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變遷中的地景「新草嶺潭」的地景變遷
    作者:
    李建堂
    作者說明: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助理教授
    內文:

    山崩事件雖然對於草嶺地區造成重大的災害,但同時也為草嶺地區創造出特殊的地景資源—草嶺山崩和堰塞湖景觀,這也是造成遊客慕名前往草嶺的主因。草嶺山崩與新草嶺堰塞湖之間具有相當密切的關係,在草嶺歷次重大山崩事件中,常因大量山崩土石阻塞清水溪河床而形成了堰塞湖,但草嶺山崩所形成的堰塞湖最後總因潰堤而消失。921地震發生草嶺大規模山崩之後所形成的「新草嶺潭」,終究也難逃堰塞湖的宿命,於 2004年7月2日 為沙石所淤滿並發生潰堤而消失了。本文即在說明「新草嶺潭」從堰塞湖的誕生到消失,這短短不到五年期間的地景變遷狀況。

     一、堰塞湖及其特色

    湖泊有許多不同的類型和成因,堰塞湖即為其中的一種,通常指熔岩流、火山泥流、冰河冰磧物或山崩、土石流等形成的天然壩,阻塞溪流河道進而蓄水所形成的湖泊。總之,任何事件引發河道之阻塞都可能形成所謂的堰塞湖,例如:陽明山國家公園內的竹子湖,係由火山噴發岩漿阻塞所造成的堰塞湖,後因阻塞壩體的潰決,湖水外洩而形成目前所見到的景像;民國91年3月中橫燕子口中段流芳橋附近,則因大雨引發落石阻塞河道而形成堰塞湖。

    臺灣地區的堰塞湖絕大部份是因地震或豪雨引發山崩阻塞河道所形成的。在河道兩側因山崩物質阻塞河床而形成的天然壩,在國外稱之為「地滑壩」,其後方河道常因而蓄水成湖,因此地滑壩和堰塞湖常是相伴而生的自然現象。此類由山崩物質或土石流阻塞河道形成的天然壩,由於土體結構鬆散,易為流水所滲透,因此極易發生潰決,導致堰塞湖的消失,約九成的堰塞湖在一年內即會因發生潰決而消失。造成天然壩體潰決的原因很多,臺灣地區絕大多數是因為河水溢流侵蝕壩體而造成的結果。

    二、草嶺的堰塞湖

    草嶺地區即曾經因地震或豪雨發生多次重大山崩事件,並蓄水形成堰塞湖,但先後均因天然壩體的潰決而消失,並造成下游地區的災難事件。在草嶺歷次的重大山崩事件中,第一次發生在民國前47年,所形成的天然水潭於民國前34年沖毀。第二次發生於民國 30年12月17日 ,形成壩高約70公尺,蓄水量約一億二千萬立方公尺的天然壩,湖水於民國 31年3月14日 開始溢流,最後於民國 40年5月18日 發生潰堤。第三次為民國 68年8月15日 的山崩,形成壩高約90公尺的土壩,蓄水量約四千萬立方公尺,後來也在當年的 8月24日 潰決。

    發生在民國 88年9月21日 凌晨時分的集集大地震,造成臺灣地區的大災難,也使得穩定多年的草嶺舊崩塌地再度發生大規模的山崩,約一億二千萬立方公尺的土石瞬間飛越河谷到對岸山坡再堆積於清水溪谷中,形成高約50公尺的天然土壩,草嶺也再次因山崩物質阻塞清水溪河道而形成新的堰塞湖—新草嶺潭(照片1)。這是臺灣地區最大的天然湖泊,當時曾造成大量遊客前往遊湖的盛況。

    此次山崩的天然堤海拔高度約500公尺,堆積的部分約50 -60公尺 ,根據水利局第四工程隊於 民國 88年11月19日 的測量結果,當時新草嶺潭的水位高約海拔 540公尺 ,所形成的迴水向上游延伸約 5公里 ,滿水位時的最深水位達 58公尺 ,累積蓄水量約 四千六百萬立方公尺 。政府水利單位為了防範潰堤所引發的災害,在天然堤下方開濬疏洪道,並設置相關的監測與警戒設備。

