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2007)七月的澎湖大菓葉的玄武岩柱狀節理因為購買開發案,被噴漆後,釀出報章雜誌大新聞。最後雖然相關單位快速處理,也引起許多單位的重視,但並沒有衍生出相關的問題。然新聞背後卻有些極待釐清的迷思,值得社會大眾思考。
首先政府部門與民眾注意到地景保育的重要性,是令人擊掌的。過去有許多的地景被破壞,甚至千百年都非常難回復的現象,讓大自然與民眾同受景觀破壞的現象與惡果,隨手拈來,就有許多例。如三、四年前的台11號公路,被濫放消波塊,因為一個個消波塊的造價近似一兩黃金的價錢,變成名符其實的黃金海岸。宜蘭大里珍貴的海蝕平台,也因為要闢建漁港,而被怪手在東北角海岸的保護區上挖出深溝,而遭破壞。九二一地震之後的九九峰是否必須要利用航空植生復育,以及野柳聞名的女王頭,周圍是否被放了太多太大不必要的硬體建設,都是非常典型有關地景保育的例子。合歡山的高山地形景觀成為似乎一夕之間受到重視,但是這不是唯一或例外的事件,陽明山國家公園馬槽與墾丁國家公園的案子,都是必須非常小心處理的。其次我們也可以看到許多地表作用,持續著作用在這塊土地上。因此也造就了許多的特殊地景,值得我們珍惜。筆者期待政府部門切記這些前例,好好檢討我們過去五十年來的地景保育問題,避免再犯同樣的錯誤,否則真的可惜了。
地景是稀有的也常是脆弱的,遭受破壞後常是不可回復的。珍貴的地景同時也具有許多的功能,不但常成為人們精神的寄託,也是抒解身心,乃至於吸引觀光客重要的憑藉。以台北地區而言,如果少了陽明山國家公園、東北角國家風景區,試想可能會造成多少社會問題?台灣地區由於地理與生態環境的特殊性,擁有許多獨特的地景,這些地景構成了我們足以傲世的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自然保留區,也提供了我們國民旅遊、生態旅遊、環境教育、鄉土教育的最佳場景。如何發揮這些功能,是政府與民眾要念茲在茲的。同樣的,過去我們坐擁如此多的地景與生態環境,我們的國民並不瞭解而去珍惜與愛護,這是最可惜也是最該亡羊補牢的地方,不知道撤換處長之際,我們的行政部門準備好了嗎?
的確地景保育常因為價值觀與文化觀的不同,而常有見仁見智的討論空間。但是珍貴的地景的普世價值,應是可以被優先珍惜的。就像文建會剛舉辦完的台灣的世界襲產展覽一樣,如何讓這些特殊地景成為我們重要的資產,是值得有關單位繼續深思的。當我們在談觀光客倍增計畫之際,我們很高興看到政府部門已經注意到這些地景保育問題,也期待能繼續持之以恆,為這塊大地做好地景保育的工作,因為這是利在當代,功在千秋的事業。
話再說回來,地景保育的概念,也不應該是無限上綱的。保育與文化的價值、資源的稀有性、脆弱性與不可回復性息息相關。地景保育的觀念也正基植於此。我們必須有足夠的社會價值的認同,否則往往淪為口號或事倍功半的結果。而這些社會價值的認同,必須透過教育、宣導的過程,才能變成我們生活的一部份。讓地景保育的觀念變成生活的一部份,的確需要時間的傳承,然而面對著資源缺乏、人口稠密、都市化問題、環境污染問題、住宅開發等問題,時間並不允許我們慢慢演變。因為過去台灣的地景在不到半個世紀間就被快速破壞或變遷,可能有朝一日回首這些失去的地景時,只有無盡的欷噓而已。這些變遷是我們經濟建設的經費太多,允許我們如此,還是我們並還沒有地景保育觀念的素養,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馬祖的地景是另一個例子,福澳碼頭周邊的工程,把整個馬祖最重要的出入口大開大挖,整個地景的整體感破壞殆盡。更遑論即將於珠螺設立的火力發電廠的大煙囪,將來勢必取代原來枕戈待旦的地標,變成馬祖的新地標迎接所有的觀光客。這些現象雖然是可以預期的問題,可是在為了地方的發展前提之下,並沒有太多轉圜或叫停的空間。所以山坡照挖,大煙囪在可見的未來,將冒出白煙,只可惜了馬祖的好山好水。
因此面對著地方的地景保育問題,不只有珍貴的地景的保育而已,而是應該將這些地景保育的觀念落實到我們生活的周遭的地景的保育。這包括了我們的各種國家公園、生態保護區、自然保留區乃至於國家風景區、縣市層級的風景區、風景點,也包括了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周遭的都市與鄉村景觀。我們生活周遭的都市與鄉村景觀,在各種開發建設中,除了應該落實相關的環境影響評估觀念外,地景的維護乃至於更新,都是在發展過程中,必須注意的問題。因為環境影響評估只是最基本的環境影響問題的瞭解,並尋求在開發前、中、後的開發與經營管理對策,消極減少衝擊而已。對地景的維護,常常不是積極維護的重點。
因此我們要如何開發建設與保育,仍然有許多發展與討論的空間。然而我們處在這個地球村裡,各個地區的地景的品質,包括了都市、鄉村的景觀,都是我們生活品質的一部份,都要面對與其他國家地區與城市比較的,有些評比甚至是嚴苛的。因此一個有為的政府,應該是把地景的保育念茲在茲的,因為這牽涉到我們的各級政府部門如何看待我們的生活環境,施政上希望給我們百姓如何的生活品質與環境,是否積極改善這些不好的環境品質。面對著急速開發且人類改變地貌能力大增,卻又要飽受天然災害威脅的時代,如何教育宣導地景保育的觀念、如何落實生活中的地景保育,都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課題。相信政府與民眾都責無旁貸,是我們地景保育工作的一個新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