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地質公園(Geopark)的緣起可追溯至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提出「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網絡」這項計畫,並獲得聯合國大會會議(General Assembly, UN)的核准,最終以「地質公園」之名義提倡該計畫宗旨-達到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地質公園以地景保育為最基礎價值,整合並維護各地具有代表性、特殊性、不可取代性的地景保育景點,並進一步提升其價值-環境教育、地景旅遊及社區參與,藉由地質公園提升人民的環境素養、推動區域社會經濟、促進地方社區的參與,引領社區走上永續發展的可能。
臺灣地質公園目前依據文資法,有9個地質公園通過認證。目前仍繼續推動中,期望未來能成立更多地質公園實踐四大核心價值。因此由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擔當核心、學界擔任推手,每年舉辦2場地質公園網絡會議,透過研習、工作坊、與在地居民的討論會等,推廣地質公園及地質公園網絡的概念。
在推動過程中,各個單位針對地質公園相對應經營管理面向所能提供的協助、資源,更能彰顯對於地質公園網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也能使得地質公園的推動更加順利;再者,解說員也是擔任重責大任之角,作為地質公園在地的人文故事以及自然故事和訪客之間的橋樑,讓訪客能透過解說員和地質公園的環境建立情感連結,瞭解到自己並非單單站在一個土地上,而是置身在一個擁有百萬年地質故事的地景之中,能吸引更多到訪者來認識這裡的故事。
本文主要是將所討論的議題與內容與讀者分享。本刊要特別感謝林務局、交通部觀光局、內政部營建署與各縣市政府的支持,每年踴躍參加這樣的工作坊。
因此此次工作坊依尺度小至大分別提出六大議題,並透過不同單位、不同背景領域的人跨域集思廣益,先是小尺度討論在解說教育及訓練解說員當中時需要考量的面向,以及如何訓練並實踐,進一步探討各公家單位能如何配合地質公園、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的經營管理,最終透過跨域思考一個地質公園推動時可能遇到的挑戰,那地方級和國家級的工作上的挑戰為何。討論的成果分述如下: 地質公園在解說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議題?
一、上述的議題裡,個人或單位可以如何訓練解說員?
幾個訓練解說員的案例分享: 1. 金門:系列課程、每年考核2次、志工針對駐點安排專講 2. 利吉地質公園:輔導單位安排進修、提供解說員訓練、認證課程 3. 富岡地質公園:每年進行培訓並做認證以及參訪活動。安排40位志工,提供夜訪小野柳活動解說:每年服務10000多人 4. 雲林訓練解說員案例:中巴司機 (1.) 司機兼解說員 (2.) 縣府提供課程培訓(約30堂課) (3.) 結訓測驗通過給予證書 (4.) 人文特色、地質、觀星、生態環境、農特產品、動物 (5.) 遊客包車(含服務與解說) 5.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 室內課程:通識(解說技巧、服務禮儀… …) (2) 室外課程:文化、生態、地形 (3.) 上線實習:實習認證通過→正式服勤 (4.) 團隊合作 6.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1.) 定期舉辦課程,例如:澎湖地質公園解說員訓練 (2.) 師資,例如:海管處邀請學者來講座分享 (3.) 出國參訪 (4.) 舉辦交流活動、經驗分享 (5.) 解說員考核制度(志工須先完成規定上課時數並有一定的服期) (6.) 獎勵制度
二、如何實踐訓練與服務?執行上有何困難處?
1. 課程完訓比例(可能報名的人很多,但能完訓的人很少) 2. 課程內容難易度不同,主題不一定符合解說人員的需要 3. 需要實地演練,增加解說經驗 4. 解說訓練合格則頒發證書 5. 可向遊客收費以支持解說制度 6. 以風管處為例: (1.)就原有遊憩區的解說志工基礎上,增添地質解說的專業 (2.)接地氣與向下紮根:培養在地國中小學生,為小小解說員
如何實踐服務
執行上需要注意:
三、解說人員可以如何配合地質公園、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的經營管理?
四、推動時的困擾:
五、地質公園的推動,在地方及與國家級的工作上的挑戰。
從地方級要升級成國家級時可能會面臨的挑戰
小結 經由這次工作坊,彼此面對面在一個開放空間互相討論、集思廣益而激盪更多想法,除了認知到在推動過程中所需要的可能資源皆集中在此時此刻、這個討論空間中,也透過不同領域之間實務經驗的分享、交流及人們的互動,從討論解說教育、如何實踐解說員訓練及服務、各單位如何配合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等機構以及推動地方級和國家級地質公園時的困擾,更全面瞭解在推動地質公園時可能會遇到的不同層次之挑戰,因而進一步共構出更完整的地景保育與臺灣地質公園經營時的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