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花東海岸地區的重要地景
    作者:
    劉瑩三
    作者說明:
    國立東華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內文:

    臺灣位於全世界最大的陸塊 (歐亞大陸板塊)及全世界最大的海洋板塊 (太平洋板塊)的附屬板塊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帶上,同時具有呂宋弧溝系統與琉球弧溝系統雙重作用下的地體構造環境。由於位於菲律賓板塊上的呂宋島弧在一千萬年前開始不斷地向歐亞大陸的方向聚攏,不僅使得呂宋島弧的一部份成為海岸山脈,同時造山作用也形成了中央山脈、雪山山脈等高聳陡峭的脊樑山嶺地帶。由於地體構造活動持續在台灣地區進行 (如地震的發生,山脈的抬高,珊瑚礁台地的抬升….等),成為形成重要地景的主要推手。由於特殊的地質構造背景,加上屬於亞熱帶、熱帶氣候,季風顯著,氣溫高、濕度大、降雨量大、河川侵蝕搬運能力強,而且臺灣四面環海,擁有一千一百多公里長的海岸線,日以繼夜的潮汐與海浪作用及黑潮、親潮的洋流作用,不斷地拍擊海岸地區等種種因素,造就了豐富且珍貴的海岸地景。

    花東海岸總長約350公里,在花蓮縣境內北起和平溪口南至豐濱鄉海岸綿延175公里,台東縣境內北起長濱鄉南至達仁鄉塔瓦溪北部,海岸線長達176公里。花東海岸地區的岩層在受到海水的侵蝕、搬運、沉積作用及風化、塊體坡移運動與地殼變動、岩層走向、構造、氣候…等因子的相互作用之下,形成各式各樣的地形景觀,本文將由北而南簡略介紹花蓮市至台東市之間的花東海岸地區特殊且重要的地景。

    1.花蓮溪口(嶺頂)

    嶺頂又稱為嶺頂岬為海岸山脈北部的起點,花蓮溪在流經花東縱谷北部之後於此處注入太平洋,並在花蓮溪溪口形成河口沙洲,及因為巨浪將泥沙推回河口,使河口堆積大量的泥沙而成為沒口溪的景觀。在嶺頂的海濱上佈滿了大大小小的岩石,這些岩石頭屬於火成岩類的火山角礫岩和凝灰岩為主,同時尚有一些砂岩等沉積岩及大理石等變質岩的礫石。

     

    花東海岸地區的重要地景

    ▲由花蓮溪口遠眺花蓮市,並可觀察到隨著季節變化的沙嘴地形。

     

    2.蕃薯寮

    蕃薯寮坑位於花蓮縣豐濱鄉水璉村南方,即台11線公路18號橋附近。蕃薯寮地區出現的岩層複雜,由西到東依次為上新世的蕃薯寮層、上新世到更新世的八里灣層和中新世的都巒山層,蕃薯寮溪切穿此三種岩層,形成十分特殊的河谷地形。在靠近蕃薯寮溪上游的部分,因為岩層屬於較軟弱的沉積岩層-蕃薯寮與八里灣層,所以因河水的侵蝕而形成開闊平緩的河谷地形,而靠近蕃薯寮溪下游的部分,則因屬於較堅硬的火成岩層-都巒山層,形成高聳的峽谷地形。

     

    ▲蕃薯寮的峽谷地形是蕃薯寮坑溪切蝕都巒山層所形成的地形。

     

    3.牛山

    牛山為一杓子形海灘,南臨峭壁海崖,北有砂礫灘直通水璉村,南側為都巒山層與八里灣層,北端則為蕃薯寮層。水璉北溪至蕃薯寮南溪間的地層有三個連續褶皺,且西側有蕃薯寮逆衝斷層通過,推論係北側火山島弧碰撞大陸邊緣所造成。牛山海灘的南側海階面上方有潛移小階發育,海階崖並有貝類化石存在。

     

    ▲牛山海灘的南側海階面上的潛移小階。

     

    4.石梯坪

    石梯坪位於石梯港東南側,是一處寬闊的離水的海蝕平臺,基盤由凝灰質角礫岩構成,向西傾斜的層理形成小單面山突岩,是本區內最顯著的地景。岩濱有海蝕、海蝕門、海蝕壺穴、溶蝕盤等海蝕地形發育。離水的蕈狀海蝕壺穴為本地特殊地貌景觀。

     

    ▲石梯坪由凝灰質集塊岩所構成且向西傾斜的小單面山。

     

    ▲石梯坪的顯著地景-蕈狀海蝕壺穴。

    5.石門

    石門的海蝕門沿都巒山層安山岩質角礫岩的節理發育,形成寬約18公尺高約5公尺的海蝕門。在海蝕門的附近同時可觀察到海蝕平台、海蝕洞、海蝕溝…等海蝕地形。海蝕門南側約40公尺處,可觀察到安山岩質的柱狀節理。

     

    ▲發育在都巒山層安山岩質角礫岩的海蝕拱門。

     

    ▲海蝕門南側出露了具有柱狀節理的安山岩。

     

