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承載量的觀念,初期經由生態學界用以探討自然環境所能支持生存的動物數量,是一種應用於牧場經營管理的概念(Stankey & McCool, 1984; Shelby & Heberlein, 1984; 林晏州, 2000)。而人類之遊憩行為為了達到某些特定目標,而限制使用方式或數量,即稱遊憩承載量。1960年代,研究方向著重於遊憩使用對實質生態上所造成的衝擊,強調環境生態保育。如牧場放養的牲畜頭數不斷增加,超過土地生長之糧草可供養的隻數時,牲畜的營養與健康將受到影響,土地的生長力也因此降低 (陳昭明、蘇鴻傑、胡弘道,1989)。1970年代之後,Lapage (1963) 首先提出遊憩承載量 (recreational carrying capacity) 的名詞,強調遊憩體驗的觀念,並應用於戶外遊憩領域。此後之研究者意識到遊樂區經營的目的,主要是使遊憩參與者能獲得滿意的遊憩體驗,於是有關遊客心理,如態度、偏好、知覺、體驗的研究就被廣為重視,由此可知,承載量逐漸應用於探討人與環境的互動關係,以維持自然資源與遊憩體驗的永續運作。1984年以後,遊憩承載量的研究,主要偏重在社會遊憩承載量。
本研究以視覺評估法為主,輔以監測系統以觀察遊客進入研究區之停留時間與實際人數。以往的研究是以抽樣調查蒐集遊客在園區內的遊程,分析到訪各景點的機率,進而估算每個據點的遊客數 (林晏州,2003),本研究之監測系統可蒐集長期資料與精確計算遊客數與停留時間,以提高估算遊客量與週轉率 (rotation coefficient) 的準確性。週轉率的概念運用廣泛,在遊憩區的使用裡,乃指遊客平均停留時間與園區開放時間的比例。結合擁擠感與接受度,找出遊客所能接受的承載量的閾值,以作為單位時間內承載量的估算值,以比較不同國籍遊憩承載量之差異。
二、研究區概述
野柳位於台灣北部 (圖1),屬台北縣萬里鄉,野柳地質公園主要的景點分為燭台石區與女王頭區。在1998~2007年之遊客統計裡,野柳地質公園平均每年約有60萬人來訪,2003年因SARS的影響而降低至55萬人左右,2006年的遊客量統計則超過75萬人 (圖2)。圖中紅色虛線即為遊客成長趨勢線。遊客穩定的成長,除了週休二日的民眾休閒時間增加之外,國際遊客 (大陸、英美、日本、香港、新加坡、馬來西亞與韓國等地) 的來訪也是主要遊客來源之一。根據野柳地質公園的遊客量資料 (圖3) 顯示:外國籍遊客參訪野柳的比例明顯增加,大陸遊客於2008年開放觀光後明顯增加2%;英美遊客持平;日本遊客量些許下降,其主要旅遊地點以金瓜石與九份為主;香港、新加坡及馬來西亞也相對成長6%;以韓國遊客增加的比例最為明顯,成長7%,反觀台灣遊客量,則是降低了約14%。在2007年,22%的遊客為外籍遊客,而外籍遊客之中,韓國籍遊客約佔50%;2008年裡,外籍遊客成長快速,佔約全部遊客的35%,韓國遊客仍為主要遊客群。
經由經營管理者與導遊訪談得知,主要原因為七成以上的韓國旅行社在台灣安排的旅遊天數大約3~5日,遊憩景點以北部地區為主,因此旅遊點會因距離的關係而有所取捨;其次,韓國在介紹台灣旅遊的資料之中,野柳特殊地景與海岬之美介紹頗多,其廣告效益,也是旅行團在北部行程中大多會安排野柳地質公園參訪的原因。因此本研究以野柳地質公園為研究區,考量不同國籍之差異,瞭解其在不同景觀區及不同季節中之社會遊憩承載量。以面對龐大遊客量並同時發展地質公園保護特殊地景考量下,提高野柳地質公園對社會遊憩承載量的重視,並達到一定品質的遊憩體驗。
▲圖1 野柳地質公園位置圖與野柳燭台石區及女王頭區範圍圖。
▲圖2 野柳地質公園1998~2007年歷年遊客人數變化圖。
▲圖3 野柳地質公園2007~2008年。
三、研究架構與方法
本研究以野柳地質公園為研究區,鎖定野柳的主要遊客群:台灣與韓國遊客。使用視覺評估法,模擬不同活動人數分布的照片,以擁擠感與接受度為評估指標,並於2008年春夏之際隨機抽樣319份樣本,探討野柳地質公園不同國籍遊客社會遊憩承載量之差異。此外,使用監視器長期監測並逐一計算遊客進入燭台石區與女王頭區的人數比例且追蹤不同季節裡遊客進入燭台石與女王頭區之平均停留時間,以作為推估週轉率之用。
採用Shelby & Herberlein (1984) 之遊憩承載量評估架構,將遊憩承載量定義為遊憩利用對衝擊參數所造成的改變。其評估標準所能接受的程度,包括描述性部份及評估性部份:描述性部份是遊憩系統中可觀察的部分,本研究以遊客量作為經營管理參數,以監視器長期觀測燭台石區和女王頭區的遊客比例與遊客停留時間,計算本研究區之週轉率,而衝擊參數則是指遊客量對遊憩品質所造成的影響,此部分以視覺評估法模擬不同活動人數分布之衝擊狀態,並嘗試以擁擠感與可接受度兩者為衝擊參數,分別找出在不同遊客量的變化與擁擠感及接受度之相關。
