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會議時間與參與單位
本次會議舉辦時間為2009年4月2日至5月4日。指導單位為交通部觀光局、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內政部營建署、外交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主辦單位為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中國地理學會;協辦單位包括東北角暨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北海岸及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澎湖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澎湖縣政府、新空間國際有限公司、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等。
二、會議目的與背景
本會議主要目的為推動東亞區域地質公園的觀摩、比較與討論、推動台灣地質公園的資源調查與經營管理,為邁向世界地質公園而準備,進而與國際地質公園網絡聯繫及地位提升等。希望透過會議及野外考察的方式,提供國人有一個瞭解東亞各國及台灣推動地質公園歷程的機會,也讓與會代表瞭解台灣在推動世界地質公園工作的努力。
本次活動邀集臺灣與全球各地地質、地景相關領域之專家學者,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評鑑委員、各國地質公園代表等共同參與,與會者主要來自英國、澳洲、美國、日本、波蘭、韓國、馬來西亞、越南等地,介紹世界地質公園與世界遺產的狀況、概念以及經營管理策略,且對於地質公園的推動、地質遺產的保育及維護進行演說與分享。另外特別邀請前國際地形學會會長Denys Brusden教授,為本次研討會做主旨發言。
本次研討會以地質公園網絡、民眾參與、地質地景的維護與管理,以及各個國家推動地質公園之經驗等為主要議題。研討會開放給全台民眾與各相關單位對此領域有興趣者共同參與,會場並透過口譯方式,提供與會者一個更直接瞭解國外學者、專家演講內容的機會。除口頭發表之外,另安排海報展示時間,讓聽者與研究者面對面討論,激發更多新的想法。
三、會議內容
4/27於圓山飯店進行東亞地質公園國際研討會的揭幕儀式,並邀請Denys Brusden教授以「Engaging People with Place: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the Arts」為題進行演說,提到如何透過教育、藝術、科學等等活動,將地方特殊地質地景與文化傳達給民眾,讓民眾參與其中,以達地景之維護、保存與推廣。與會來賓包括觀光局、林務局、各國學者,以及各個國家風景區管理處。4/28全天及4/29上午為論文發表時間(詳見表一)。4/30-5/4五天時間為野外實察行程,帶領國外學者認識臺灣地質地景的豐富性,傳達給國際學者台灣推動世界地質公園之潛力,並透過外國專家實地野外考察、觀察,希望能提出台灣未來發展世界地質公園的建議與發展策略。其中4/29於野柳地質公園舉行地質公園與藝術工作坊,4/30澎湖海洋地質公園揭幕,以及5/2於東北角鼻頭龍洞地質公園揭幕。本次活動於5/4晚間圓滿結束,除了學術上知識與技術的激盪與交流之外,更增進了台灣與各國之間的國際友誼,增加日後進一步合作的機會。
4/28會議發表的內容主要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地質公園委員會與現任世界地質公園的代表進行地質網絡、地質公園推動的策略與問題的探討,4/29會議發表的內容主要為各國代表介紹當地的特殊地質地景與地質公園的推動過程,發表篇數共22篇。野外考察的範圍包括台灣本島與澎湖,所考察的主題包括澎湖火山地形、澎湖海洋地質公園、金瓜石廢棄礦場與地質公園、東北角鼻頭龍洞地質公園、東海岸地形、龜山島、太魯閣、高山地景與九二一地震災害造成的地形、地物等。
