、地景的保育而常常導致保育的不完整性或成效的低落。有鑑於此,地景保育成為了近年來國內外積極推動實行的議題。

    地景大致可分為自然地景及文化地景兩大類,組成因子眾多,包含人類活動、文化、地質作用、動植物作用等等,且不同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也交織出其複雜的關係。人類對於族群的地方認同感也是建立於地景之上,因此地景保育實為一維護人類文化、自然作用遺跡,使人們在未來能繼續享受環境、鑑古知今的重要課題。此次地景保育技術訓練的目的是要藉由認識聯合國、歐盟、乃至地方尺度地景保育的技術、政策、策略實施成效及相關建議,吸取國內外地景保育經驗,以便台灣從事地景保育時能夠站在別人的經驗之上,讓各個環節都更有效率的實行運作。

    二、講習內容摘要

    (一)需要甚麼條件才足以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

    此次訓練班講習的次序依照尺度大小排列,首先是最宏觀的全球尺度,請到北愛爾蘭皇后大學教授Bernard Smith來分享以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來保育地景的機制及條件,題目是「需要甚麼條件才足以登錄為世界自然遺產?」,摘要如下:

    世界遺產組織架構簡介

    世界遺產的選定主要是由UNESCO負責,UNESCO再將責任分包給以下三個組織去認定、規範及評估:

    1. International Centre for the Study of the Preservation and Restoration of Cultural Property (ICCROM).
    2. The 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 (ICOMOS) for cultural sites.
    3. The International Union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 (IUCN) for natural heritage.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機構在提供管理方向建議之餘,並不會提供世界遺產地/申請地的技術支援或經費支援,在審核的過程中如果發現當地管理不當,甚至會將其納入Site in Danger的黑名單中,對許多地方政府造成無比的壓力。然而,雖然有這樣的風險,名列世界遺產的榮譽及其帶來的可觀觀光收益仍然使非常多地點爭相進入此名單之列。

    世界遺產的數量

    一個地點通常只會有一個世界遺產的頭銜,自然的或文化的。截至2009年4月,全世界共有689個世界文化遺產地、176個世界自然遺產地,及25個兼具自然及文化的遺產地。雙遺產之所以很少是由於要成為雙遺產必須先放棄原有的單遺產頭銜,重新進行申請,但提案可能被拒絕而導致兩頭落空的結局。

    其他影響因素

    一旦被納入UNESCO,就不太可能從世界遺產名單上被除名,如果發現更合適的地點,在名單上通常也只會保留舊地點並增加新地點。唯獨被接受的數量會依該類別已認可數量的增加而減少,例如石灰岩地形幾乎已額滿。然而一個類別額滿與否和政治因素也密切相關,非IUCN可解決。例如現今名單上的遺產絕大多數位於歐美國家,亞洲、非洲卻有許多未被調查的地景。

    申請程序

    國家在列出各等級地景名單,並確定各地景皆有完整的保護法律措施之後遞出報告向世界遺產委員會提出申請,委員會會做現場調查,最後再開會決定。報告的呈現對審查非常重要,重點是要呈現出完整性、保護策略、緩衝帶、現況。

    有時自然、文化地景的區別在於保護對象不同。例如自然作用對文化地景是威脅,對自然地景則否;人為活動則對自然地景是威脅,對文化地景則視程度接受。有些紀念地不能被碰觸,有些都市遺產則是整體受保護。自然地景在自然作用下可能逐漸消失,這在評定時可被接受。

    內部問題

    世界遺產的選定常有衝突。ICOMOS與IUCN的評選嚴格標準不一,ICOMOS很容易就發出世界遺產的頭銜,他們認為 IUCN給定的標準太嚴苛;相反的,IUCN認為ICOMOS太輕率,IUCN只好選當中最好的以保持名單的價值。

    IUCN登錄世界自然遺產的條件

    IUCN選的地點一定要有傑出的全球價值(OUV),也必須通過保護完整性的試驗。OUV的條件包括獨特性、整合性(特別針對生態地景)、自然度、重要性、多樣性、不受開發或忽視的負面影響、大小適中等條件。

