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地質公園工作坊探討的議題
    作者:
    臺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內文:

    前言
    地質公園(Geopark)的緣起可追溯至1999年11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UNESCO)提出「促使各地具有特殊地質現象的景點共同形成全球性的網絡」這項計畫,並獲得聯合國大會會議(General Assembly, UN)的核准,最終以「地質公園」之名義提倡該計畫宗旨-達到人與環境之間的平衡關係。地質公園以地景保育為最基礎價值,整合並維護各地具有代表性、特殊性、不可取代性的地景保育景點,並進一步提升其價值-環境教育、地景旅遊及社區參與,藉由地質公園提升人民的環境素養、推動區域社會經濟、促進地方社區的參與,引領社區走上永續發展的可能。

    臺灣地質公園目前依據文資法,有9個地質公園通過認證。目前仍繼續推動中,期望未來能成立更多地質公園實踐四大核心價值。因此由農委會林務局保育組擔當核心、學界擔任推手,每年舉辦2場地質公園網絡會議,透過研習、工作坊、與在地居民的討論會等,推廣地質公園及地質公園網絡的概念。

    在推動過程中,各個單位針對地質公園相對應經營管理面向所能提供的協助、資源,更能彰顯對於地質公園網絡的重要性及必要性,也能使得地質公園的推動更加順利;再者,解說員也是擔任重責大任之角,作為地質公園在地的人文故事以及自然故事和訪客之間的橋樑,讓訪客能透過解說員和地質公園的環境建立情感連結,瞭解到自己並非單單站在一個土地上,而是置身在一個擁有百萬年地質故事的地景之中,能吸引更多到訪者來認識這裡的故事。

    本文主要是將所討論的議題與內容與讀者分享。本刊要特別感謝林務局、交通部觀光局、內政部營建署與各縣市政府的支持,每年踴躍參加這樣的工作坊。

    因此此次工作坊依尺度小至大分別提出六大議題,並透過不同單位、不同背景領域的人跨域集思廣益,先是小尺度討論在解說教育及訓練解說員當中時需要考量的面向,以及如何訓練並實踐,進一步探討各公家單位能如何配合地質公園、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的經營管理,最終透過跨域思考一個地質公園推動時可能遇到的挑戰,那地方級和國家級的工作上的挑戰為何。討論的成果分述如下:
     
    地質公園在解說教育有哪些重要的議題?

    1. 地景、地質景點介紹
    2. 地形
    3. 有形文化
    4. 無形文化
    5. 動、植物生態保育
    6. 歷史
    7. 永續發展:多搭乘大眾運輸(減碳)
    8. 永續:環境議題
    9. 社區(聚落型態)
    10. 社區(地產)
    11. 森林防火
    12. 盜伐
    13. 外來入侵種介紹
    14. 石滬介紹
    15. 原住民文化介紹
    16. 放生議題
    17. 森林療育(韌性)
    18. 在地產業、特色及推廣
    19. 在地社區支持及配合
    20. 法律執行配套措施及宣導
    21. 台灣重要自然地景面臨之保育威脅,例如:不易形成、模仿、移動
    22. 台灣重要自然地景之保育行動
    23. 台灣自然地景之特色和價值
    24. 推動生態、深度、綠色旅遊,例如:了解如何規劃綠色旅遊、環境倫理
    25. 生物通道之建置、廊道串聯
    26. 里山倡議及友善生產推動
    27. 公共參與及(環境)教育推廣
    28. 友善環境生態造林
    29. 國土藍圖盤點跨域平台建置
    30. 資源盤點
    31. 相關法律建置地質公園
    32. 相關單位配合配套措施

     一、上述的議題裡,個人或單位可以如何訓練解說員?

    幾個訓練解說員的案例分享:
    1. 金門:系列課程、每年考核2次、志工針對駐點安排專講
    2. 利吉地質公園:輔導單位安排進修、提供解說員訓練、認證課程
    3. 富岡地質公園:每年進行培訓並做認證以及參訪活動。安排40位志工,提供夜訪小野柳活動解說:每年服務10000多人
    4. 雲林訓練解說員案例:中巴司機
       (1.) 司機兼解說員
       (2.) 縣府提供課程培訓(約30堂課)
       (3.) 結訓測驗通過給予證書
       (4.) 人文特色、地質、觀星、生態環境、農特產品、動物
       (5.) 遊客包車(含服務與解說)
    5. 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
       (1) 室內課程:通識(解說技巧、服務禮儀… …)
       (2) 室外課程:文化、生態、地形
       (3.) 上線實習:實習認證通過→正式服勤
       (4.) 團隊合作
    6. 海洋國家公園管理處
       (1.) 定期舉辦課程,例如:澎湖地質公園解說員訓練
       (2.) 師資,例如:海管處邀請學者來講座分享
       (3.) 出國參訪
       (4.) 舉辦交流活動、經驗分享
       (5.) 解說員考核制度(志工須先完成規定上課時數並有一定的服期)
       (6.) 獎勵制度

     二、如何實踐訓練與服務?執行上有何困難處?

