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八月八日莫拉克颱風重創南台灣。災情慘重,也造成地景重大變遷。其中以小林村的滅村,最令人震撼。本期的幻燈片專輯,主要也是以小林村與荖濃溪流域為主。希望提供讀者一些影像資訊,同時也有更深沈的省思。
依據阿里山測站的資料,莫拉克颱風在八月8-11日間,一共下了近三千公釐的雨量。超出異常的雨量,造成了許多的災情。如果我們觀察這次莫拉克颱風的災情,我們可以發現主要的災區都是發生在山坡地、河川地與海埔地。這些地方也都是主要的人口密集或農業、養殖漁業區。這次災害的主要因素當然首推異常的降雨量。自然保留區受到極大的干擾。所幸這些豪雨,雖然讓大武山這些保護區損失許多林木,但是相關的建設等災害損失,卻降到最小。這也是保護區的功能之一。
許多的崩塌地與降雨量分佈高度相關。許多規模大的崩塌地,生產了許多的泥沙,造成河道的淤積。淤積的高度,從30到60公尺不等。無形中,許多聚落分佈的河階地,例如南部橫貫公路的寶來也因為河床淤積而變成洪水侵襲的地方。這些現象也可以看到在林邊的魚塭上。過去林邊地區因為養殖漁業而超抽地下水而發生地層下陷的問題。接近三分之一的林邊鄉面積是低於海平面,甚至高達3.5公尺。此次洪水帶來的泥沙,把這些下陷的地區全部回填回去。只是農、漁業的損失,真是不計其數。然而在上述的災害中,我們也可以看到有許多的漂流木,伴隨著崩塌、洪水流到下游地區。原來這些漂流木原來生長的地區,有許多是位於高山地區或保留區內。當承受高降雨量後,便形成災害。
另外,本期報導了地景保育技術訓練班的相關活動。來自北愛爾蘭的四位專家,包括了世界遺產地的管理者、擁有350萬會員的國家基金的北愛爾蘭的高層主管與皇后大學的教授團隊,在四天的研討與考察中,也讓台灣多了幾位大使。這是這個訓練班的另一個成果。這一期的相關報導,歡迎讀者瞭解與關心。
地景保育通訊編輯部敬上 98年1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