    IUCN曾經表示他們不會給超過150個地質世界遺產的頭銜。每次審核都要做專家評估,進行全世界的評比。因此台灣的澎湖地質公園不太可能成為世界遺產,因為有北愛爾蘭的巨人堤道,但有可能成為世界地質公園。全球對比對當地政府是一項很重要的作業,可避免高估一地景價值而造成大筆投資後期待落空的傷害。

    整合性、完整性尤其難以達成。Wadi Rum和Petra就是因為無法達到完整性的關係沒辦法加入名單之列。在Wadi Rum,有一大部分的城市座落於提案區域內而無法達到保護的完整性;另外在Petra則有很棒的砂岩地形,卻因為地方居民干涉導致遊客管制無法執行,造成遊客干擾過多而被除名。義大利拿坡里想以火山地形申請為世界自然遺產被回絕則是因為想避開遺址附近被老舊房屋、工廠佔據,並深受人為活動干擾卻能證明曾被海水面淹沒,極具代表性的文化遺產。蘇門答臘的熱帶雨林被拒絕也是因為人為活動干擾(道路)的關係。相反地,西班牙加那利群島上的Teide火山不僅符合所有被提名的條件,而且原本就有妥善的全面性管理,所以得以加入世界遺產之列。

    氣候變遷-或許是對遺產最大的全球威脅

    世界遺產委員會已將氣候變遷列為一項讓遺產進入sites in danger名單的考量因素。在證實受氣候變遷威脅的地點,氣候變遷很難和其他因素分離而單獨計算氣候變遷對一遺產的影響。協助面對氣候變遷的方法應該著重於增加其適應性,而非設法減輕氣候變遷效應。在實施方面,應著重在氣候變遷對於遺產的OUV和整體性、真實性的影響。

    以北愛爾蘭著名的世界遺產地巨人堤道來說,氣候變遷所預期帶來的影響包括暴風所帶來的巨浪拍打的堤道高度將節節上升,預期到了2100年,1.5年週期的巨浪將拍打到高度比現在還要高3到4公尺之處,劇烈侵蝕堤道。因此持續長期的環境監測、預測成為保存遺址的首要任務。

    (二)對於地景保護的不同觀點

    在聽完Bernard的全球大尺度之後,北愛爾蘭環境署副署長Sussana Allen將尺度縮小,分享了「對於地景保護的不同觀點」,說明北愛爾蘭環境署如何將國際或歐洲的地景保育公約經由英國各層級的保護方式轉變為地方具體落實的方案,讓地方政策和世界目標接軌。

    北愛爾蘭簡介

    北愛爾蘭地勢低平,有許多由冰磧物堆積成鯨背丘的冰河地形,最高山僅數百公尺,中央有英國最大湖泊。2007年的調查結果北愛總面積14,100平方公里,分為26個行政區,人口共176萬,其中75萬人有工作。而講者服務的單位-北愛爾蘭環保署的目標是為了現在和未來的世代保護、保育、推廣自然環境和人為遺產。

    地景特色評估

    在2000年建立,目前為止共有130個陸地特色區,主要目的是為保育地景多樣性及生物多樣性,它們對開發十分敏感,因此須進行長期環境監控。並輔以Long Mountain Ridge的地質、地形、生態為例,指出地景特色評估的重要性。講者提及的特殊地景劃分區域包括: 特別美麗的自然區Areas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 (AONB,由1965、1985年通過的自然保護法律設置此保留區單位,多位於海岸地區)、國家公園National Parks、地質公園Geopark、和世界遺產地World Heritage Site。

    保護地景的政策

    歐洲地景公約在歐盟是2004年通過,在英國2007年開始實施的地景保育公約。英國的基礎調查(調查基礎的英國國土地景、建立地景變遷監測的方法)發現地景變遷的評估仍為一困難之處,而如何將歐洲地景公約更清楚的表示在英國的法律中也是另一個要加強的部分。

    風力能源發展之研究

    幫助找出在地景和視覺上適合發展風力能源的不同地點和種類。首先要評估其敏感度和承載能力。評估結果可作為未來開發、規畫之參考。他們用許多指標評估敏感度,包含了裝置尺寸、高度、尺度、地形、人為影響、能見度、景觀品質、寧靜度等13種因素的考量。承載能力則包含了依據不同地景的風力渦輪發電機大小、高度分組、地理上的機會和限制、累積的/跨區的/對海的影響、商業化的條件、發展社區性/全國性風力能源發展的條件。