4/30一早前往澎湖之信仰中心-「天后宮」瞭解台灣海洋島嶼文化重要的一部份,接著至澎湖海洋資源館參觀,隨後參加澎湖海洋地質公園中心開幕式。開幕式後,Prof. Denys Brusden以「What is world heritage?」為主題,向參與的小朋友說明何謂世界遺產,學生與教授對談,反應熱烈,猶如小型的座談會。除此之外,也讓民眾對地質公園的展望與目標更加瞭解,如此也提供了國內外的學者對於推動地質公園的策略與議題互相討論,互相激盪的機會。下午進行澎湖南海之巡禮,於七美參觀雙心石滬、大獅風景區等特殊地景,於桶盤嶼參訪壯麗的玄武岩地形。5/1前往小門地質公園參訪火山與海岸交互作用而成的特殊地質地形與小門地質館,接著前往二崁參訪傳統聚落,以及以咾咕石築成的菜宅,隨後前往大菓葉,考察似簾幕狀的柱狀玄武岩。下午返回台北,安排各國學者與總統進行會談。
5/2由台北出發,前往金瓜石黃金文化園區,參訪舊礦場的遺跡、廢棄礦坑,以及黃金博物館淘金、冶金之展示,體驗礦坑生活,也為國外學者展示金瓜石做為台灣推動成為地質公園的潛力。下午前往東北角鼻頭龍洞地質公園參與揭幕典禮,隨後沿著東北海岸進行考察,抵達礁溪。
5/3搭船前往龜山島,除了環島海上巡禮,考察海底火山之外,亦登島體驗火山島的多樣地景與物種,並體會早期軍事與聚落留下的遺跡。下午便經過宜蘭、通過蘇花公路,沿途欣賞海岸山脈直逼海岸線形成的壯觀斷崖景觀,到達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並由導覽人員的介紹,瞭解大自然力量塑造出的峽谷奇觀,以及多元豐富的景觀生態。5/4一早參觀太魯閣的峽谷奇景、地形的演變。隨後沿著中橫考察台灣的高山開發與高山景觀。接著來到合歡山、清境地區,考察高山的特殊地景與開發,除了壯麗的地景之外,還包括高山作物、觀光用地…等的開墾,對高山景觀的衝擊。在午餐後,來到集集、名間參觀九二一大地震對台灣造成的災害與影響。
短短的五天行程,結合台灣三處推動作為地質公園的要點,參訪了地質作用下所型塑的特殊地質地景,除了天然的地質景觀之外,地質災害造成的景觀(如九二一地震後的地景)、人為活動下的地質遺跡(如金瓜石結合舊礦坑文化下的園區)都是台灣推動做為世界地質公園非常重要的資源。也經過此次的考察,將台灣的多元地貌、豐富地質資源展示給各國學者,彼此交流,也使台灣朝向世界地質公園邁進一大步。
四、媒體報導
各大媒體也針對此次東亞地質公園會議,推動台灣邁向世界地質公園的努力做報導。藉由媒體的傳達,也讓大眾更加重視台灣的珍貴地景。
五、活動成果
本次活動成果如下:
1.學術交流研討會 本次研討會共邀請了十個國家地區的專家學者與東亞各國代表,共38位。其中包括來自英國倫敦大學的Denys Brusden教授、北愛爾蘭(代表英國世界遺產地、世界遺產評估委員會)的Bernard Smith教授、愛爾蘭(代表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委員會)的Patrick J. Mc Keever教授、波蘭(代表國際地形學會)Piotr Migo教授、澳大利亞(代表第57個世界地質公園)(地質公園專家)Angus M Robinson等、韓國(世界遺產地)由Kyung Sik Woo教授領隊、日本由地質公園委員會委員長,前京都大學校長Kazuo OIKE 教授率領15位代表隊參加、馬來西亞(代表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委員、地質公園地)Ibrahim Komoo教授、美國以及越南等地之代表。另外有一位英國Daily Telegraph記者Kate Pettifer隨行,該記者為該報週日旅遊版的記者,此報非常具有影響力,此次鑑於英國對全世界的旅遊市場都已經飽和,而台灣是塊處女地,藉由此次專家學者的帶領與陪同說明,為台灣做更好的報導。