    1. 課程完訓比例(可能報名的人很多,但能完訓的人很少)
    2. 課程內容難易度不同,主題不一定符合解說人員的需要
    3. 需要實地演練,增加解說經驗
    4. 解說訓練合格則頒發證書
    5. 可向遊客收費以支持解說制度
    6. 以風管處為例:
    (1.)就原有遊憩區的解說志工基礎上,增添地質解說的專業
    (2.)接地氣與向下紮根:培養在地國中小學生,為小小解說員

    如何實踐服務

    1. 排班公平性
    2. 服勤管理(無故不到班… …)
    3. 考核機制(不適任人員的淘汰)

    執行上需要注意:

    1. 經費籌措、來源
    2. 解說品質(內容、時間控管)
    3. 解說人力安排(管理、排班、流動)
    4. 培訓不易(有無適當師資)
    5. 語言不通
    6. 人員招募不易(例如:新血、志工或退休人員)
    7. 解說對象的特性(團體或自由行)
    8. 在地故事(人文與生活)與背景知識(環境教育)
    9. 向心力不足
    10. 解說收入少,無利可圖
    11. 領頭羊或長官的更替使執行力有變化
    12. 服勤地點遠近
    13. 專長興趣差異
    14. 本職與志工業務的衝突
    15. 解說人員素質差異
    16. 排班及獎勵制度
    17. 服勤問題

    三、解說人員可以如何配合地質公園、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的經營管理?

    1. 國家風景管理處擁有最健全的解說系統及各方為解說人員與制度,進行地質公園解說人員的經營管理,倘能當仁不讓,將獲最高收效。
    2. 在地專業地質解說人員,可由文資法自然地景主管機關(例如:澎湖農漁局)逐年辦理培訓。畢竟地質解說有其專業性,須逐年累積及培訓適當人選,建立不同領域解說人才。
    3. 建議文化局建立許多文史、古蹟、水下文化資產(如沈船)等專業解說人員。
    4. 教育處則可藉由地球科學等科普教育,將地質公園的理念融入課程中,從小植入定景保育、愛護鄉土的想法,可利用戶外教學時間,使小朋友在家庭小單位裡擔任小小解說員,把父母親人帶到”地球表面”觀察。
    5. 建設處或工務處則可於整體規劃時將地質公園概念放入,使解說人員有軟硬體上的支援。
    6. 與地方社區民眾分工合作,提升經營管理品質,解決公部門人力不足的問題。
    7. 依不同解說專長、背景統籌安排並辦理解說訓練課程
    8. 增加橫向溝通,瞭解各單位可以提供資源(人力、經費)、場地、教室、師資,協助解說員訓練等資源。協助在地團體提出解說員培訓計畫
    9. 與相關學校合作,編撰更多民眾較容易懂的知識內容到解說手冊中。
    10. 建立解說員調派平台、人力資源網絡整合
       (1.) 達成跨域合作、解說人力調派並排除本位想法 
       (2.) 各個不同單位、不同領域背景的解說資源分享
       (3.) 語言能力分級,可以照顧到不同語言的客群

     四、推動時的困擾:

    1. 機關衝突(經營管理權責的劃分)
    2. 土地所有權問題、私有地納入(管理)
    3. 土地管理法規問題(森林法、保安法)
    4. 產權問題
    5. 沒有統一窗口
    6. 政治立場不一
    7. 相關單位的配合
    8. 經費來源(若過度仰賴政府則難以自籌財源)
    9. 財務平衡(如何分配資源)
    10. 人力缺乏(社區或外來解說員能提供的資源有限)
    11. 學術研究
    12. 資源盤點基礎資料不足
    13. 地方政府態度、主管機關的支援及支持度
    14. 地理位置(偏遠)
    15. 地方動能、地方共識凝聚不易
    16. 附近權益關係人及當地居民的反對聲音
    17. 在地居民對地質公園的不瞭解
    18. 地質公園之劃設,法源強度不足,無罰緩
    19. 組織營運是否健全、公平
    20. 維護、營運、經費
    21. 行政程序不瞭解
    22. 地景保育和觀光遊憩的平衡
    23. 地質公園經營管理計畫、永續經營計畫的訂定
    24. 安全設施的設置
    25. 原基法、原住民問題,使執行上會有狀況
    26. 地質公園營運收取門票、清潔費之合理化問題
    27. 開發與保育之平衡 

    五、地質公園的推動,在地方及與國家級的工作上的挑戰。

    1. 因管理單位過多,可依據不同責任分工、互助合作、相互支援
    2. 經營、維護費用
    3. 要有充足的經費以及適當的管理人員
    4. 建立常態管理機構
    5. 私人土地(鄰近者)
    6. 如何尋求地方參與,凝聚地方共識
    7. 地方政府積極程度
    8. 解說員專業度
    9. 民眾參與意願、社區居民共識
    10. 專業團隊參與
    11. 如何發展當地特色(例如:地質產品)
    12. 建構產業鏈
    13. 資源盤點(如何盤點)
    14. 環境教育教案產出
    15. 與國際接軌,外語能力的挑戰

    從地方級要升級成國家級時可能會面臨的挑戰

    1. 學術研究發表
    2. 統合出一個明確的經營管理維護計畫(各計畫的整合)
    3. 要擁有20個以上的資源點(資源特殊性可能不足)
    4. 核心管理單位的統合
    5. 人力、經費的規模擴增
    6. 硬體設施的擴增
    7. 軟體設施的擴增
    8. 設定標準模糊
    9. 地方與中央協調
    10. 人民與地方政府不同調
    11. 地方級和國家級解說員認定 

    小結
    經由這次工作坊,彼此面對面在一個開放空間互相討論、集思廣益而激盪更多想法,除了認知到在推動過程中所需要的可能資源皆集中在此時此刻、這個討論空間中,也透過不同領域之間實務經驗的分享、交流及人們的互動,從討論解說教育、如何實踐解說員訓練及服務、各單位如何配合地質公園、國家公園等機構以及推動地方級和國家級地質公園時的困擾,更全面瞭解在推動地質公園時可能會遇到的不同層次之挑戰,因而進一步共構出更完整的地景保育與臺灣地質公園經營時的參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