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出版地景保育通訊工作14年的回顧
    作者:
    林俊全
    作者說明: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內文:

    本來回顧類的文章,應該是要退休時,或是刊物出版到一定的期數時,才有的文章。然而本刊載第26期便出現這樣的文章,主要是地景保育通訊從這26期開始,便因為農委會林務局的經費縮減,而無法繼續支持,而面臨中斷一年的命運。雖然開始便瞭解到由政府對這樣的刊物,並無法無止盡的支持,但是這一天的到來,卻還是免不了有些惆悵。不過,我們還是希望繼續讓這份刊物,繼續與所有讀者見面。只是以研究室的經費,並無法把這份刊物送到全國所有學校、圖書館、文化中心、各風景區,甚至大陸了。所幸,停了一年後,林務局保育組恢復支持這份刊物的發行,本刊仍然要致以謝意,只希望能讓這份刊物能有更大的功用。

    回想參與地景保育的教育與宣導的任務,竟匆匆的已經14年了。14年,對一個研究室而言,並不算短的日子。細數多少研究室的學生進出,多少野外調查,甚至災害的現場的蒐集資料,整理、美編、校對、寄送等等,勞心、勞力中,其實背後代表的真的是對地景保育工作的一分執著。猶記這份刊物從第一期就堅持要開始上網。在十四年前,這樣的概念算是非常難得的,我們也發現這樣的執著,好似在幫台灣的地景保育寫日記。而第七期開始的幻燈片專輯中,每期40張系列照片,附加解說,到這期正好滿二十期,共八百張的照片。這些照片雖不能說張張高水準,但也是本刊盡心整理、蒐集而來,也恰好為台灣的地景留下記錄。尤其是每一期都是一套,也記錄了當時發生的故事。例如九二一集集地震、敏都歷颱風,或是如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的專刊等等,都是對發生事件時的紀錄,有些場景如大地震的場景,更已經成了歷史鏡頭。還有位大陸的教授朋友,開了一門地景保育的課,正好把這些幻燈片當成每星期的教材。

    回想這26期的內容,雖稱地景保育涵蓋了自然地景,但也包含了文化地景,實則以自然地景為主。但是從這裡,我們看到了以自然地景為棲地、為舞台、為教室的契機與可行性。地景保育不能只提特殊美好的地景,因為我們就生活在地景中。還有許多點點滴滴,相信參與過通訊編寫、參與過寄送作業的的老師、同學,都點滴記載心頭。例如有時候看到放在文化中心的這份通訊,竟然已經被摸破了,就總有一種期待,希望地景保育的觀念,能早日融入我們的生活中。

    我們看到高中地理課程標準,已經有地景保育這樣的課程名稱出現,又有種無名的悸動。這些點點滴滴,或許對社會而言,水過無痕,但是對研究室所有參與過的老師、同學而言,應該是一種對這個社會的一種理念與責任的薪傳與成績單吧。

    很高興,我們曾經擁有過這樣的情懷,也看到些成果。雖然那些與社會的各種運動相較,又顯得如此渺小。

    我們也理解到政府部門,不可能無止盡的以經費與政策支持這樣的刊物的發行。也曾經想要如何的讓這份刊物有固定的經濟來源,能永續生存,做為我們在台灣為地景保育努力的指標。然而畢竟學校並非營利機構。能不務正業,把期刊論文寫作先放一邊,已經是一種蠟燭兩頭燒的兩難感受。能夠每期讓這份刊物定期的出版,更有種江郎才盡的感覺。如果這份刊物因為經費不足而停刊,雖然不無惆悵,確有著如釋重負的感覺。可是過去曾擁有過的情懷,又將何處尋呢?

    回想當初出版這份刊物的目的,還是希望能喚起國人對地景的覺知與重視。尤其是許多珍貴的地景,不要被有意、無知之間破壞我們能引以為傲的地景,因為這是我們生活的場景、舞台。當初設定的讀者群有三類,其中之一為政府部門的相關執事人員,相關學會、專長的人員,以及中小學老師。因為我們瞭解到這份刊物無法免費送到所有人的手中,但是可以當一顆種子,讓有緣份的人,一起與我們心存努力,讓台灣成為更美麗與安全,讓台灣更美好的環境成為我們的驕傲的地方。

    經過十四年,似乎也到了該檢討的時刻。許多觀念思維與作法,都有許多改變。當許多環境的議題發生時,並無法積極參與其間的許多社會運動,或獨樹旗幟吶喊。這期間也不無無力感,甚至懷疑本刊應該扮演如何的角色。然而做為學校所出版的刊物的角色,本刊還是只能做好最基本的教育宣導的功能。這或許與社會的期待有些落差,這是本刊深感不及與抱歉之處。       

    無論如何,我們要謝謝主管全國特殊地景的中央主管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多年來的支持。我們內心是多麼的希望農委會能繼續支持這份刊物,或是農委會能自己來編一份這樣的刊物,讓我們特殊地景的保育與教育宣導工作不要中斷。畢竟革命尚未成功,路還很長很遠。我們也要藉此機會,感謝所有曾經為地景保育通訊執筆、編輯、校對、郵寄等工作努力過的所有朋友們。他們都是幕後英雄。

    隨著地景保育的概念納入高中的課程單元,隨著過去各政府單位並不知道地景保育業務的歸屬至今,有地方政府利用地方自治法,把地質公園的業務,變成依法推動的依據。無論如何,我們還是要感謝所有國人與政府給我們14年的機會,來參與這樣的盛事。如果說這份刊物是這些概念幕後的推手,我們願意繼續努力。

    請與我們一起努力推動我們台灣的地景保育工作吧。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