評估性部份則是統合各種價值上的判斷來決定承載量,首先由問卷得知遊客背景與遊憩特性,以瞭解其來訪野柳地質公園之體驗類型,再以遊客之擁擠感與其對擁擠感之接受度兩者評估標準進行評估。討論承載量時必須將兩者分別討論,最後結合兩者,透過社會價值判斷找出瞬間遊憩承載量之閾值,搭配地質公園內不同季節之之週轉率,以及單位時間進入區域內 (女王頭區及燭台石區) 之人數比例,即可推估野柳地質公園不同季節與不同區域內之最大或最適之遊憩承載量,社會遊憩承載量之推估公式如下:
社會遊憩承載量=瞬間承載量×週轉率/單位 時間進入區域內之人數比例
以下就視覺評估法及監視器觀察法做介紹:
(一)視覺評估法 研究模擬照片之背景,於2007年9月12日氣候晴朗之日下午3時拍攝 (避免陽光角度過於傾斜)。經過視域調查、觀景位置、觀景角度、觀景距離與環境的選擇,挑選野柳燭台石區 (景觀一區) 與女王頭區 (景觀二區) 的視域作為模擬照片的背景素材。模擬照片的景觀結構裡,常受不同角度與位置取景而不同,而人眼的視角範圍也因人而異。相關研究 (陳廷杰,1996) 顯示50~55mm的鏡頭 (視角約45°) 最符合人眼對實際景物的感知。模擬照片中之遊客行為以遊客在野柳地質公園常見的行為為主,例如散步或拍照,遊客性別及正反面盡量以均質方式呈現,且包括不同大小的團體,以呈現自然的情況。
(二)監視器觀察法 遊客的監測大致上可以分為四項:遊憩區的使用(如抵達方式和進入點)、景點的使用(如景點的參觀、季節使用的差異、團體大小、停留時間、使用頻率、活動類型等)、遊客特性(如遊憩動機、偏好、期望、資訊需求等)、遊客反應(如建議與意見等)(Newsome et al., 2002)。本研究除了採用問卷法以瞭解遊客特性與遊客反應,另外於研究區裝設藍眼科技之第三代監視系統與錄影軟體,監視並錄影紀錄遊客進入燭台石區、女王頭區的人數比例,以及不同季節之使用差異等,並計算出本研究區之遊客週轉率。 本研究特於燭台石區的平台附近架設四支監視器,使用第三支監視器測錄遊客進入景觀區的人數、遊客移動過程、停留時間的紀錄和路徑 (圖5)。其資料可透過ADSL網路傳輸回研究室裡的電腦儲存,除了可以避免電腦主機暴露於野外環境中遭受損壞之外,亦可由網際網路直接連線觀察當下的遊客進出狀況,及是否有危險行為發生。此監視器若網路頻寬足夠,伺服器可提供類比視訊每頻道每秒6幅數高品質的影像;另外於遠端的研究室內以個人電腦設置連線軟體,便可進行即時影像的測錄。
主要觀測的現象有二:一為遊客進入燭台石區、女王頭區的比例,其可再細分為直接進入或間接進入;二為追蹤觀測遊客進入燭台石區、女王頭區所停留的時間。使用2007年11月、2008年2月、6月、9月之錄影記錄。每半小時為一個記錄人數的時間單位,每日從上午8:30至下午5:30為觀測時間,因此每日有18筆資料,8日共144筆不同季節、不同時刻與不同區域的人數分布資料。另一方面,在這8日之中,隨機挑選共458組遊客,追蹤記錄其進出景觀區的時間,進而得知遊客準確的停留時間,以提高週轉率之正確性。
▲圖4 遊客直接或間接進入燭台石區或女王頭區及其停留時間。
四、結果與討論
(一)遊客特性之統計
(二)遊憩特性之統計 在遊憩特性統計中,主要分析台灣與韓國遊客遊憩特性之差異,分述如下:
(三)活動評值 (擁擠感與接受度) 之統計分析 結合視覺評估與監視器的結果,依據不同季節及不同景觀區,推估野柳社會遊憩承載量。台灣遊客之社會遊憩承載量:春季燭台石區每日推估大約可以容受4266人,女王頭區推估約為5294人;由夏季燭台石推估約3419人,女王頭區推估約為3800人;由秋季燭台石推估約4082人,女王頭區推估約為4634人;由冬季燭台石推估約4282人;女王頭區推估約為3778人。
同理,韓國遊客之社會遊憩承載量如下:春季燭台石區每日推估大約可以容受5505人;女王頭區推估約為6353人;由夏季燭台石推估約4412人,女王頭區推估約為4560人;由秋季燭台石推估約5267人,女王頭區推估約為5561人;由冬季燭台石推估約5526人;女王頭區推估約為4534人。
上述為遊客社會遊憩承載量之推估,綜合得知,不同國籍、季節及景觀區,遊憩承載量而有所差異,管理單位需有不同的調配與策略,建議可針對不同時間與不同季節實行時間供給與空間供給的策略 (陳水源,1989)。以時間供給而言,管理者可以在夏秋之際遊客明顯,遊客停留園區之時間明顯延後時,可以延後關閉,以增加時間供給量。再者,可於離峰的季節與時間舉辦地景欣賞或解說教育之活動,讓離峰的季節仍分散集中於旺季之遊客量,也可使用不同收費標準之策略,以疏散或避免遊客量集中於某一時刻。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承載量並非固定不變,管理單位可以概估進行評估與執行。
本研究以觀測一年四季之資料與台灣、韓國兩者不同國籍遊客作初步社會遊憩承載量之比較研究,預期未來大陸遊客的來訪也會加倍成長,應持續對遊憩區進行調查與監測。另一方面,期望對社會遊憩承載量的量測方法與流程架構的操作有所助益,也對野柳地質公園維持其遊客體驗之品質及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做更進一步的瞭解。
引用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