    他們的研究指出平坦遼闊的區域適合較大的風力渦輪群組、農地邊緣的後退可以減輕風力渦輪在山坡上所帶來的負面視覺效應及其它可讓風力渦輪更融入地景的結果。他們在Long Mountain Ridge就有一處風車承載量評估案例,他們將風力渦輪組分為中(6-10為一單位)或大(11-25),評估結果為Long Mountain Ridge LCA上:

    1. 一地區可裝置最多兩組中單位(最好是群聚在一起)或一個大單位的風車。
    2. 風車的設置依據地勢的起伏、植被組成而調整。
    3. 在相鄰的地點使用相同高度的風車。
    4. 須考慮累積的衝擊效應以及風車和其他地景特色區域的距離。

    林俊全教授特別對此補充指出澎湖設置風力發電機時,也應注意對地景(例如奎壁山)的破壞。

    國家公園設置議題

    北愛爾蘭目前沒有國家公園,但有地質公園、世界遺產地。國家公園是否建立在北愛爾蘭曾引發劇烈抗爭。在北愛爾蘭因為民意反對聲浪而取消計畫,主要原因是當地居民(很大部分是農民)害怕自己的土地被政府徵收成為公有地,影響他們的權益,也害怕他們的行為活動會受到許多約束限制。

    然而也有許多居民想要成立國家公園,主要原因是若有了國家公園的頭銜,預期將會增加很多收入。因為相較於其他保護區、保留區的頭銜,人們還是比較熟悉國家公園的體制及意涵。

    地景保育管理團體

    地景保育的管理團體是非營利組織,它們輔助地方和政府之間的溝通,與地方社區、政府促進良好的互動關係,著重與地方團體的合作以改善該地區,並依賴民眾的捐款存活。這樣的角色總是面臨各式各樣的挑戰,例如經費不足是一大挑戰,北愛爾蘭環境署每年只有約一億兩千五百萬台幣的經費在地景/生物多樣性保育上。要以有限的經費管理維護觀光人潮日益增多的大多地區是很困難的。而且環境保護的法令並不會同時提供執行所需相對應的法定管理方法和資源。
    歐盟永續旅遊認證

    Mourne Heritage Trust是一個經歐盟認證,提供保護區內永續旅遊的憑證。截至2008年為止,歐洲共有七個國家擁有此憑證,總共58處,其中有8處位於英國。此憑證的用意在確保當地旅遊的發展在達到一特定標準之下鼓勵良好的遊憩管理。要得到這樣的憑證,很重要的是保護區當地及周邊任何有關旅遊的單位之間對管理和發展的互相合作。其特定的標準就包含了單位間互相合作永續結構的存在、提出對永續旅遊的因應策略以及針對特定永續性議題的行動。

    講者最後綜合近年北愛爾蘭在地景保育的發展,講者認為地景特色評估、AONB、遊客設施及資訊提供方面滿成功的,而經費募集及政府和地方之間的良好溝通則是比較大的挑戰。她並且認為運用創意結合地景保育和經濟成長的概念會是突破瓶頸的關鍵。

    (三)在北愛爾蘭的地景中保護自然

    接下來,國家信託北愛爾蘭區域自然保育顧問Phil Davidson則由非政府/非營利組織的觀點分享了「在北愛爾蘭的地景中保護自然」,說明歐洲最大的保育慈善機構如何將國際或歐洲的地景保育公約經由英國各層級的保護方式轉變為地方具體落實的方案,讓各個層級的目標相呼應,並分享了許多案例。

    北愛爾蘭簡介

    北愛爾為海洋性氣候,1000~1600mm年雨量,有許多乾淨水體及苔蘚類植物被雪覆蓋而形成的泥炭地,森林、生態多樣性高。觀看地質的組成,北邊多由玄武岩,西南多由石灰岩,東南則多由火成岩、花岡岩形成。
    國家信託基金會(National Trust)簡介

    National Trust是全歐洲最大的保育慈善機構,保護歐洲許多地景。1895年建立,為非政府組織。目前為止約有360萬名會員、1480萬名遊客造訪National Trust保護區、55000名志工。會員只需繳交便宜的會費便可免費參觀許多National Trust保護區,許多門票也可打折。National Trust必須有政府的授權才能把私人土地劃為保護區。對會員的承諾是基於絕大多數的National Trust土地是不能讓與的-它們永遠不能在未經國會通過的情形下進行違背National Trust意願的轉售或開發。