    6.秀姑巒溪出海口

    秀姑巒溪下游的河床兩岸灘地有許多石灰岩質的巨大崩落岩塊,經洪流沖蝕、磨蝕作用,形成外表潔白如玉並留下水痕、壺穴且造型奇特樣式各異的「秀姑漱玉」。同時在秀姑巒溪入海處,有一個由都巒山層的火山角礫岩所組成的小島-奚卜蘭島,在奚卜蘭島復可觀察到許多海蝕的地形。

     

    ▲秀姑巒溪出海口的奚卜蘭島及散佈在河床上的「秀姑漱玉」。

     

    ▲由瑞港公路東望所看到的新(後)舊(前)長虹橋。

     

    7.八仙洞

    八仙洞的岩層以都巒山層火山角礫岩為主,並因為海水侵蝕與地殼抬升作用形成八仙洞的洞穴群,海蝕洞以狹長型及半圓形為主。八仙洞不僅是地殼上升、海水面變化的最佳證據,更因為在洞穴(潮音洞、海雷洞、乾元洞及崑崙洞)堆積的底層發現舊石器時代的「長濱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價值。

     

    ▲由海蝕洞所形成的八仙洞,除了具有地質地形意義外,更是台灣地區最早史前文化(長濱文化)的發現地點。

     

    8.烏石鼻

    烏石鼻由黑色的安山岩質火山角礫岩所構成,且向海突出故稱為烏石鼻。烏石鼻可觀察到豐富的海蝕柱、海蝕溝、海蝕凹壁、海蝕平台…等海蝕地形,海蝕柱南方為廣大之安山岩質海蝕平台,柱狀節理發達,且有凝灰質岩脈充填於垂直節理中。

     

    ▲烏石鼻侵蝕退夷海岸所形成的海蝕平台。

     

    ▲烏石鼻常見的安山岩質柱狀節理。

     

    ▲石空鼻是八里灣層粗砂岩突伸入海,是海水侵蝕的殘餘。

     

    9.石空鼻與石雨傘

    石空鼻位於台東縣成功鎮北方,由八里灣層的砂岩為主為海水侵蝕後所遺留的海蝕柱,以北30度東的方向延伸至海岸外1公里,成為石雨傘漁港的天然防波堤。在石空鼻上有一移置的大港口層石灰岩受侵蝕殘留的飛來石(平衡岩),因狀似雨傘被稱為石雨傘。

     

    ▲平衡岩的蕈狀部份是由大港口層的石灰岩所組成。

     

    10.三仙台

    三仙台位於成功東北方約3公里處,是由突出的海岬與離岸小島所構成的。三仙台地質屬都巒山層火山角礫岩,原來是一處岬角,因海水侵蝕逐漸斷了岬角頸部,而成了離岸島。三仙台散布著海蝕溝、壼穴、海蝕柱、海蝕凹壁等海蝕景觀。在三仙台海岬北側具有一處由斑狀安山岩構成的礫石海灘。

     

    ▲三仙台是都巒山層火山角礫岩受海水侵蝕的殘餘。

     

    ▲三仙台海岬北側由斑狀安山岩所組成的礫石海灘。

     

    11.東河橋

    東河橋於馬武窟溪溪口,最著名的是由港口石灰岩及溪水沖刷形成的潔白石灰岩(商業稱帝王石),在馬武窟溪入海處成為最顯著的景觀。此外,東河舊橋因為跨越港口石灰岩與八里灣層等二層不同岩性的地層,建築成不同型式的橋樑外型,成為重要的景觀。

     

    ▲位於馬武窟溪溪口附近的東河舊橋,跨越港口石灰岩與八里灣層二個不同地層,建築成不同型式的橋樑外型。

     

    ▲馬武窟溪溪口的東河新橋,橋下可觀察到白色的石灰岩。

     

    12.金樽

    金樽位於東河村南方,北側為金樽漁港,岬端外緣有弧形珊瑚質之顯礁,海浪前進遇礁岩其背側產生反折及撓折作用,減低搬運能量而沈積,於是形成沙頸岬,連島沙洲南北兩海灣因濱線坡度及營力大小有異,故堆積物北粗(礫石)南細(沙)。

     

    ▲金樽的陸連島及沙頸岬。

     

    ▲金樽的陰陽灘因沙頸岬兩側沉積物顆粒不同而得名。

     

    13.小野柳

    小野柳位於台東市東北方富岡漁港附近,所出露的富岡砂岩為利吉層中所夾帶的外來岩塊之一。小野柳擁有美麗的海岸景觀及豐富的沉積現象 (如層理、荷重鑄型、捲旋構造、崩移構造、貫入構造、脫水構造、凹槽鑄型、溝痕及波痕),為研究或觀察沉積構造的最佳地點。小野柳地區除了擁有豐富的沉積構造之外,也因為岩性和受海水侵蝕作用的影響,形成薑石、風化窗、小單面山、豆腐岩、結核等地景。

     

    ▲小野柳地區砂岩中重要的的沉積構造-火焰構造。

     

    ▲小野柳觀察到因風化、差異侵蝕所形成的「薑石」景觀。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