此次透過英國倫敦大學Denys Brunsden 教授的協助,邀請到幾位世界遺產、世界地質公園的評估委員,以及東亞各國的代表與會。在外交有些困擾的狀況下,還能順利舉行,應該對我國相關單位、學校、社區團體有相當的觀摩、交流意義。同時也有助於我國提升相關領域的角色。Brunsden教授是前任國際地形學會會長,獲得的國際獎項不計其數,也曾經花了七年的時間,幫英國爭取到英格蘭第一個世界遺產的地位,曾獲得英國女王的OBE(Old British Empire)的殊榮。二十多年來一直協助台灣於國際社會廣結善緣,尤其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所提倡的地質公園與世界遺產。Denys Brunsden 教授亦在4月27日研討會的開幕式進行題為 「Engaging People with Place: Strategies for Education through Science and the Arts」的演講,向與會的來賓說明如何透過教育、探索、體驗、藝術等,讓地方民眾、政府單位能投入參與地方特殊地質地景以及特殊文化。來賓除了各單位官員之餘,亦包含解說志工,讓行政與基層的執行人員都能共同分享此次可貴的演講,也確實讓地質公園的推動前進一大步。
學術交流研討會為4月28日-4月29日,首日主要為世界遺產評估委員、世界地質公園評估委員,以及世界地質公園地的代表進行演講與經驗分享,包括世界地質公園網絡的建立、地質地景與世界遺產維護、地質公園的概念與推動等皆是其講演的主題。次日主要為東亞各地代表,針對國家地質地景特色、相關推動活動與目前成果進行分享與交流。兩天的會議都以口譯的方式,讓各個層面的參與者都能清楚的瞭解,如此也讓地質公園概念意涵的傳播與推動更進一步。
2.藝術工作坊 此次研討會分別在野柳地質公園、澎湖以及東北角等三地舉行工作坊,邀請當地社區與學生共同參與。 野柳地質公園藝術工作坊,共邀請野柳國小、和美國小與鼻頭國小約60位學生一同參與,活動內容包括園遊會、專題演說以及藝術工作坊。園遊會由野柳地質公園志工、瑪鋉漁村文化生活協會及野柳國小志工媽媽等,進行行動導覽系統的展示、石花凍、小魚乾等特產的製作、居民住民手工藝術創作等,讓國外專家學者與當地居民、學生皆能體會瞭解野柳漁村文化與地方特色。專題演說主要為電子解說導覽系統的說明、介紹與使用。藝術工作坊,主要為Denys Brusden 教授與Anjana Ford博士帶領學生認識化石、彩繪化石、製作恐龍帽與化石珍藏盒等,甚至是體驗挖掘化石的活動,讓參與的學生能夠更瞭解體會地質、化石的重要性與價值。
澎湖地質公園工作坊除了澎湖海洋地質公園中心的開幕剪綵之餘,特別安排Denys Brusden教授為與會的國小學生進行演說,說明何謂世界遺產?、地質地景的重要性等,並與學生進行會談,學生反應踴躍,互動相當熱烈。 東北角地質公園工作坊,除了化石彩繪的體驗活動之外,特別邀請地方小學與遊客一同進行「認識鼻頭龍洞地質公園」的闖關遊戲。活動由台大地理系與東北角管理處一同設計,由台大地理系學生擔任解說關主,讓學生與遊客能透過遊戲闖關的過程,對地質公園、地景保育與地方特色更加深刻瞭解。
3.野外考察 野外考察主要安排澎湖、金瓜石、北海岸、太魯閣、中橫以及台灣中部九二一地震之災害位址等。
澎湖主要參訪七美、桶盤、小門嶼與大菓葉,考察澎湖特殊的玄武岩地形,讓專家學者體驗台灣在火山與海洋的相互作用下,型塑的壯麗地景以及豐富海洋資源。金瓜石為台灣重要的礦業遺址,在黃金文化園區考察特殊地質地形之餘,也體驗台灣的礦業文化,與廢棄礦坑的再利用。北海岸主要包括野柳、鼻頭角等受海浪作用下的海蝕、海積地景,除此之外也搭船出海進行龜山島巡航,考察火山地形與海底火山。太魯閣為台灣壯麗的峽谷地形,河川的切割造就深刻狹窄的峽谷,如此壯觀美麗的地景,也讓與會的世界遺產評估委員讚嘆不已。由太魯閣橫跨中央山脈,考察台灣高山地景與土地利用,接著到達受到九二一地震嚴重影響的台灣中部,至南投名間考察因受地層錯動造成的扭曲鐵軌與歪斜鐵塔等。
此次短短五天的野外考察,結合了台灣三處極力推動的地質公園與世界遺產點,參訪了地質作用下型塑的特殊景觀,除了天然地景之外,地質災害與人為的活動都留給台灣非常重要的地質意涵,也是台灣推動做為世界地質公園非常重要的資源,如此也向與會專家學者展示台灣的豐富資源,見證台灣的地質地景之價值,透過彼此的交流,也讓台灣與國際接軌。
另外,世界地質公園評鑑委員也對本次活動提出許多寶貴的意見:
表一 研討會議程 28 April 2009
29 April 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