    National Trust在北愛爾蘭

    National Trust在北愛爾蘭的分會在1936年成立,截至目前有12500公頃的區域,51000名會員。其設立的保護區若是開放空間就免費參觀,只有像歷史建物才需付費進入。

    保育議題的焦點

    從早期的購地/土地使用變更,1950年代的排水及造林,1960年代的優養化到1970年代的羊群過多,過度放牧。

    自然保育- 國際條約

    重要的國際自然保育條約例如1971年拉薩姆公約(Ramsar convention),1979年的伯恩公約(Berne convention),1992年的生物多樣性公約(Convention for Biological Diversity)和1993年的波昂公約Bonn Convention。

    自然保育- 歐洲規章
    歐洲規章有棲地和物種、1980年代起設立的Natura 2000、2000年的水架構Water Framework和海洋策略架構規章。

    自然保育- 在北愛爾蘭

    北愛爾蘭則因應以上公約及規章訂定了不同層級的保護區,包括:

    1. 1930年代劃分的野鳥保護區。
    2. 1960年代的ASI(具特殊科學意義區域)和NNR(國家自然保留區)。
    3. 1980年代的北愛爾蘭野生生物法、具科學意義區域和Natura 2000。
    4. 2002年的北愛環境法和生物多樣性策略。

    北愛爾蘭生物多樣性策略2002-2016年方案當中,明列優先保護棲地和物種、維持族群量及其棲息地、維持或提升棲地品質、擴大/復育棲地等。

    ASSI 

    北愛爾蘭具科學意義區域(ASSI)是一地因其動植物相、地質、地文學的特性而深具科學意義的區域。它大部分的土地是屬於私有地,若有人蓄意破壞可能遭到處分。他們並實際的給予經費上的補助,鼓勵農夫或土地擁有者以對環境有益的方式耕作。目前北愛有295個ASSI地,相當於7%面積的北愛土地,水體幾乎都被劃入,範圍很廣。

    Natura 2000 

    在英國,Natura 2000實施的對應方案包括特別保育地區(SAC)及特別保護地區(SPA)的建立和管理,它們有義務要維持SAC和SPA的特性在良好狀況之下,同時也須確保新計畫對Natura 2000地點不會有負面影響。SAC和SPA的面積皆很大。
    ASSI和SAC的狀況以六年為周期進行評估,棲地和物種會被評估為“良好”、“不良,復育中”、或“不良”。目前訂定的目標是在2016年前讓95%的ASSI和SAC達到良好的狀態。

    野生生物 

    在野生生物方面,National Trust強調棲地的完整性。維護棲地完整性的重點在於了解棲地有什麼自然資源、加強棲地、擴大棲地、復育及連結棲地、讓棲地和物種自由移動、在地景尺度、維持自然作用的正常運作。

    氣候變遷 

    氣候變遷帶來的影響包括海平面上升、溫度、酸性、棲地喪失等環境劇變。現在National Trust在Lough剛開始進行一個海岸倒退監測的案子。

    入侵種 

    入侵種是生物多樣性的第二大威脅、小型島嶼的最大威脅,其帶來的棲地衝擊、食物鏈衝擊、寄生蟲和疾病、經濟的破壞力難以估計。對入侵種的管理依序是防止引入,如果防止失敗則嘗試根除,如果再無法根除則以化學等方法控制其擴散。

    遊客管制 

    遊客管制對於世界遺產地巨人堤道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層面,National Trust也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努力,遊客管制方式之一例是利用停車場的高價收費。不停停車場的話就必須將車子停在2.5公里外,坐遊園公車入園。

    (四)高解析度製圖及自然環境監測

    最後,北愛爾蘭皇后大學資深技術員John Meneely則講說了地景保育在硬體操作上的重要技術「高解析度製圖及自然環境監測」,更進一步提升器材應用的技術層次。摘要如下:

    3D掃描儀也稱為地面的LiDAR,講者所使用的3D掃描儀包括以下兩種:

