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地景照片專輯(47)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內文:

    編者按
    本期照片專輯主要介紹水金九地區的地景。九份、水湳洞、金瓜石的礦業史於清末揭開序章,歷時近100年的興衰沿革。這些歷史儼然成為推動觀光旅遊的自然與人文歷史資源。九金水一帶的地質由於蘊藏豐富的金、銅等礦產資源,得以發展礦業,並獲擁「黃金山城」之美名。20世紀尾聲,因社會經濟型態的轉變、國際金價下降、礦物產量日漸枯竭,以及開採技術的限制,臺金公司最終於1987年正式停止產線運作。昔日的自然資源與人為活動下的痕跡,如水湳洞選煉廠、九份磅坑口、廢煙道、本山坑道等,如今成為地方發展最重要的資源。本期地景保育通訊的照片專輯,聚焦於九份、水湳洞及金瓜石的地景多樣性,包括自然地景以及人文地景,提供讀者更深入認識九金水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背景。

    歡迎對這個課題有興趣的讀者,由下列網址免費擷取,做為非商業用途使用。(網址:http://140.112.64.54/main.php)

    九金水一帶以沉積岩的砂頁岩為主,後由岩漿侵入而導致的熱水礦化作用,成為此區日後發展礦業的基石。金水地區最老的地層為「石底層」,也是台灣北部三個含煤岩層中間的那個岩層。其次為「南港層」,其沉積年代可追溯至約2000萬至1350萬年前的早期中新世。200萬年前,安山岩質岩漿上湧,過程中擄獲沉積岩圍岩中的石英。在170萬至90萬年前之間,岩漿沿著裂縫入侵沉積岩體,形成數個含有石英的岩漿侵入岩體、噴出體,包括基隆山、本山、武丹山、草山等火成岩體。日後慢慢被侵蝕,形塑出此區主要的地貌。

    金瓜石是全世界地質年代最年輕的脈狀金礦床(約130萬至88萬年),為國內重要的金銅礦產區。有多達113種礦物被發現,堪稱「礦物的熱帶雨林」,是礦床學及礦物學重要的研究區域。之所以蘊藏豐富的礦物,須回溯至100萬年前。岩漿活動晚期,岩漿慢慢冷卻、形成火成岩的同時或稍晚,地底岩漿庫所產生的熱液仍持續活動。含金或其他元素的高溫熱水礦液(攝氏300至400度),沿著節理、斷層及破碎帶等裂縫往上流動。隨著熱液愈接近地表,環境溫度及壓力下降,液體中金屬離子在熱液中的濃度也慢慢升高。過飽和狀態的熱液在地表裂縫或周圍岩石孔隙中沉澱、結晶成富含金的礦體,此過程為「熱水礦化作用」。

    岩漿活動產生的熱液,沿著沉積岩與火成岩活動的過程中,產生的物理及化學反應,如矽化作用、黏土化作用等換質作用,改變原本岩石的岩性,也導致局部岩體特別堅硬,而較不易受風化及侵蝕影響,在地形上形成獨樹一格的山嶺。如茶壺山的地形特徵,便是因此造成的差異侵蝕現象。

    九金水地區的地形主要為約200至300公尺的丘陵及山間河谷地。九金水主要的地貌,皆屬基隆火山群的一部份。過去因安山岩質岩漿侵入,水湳洞地表大幅度隆起,形成相對高聳陡峭的基隆山。周圍的南港層(砂岩層)則因為隆起傾斜成同斜構造現象,加上差異侵蝕,形成具有外型之美的山峰,可以從長仁社區觀景台看到獨具一格的特殊地景。

    水湳洞聚落便是沿著基隆山山腳,順著河谷地勢往上游依山勢發展。相較於水湳洞,九份與金瓜石則為處較高海拔的位置。金瓜石是位於金瓜石溪上游,沿著河谷的山凹發展,因此其房屋分布型態為依山分布。過往的台車軌道沿等高度的位置開闢,沿線也成為聚落發展的起點。由於依山而漸,水湳洞成為許多民宿所在地,可以觀賞日出、日落的現象,吸引許多人來住宿。

    海岸地帶則受海岸作用影響,以侵蝕性的岩石海岸為主。單面山、海蝕平台、差異侵蝕的小地形,形成地景的多樣性。海灣則有礦坑的水排出,造成的橘紅色海水,又因為海流、潮汐,沒有能排出海灣,形成過去稱為陰陽海的地景。海岸地形受岩層傾斜,形成小型單面山,同時受節理影響,差異侵蝕大,豆腐岩、蕈狀岩等岩層面發育。

    水金九地區因豐富的礦物資源,有利於發展相關的生產活動,而社會聚落隨著礦業發展而成形,因此聚落和礦業發展是息息相關。九金水的採礦歷史由清朝末起頭,始於1890年鐵路工人在基隆河中發現沙金,引發淘金熱,吸引許多民眾到此採金。於1892年進入正式開採期,由政府方管理採礦活動,並於1894年首次發現大金瓜露頭,淘金客遂以「金瓜石」首度命名此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歷史古蹟、聚落文化等轉為發展「觀光產業」的有利條件。於2002年,隨著文化保存的意識抬頭,而九份也因觀光熱潮再次活絡,新北市政府著手整建臺金公司廢礦坑與辦公室等區域。2004年「黃金博物館」正式開館,重新賦予黃金山城新的生命力。

     

    地景照片專輯

    ▲九份金瓜石水湳洞地質公園潛力位置圖。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