     三、新草嶺潭的地景變遷

    湖泊在演育過程中,常因泥沙淤積而逐漸縮小其水體,這是正常的自然作用現象。由於堰塞湖形成後成為河流的臨時侵蝕基準面,因此會干擾到河流的自然作用,使得上游河流的侵蝕能力下降,在注入湖中時會盛行堆積作用,因而逐漸淤積堰塞湖。因此,自從新草嶺潭形成後,便開始發生淤積的現象,而在民國89年先後歷經兩次大颱風(桃芝和納莉)的侵襲,上游地區大量山崩物質快速地堆積於湖中,造成相當嚴重的淤積狀況。根據水利局的量測結果顯示,該兩次颱風造成新草嶺潭的大量淤積,加上輸洪水道受到自然作用沖刷的加深和加寬,新草嶺潭的最高水位不但已下降,且最大水深也在下降中。在桃芝颱風過後,水位高程為535.42公尺,水深為7公尺,蓄水量約為七十七萬立方公尺;到納莉颱風過後,水位高程更降為533.42公尺,而水深也只剩5公尺,蓄水量更是大幅減少至只有三十四萬立方公尺。原先往上游延伸約5公里長的湖面,也因而縮小至2公里而已,湖面約只到水濂洞瀑布附近。

    在新草嶺潭剛形成時,水濂洞瀑布下方的水濂洞原為湖水所半淹沒(照片2),至此原本被淹沒的水濂洞終於得以再度出露(照片3)。當時在枯水期低水位時才可見到的河床淤積地景,由於湖水的縮減,隨時可見到此種河床淤積的景觀,部分淤積河床更有茂密的植被生長其上,同時可見到清水溪在淤積河床上呈網狀流路的景觀(照片4)。由照片4中水流的顏色變化,即可見到上游河水中的淤沙正不斷地淤積於殘留的湖水中。自此,殘存的新草嶺潭因上游輸沙不斷地淤積,湖水面積也逐漸地縮小中,而遊湖的範圍也日益縮小中,已不復形成初時的盛況,由三號碼頭即可見到此種湖面逐漸縮小的現象(照片5)。

    民國 93年7月2日 的連續大雨在中部地區造成重大災情,新草嶺潭也在清水溪上游所挾帶大量土石的堆積下,終於完全為淤沙所填滿,而原本連接嘉義縣的湖水出口土壩也為大水所沖毀發生潰堤,新草嶺潭堰塞湖也從此正式宣告消失了(照片6)。由於原本出口土壩的沖毀,造成清水溪侵蝕基準面的改變,使得清水溪的侵蝕能力再度增強產生下蝕作用。目前在原出口處已造成約10公尺深的切蝕河道,導致下方草嶺山崩原先在河道上的堆積土體發生明顯的沖蝕,可見到大規模的崩塌及深切的河谷。而清水溪的下蝕作用目前仍在持續進行中,並且有逐漸往上游方向延伸的現象,因此新草嶺潭的淤積河床目前正在快速的變遷中。

     四、結語

    新草嶺潭的堰塞湖地景自從形成後,在短短不到五年間即因上游地區大量土石的淤積,以及土堤壩因河水溢流侵蝕的潰決而消失了,目前已演變成淤積的河床地景,而此淤積地景在河流作用下仍持續的在演變中。這正說明了,地景並非永存不變的,對於此種快速變遷的地景,我們也只能盡量的記錄,除有助於對自然作用的進一步瞭解之外,同時也可提供做為鄉土教育及環境教育的素材。新草嶺潭雖然消失了,但原本淤積的大量沙石仍留存於河床上,這些淤沙會隨著水流持續往下游地區移動,屆時恐會造成下游地區的重大災情,此問題必須盡快處理。

     

    Landscape Change of New Caoling Pool

    ▲照片1:剛形成的新草嶺潭往上游的迴水達5公里。

     

    Landscape Change of New Caoling Pool

    ▲照片2:水濂洞瀑布下方的水濂洞曾為新草嶺潭的湖水所半淹沒。

     

    ▲照片3:因新草嶺潭水位降低而再度出露的水濂洞瀑布。

    Landscape Change of New Caoling Pool

    ▲照片4:上游河水挾帶泥沙逐漸淤積新草嶺潭。

    Landscape Change of New Caoling Pool

    ▲照片5:由三號碼頭望逐漸淤積而縮小中的新草嶺潭。

     

    Landscape Change of New Caoling Pool

    ▲照片6:由三號碼頭望已消失的新草嶺潭及清水溪的下切景觀。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