    1. Konica Vi9i-小尺度掃描儀(<0.1mm)。
    2. Leica HDS3000-大尺度掃描儀。

    小尺度掃描儀每秒掃300個點,精度達0.05mm(比沙粒略小),缺點是不能在太亮的時候掃,不然接收不到反射的雷射光。

    資料處理軟體方面,講者強烈推薦一套叫做Point001的軟體,約台幣2萬元,比Cyclone便宜許多,且可展示、處理點雲。點雲資料可進一步匯入AutoCAD進行進一步處理。

    掃描案例 

    北愛爾蘭的知名世界遺產巨人堤道具柱狀玄武岩的地質特色。講者表示,柱狀玄武岩柱結晶的現象可用玉米粉加水(1:1)模擬。巨人堤道在之前原可沿海岸走完全程,但後來後方懸崖上有岩石崩落,現已封閉海岸步道。由於沿海岸行走是非常特別的體驗,為了讓現在的遊客也能感受到,他們將整個海岸及堤道進行了掃描紀錄並以立體放映呈現。這樣做的第二個好處是即使未來海平面上升可能使自然遺產消失,也不用擔心遺跡的影像無法保存了。

    在丹麥Skalingen有三層玄武岩柱,由不同時期噴發產生。講者也利用掃描儀記錄了這裡的地景,其中海平面下的景觀還特別等退潮的時段進行掃描。掃描海岸後可得到0m海平面與地景剖面,甚至模擬海平面上升幾公尺會淹沒地景的高度。相似地,他們在Castle Ward也以掃描資料模擬海平面上升,進行了海平面上升的研究。

    講者的團隊也和牛津大學一起合作進行石灰岩計畫,為的是保存牛津大學各校區高達六百年以上歷史的建物。除了掃描之外,還進行建物鹽分、溫度變化測量,以便達到最佳的管理。為了進行遺跡改變量的比較,必須在牆壁上裝3個以上控制點。掃描本身很容易,但要將掃描的資料整合在一起需要很好的技術。
    最後,講者特別推薦一個線上電子資料庫CyArk (www.cyark.org)。這個線上電子資料庫是由Ben Cycara基金會贊助而建立,目的是鼓勵保存各種遺跡的掃描資料並與全世界的人分享,讓不方便旅遊的人們也可以在家裡欣賞各種自然、文化遺產。

    這次的地景保育技術班學習到的技術涵括大尺度的制度面、政策面的實行到小尺度的地方管理、硬體使用等等,內容充實,活動圓滿達成。

    三、野柳地質公園的介紹與討論 (主講人:野柳風景特定區管理所主任─施照輝) 

    野柳風景區於1964年開放觀光,今年野柳地質公園達到一百萬名遊客,第一百萬名是一位從浙江來的遊客。野柳地質公園包含的地質景觀包含單面山、蕈狀岩、燭台石、豆腐岩、節裡、風化紋、薑石、及各種化石、生物等。在鳥類保育方面,野柳地質公園還被評定為國際重要鳥類區域IBA。

    觀光客自從開放以來逐漸增加,特別是開放中國人來台灣旅遊之後,野柳成為中國團必訪的四個景點(日月潭、故宮、台北101、野柳)之一,市場估計中國有5000萬人想到台灣旅遊,遊客管理便成為目前野柳地質公園面對的首要課題之一。

    女王頭是野柳地質公園中對受歡迎的景點,然而由於各種天然侵蝕力和遊客碰觸等因素,導致女王頭脖子日益消瘦的情形越來越嚴重,到現在岌岌可危的情況。對於此現象,園區不僅加強對遊客的教育,也分派兩名人員在女王頭旁看守。
    在教育民眾後,較少人為碰觸情形發生,然而為了分散遊客並保存遺跡,日前園區才剛複製了一個等比例大小的女王頭,放在靠近園區門口的位置,不僅減少對於真女王頭的遊客衝擊,也讓遊客不必長途跋涉就能與女王頭合影。

    野柳地質公園近年發展原則:

    1. 減量。
    2. 便利遊客。
    3. 環境優先。
    4. 國際水準。

    2010-2012年將檢視過去計畫,並進行更多研究。

     

    地景保育技術訓練班側記

     

    地景保育技術訓練班側記

     

    地景保育技術訓練班側記

     

    地景保育技術訓練班側記

     

    地景保育技術訓練班側記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