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從台灣到世界看「地景保育」工作的發展
    作者:
    王鑫、許玲玉
    作者說明: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成功大學資源工程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內文:

    一、英國自然署地球襲產保育近況

    地球襲產(Earth heritage)能幫助我們瞭解過去。它包含了許多氣候變遷、海陸界線移動與滅絕事件的證據。地球襲產除了說明淵遠流長的地球歷史之外,同時也構成現今社會所需要的自然資源。

    在講求自然資源永續利用的同時,環境的變遷也使社會面臨到極大的挑戰。過去是通往未來的鑰匙(the past is the key to the future)。透過研究地球襲產,我們瞭解到過去的演變;同時,它也提供我們一把鑰匙,讓我們去瞭解、解釋與規劃未來環境的變遷。

    英國自然署新的地球襲產策略:過去是通往 未來的鑰匙,將提供一個架構,指引參與地球襲產保育工作的組織邁向下個千禧年。透過三個主題:「向過去學習(Learning from the past)」、「享受現在(Enjoying the present)」與「影響未來(Influencing the future)」,此架構將建立在先前強而有力的保育基礎上,並且開始處理我們現在所面對的挑戰與機會;並藉以廣泛地瞭解我們的地球襲產資源,提供保育它們所需的支援。

    岩石、化石與礦物,以及至今仍在形塑地表的地形作用,都是多采多姿的地球襲產之一。雖然英國只是地球上一個小區域,卻是世界上擁有最多地球襲產的國家之一。此項資源已成為全球發展地球科學的核心,藉此可以瞭解地球與生命的演化。地球襲產塑造出各式各樣的環境,成為我們生活的基礎。同時也是影響我們生活中每個層面的資源。

    近年來,地球襲產保育已有顯著的進展。第一個有系統地檢討地球襲產資源的計畫—地質保育檢討計畫(the Geological Conservation Review,GCR),已界定一套涵蓋全英國國家性與國際性重要地球襲產景點的網絡。在英格蘭,已有1300個以上的GCR景點,透過規劃成為「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的景點(Sites of Special Scientific Interest,SSSI)」,並受到法令的保護。我們已獲得廣泛的知識,以及管理地球襲產資源技術上的經驗,並促成區域重要性地質景點 (Regionally Important Geological Site,RIGS)網絡的發展。這項自發性的保育活動使為數眾多的民眾得以參與地球襲產保育。

    雖然海岸保護工程、填土與發展活動一直讓景點飽受威脅,但地球襲產資源所面對最大的威脅其實是人們的漠視。唯有瞭解這項資源的價值與重要性,發展者與決策者才能夠做出明智的決定。而使用這項資源的民眾,不論其原因何在,才能瞭解為何需要保育地球襲產。現在,明顯的改變提供了新的機會指出英格蘭的景點所面臨的威脅。

    第一,鑑定、登錄與公告一系列完善的地球襲產SSSI景點工作,已逐漸成功地進入尾聲;而提升景點品質與促進大眾對於地球襲產資源價值認知的工作現在才正式開始。

    第二,透過自然保護區這樣的型態使地球襲產保育與野生動物保育更為緊密結合時,地球襲產將逐漸被視為自然保育的一部分,並影響到我們想保育的景觀、棲地與物種。

    第三,在永續發展上將有機會應用地球襲產以及從中所獲得的知識,協助我們擬定像氣候變遷和海水面上升這類議題的對策。

    (一)接下去的路(the way ahead)
    對英國自然署而言,地球襲產保育將會持續朝向更為整合的、推廣的、參與式的方向進行。促進保育認知,分享地球襲產保育的專門技術與知識,與其他參與地球襲產保育與野生動物保育的關鍵團體建立工作伙伴關係(working partnership),將是以下三項主題的核心概念。

    (二)向過去學習(Learning from the past)
    此項主題是為了確定英格蘭最佳的地球襲產將受到保護、維護與管理,並使科學研究與教育活動得以進行。

    我們將會:

    1. 確保地球襲產SSSI系列景點維持科學上的可信度,並藉由國家與地方持續提供高品質的景點管理報告而達到保護的目的。
    2. 使擬定地球襲產永續管理方法目的在於確保現在可取得的地球襲產資源在未來仍然可得。
    3. 著手提升景點價值的行動(initiative),以增進地球襲產SSSIs的地位。
    4. 持續支助自然保育聯合委員會(Joint Natural Conservation Committee)出版GCR系列叢書,並維持英國GCR景點資料庫。

    (三)享受現在(Enjoying the present)
    此項主題的目的在於提升決策者與一般民眾對於地球襲產的認知,並鼓勵更多民眾參與地球襲產保育工作。形成伙伴關係、利用新科技如網際網路,將是我們工作的核心。我們將目標指向於大力發揚關鍵景點,並拓展地球襲產、區域地景、野生動物與民眾之間的連結。

    我們將會:

    1. 對屬於SSSIs與國家自然保留區(National Nature Reserves)的地球襲產主動進行推廣與說明的活動,宣揚地球襲產的豐富性與多樣性。
    2. 進一步地發展並開拓地球襲產、地景與野生動物之間的連結,以及地球襲產與人造環境之間的連結。
    3. 透過出版物、工作伙伴、地球襲產雜誌與其他出版物裡面的文章,廣泛地宣導地球襲產景點管理的訊息與經驗。
    4. 建立並促成企業成為地球襲產保育贊助廠商的機會。
    5. 發展新的訓練計畫,以增進地對球襲產的認知。並使英國自然署內部與外部特定的支持群眾保育地球襲產。

    (四)影響未來(Influencing the future)
    在這個主題中,我們將持續與工作伙伴、影響地球襲產保育的相關團體者(stakeholders)進行合作。

    我們將於更為廣泛的議題中應用地球科學的知識;利用我們的專業技術影響礦業、廢棄物與能源等各方面的法令與業務;藉由過去無價的知識,協助我們瞭解氣候變遷等相關議題對未來的影響。

    1. 持續資助其他參與地球襲產保育的團體(包括RIGS活動、地球保育委員會(the Geoconservation Committee)、地質學家協會(the Geologists’ Association)與皇家自然保育學會(Royal Society of Nature Conservation,RSNC),並一同合作,同時在歐洲層面上加強與其他實踐者之間的互動。
    2. 鼓勵大家分享地球襲產保育的知識與推動過程,以及當時的背景。
    3. 廣泛應用地球襲產保育的專業技術,藉此影響採礦、廢棄物處理與能源等主要工業相關的法令與業務。
    4. 利用地球襲產知識瞭解未來的環境將如何變化,同時利用這些知識影響未來自然保育政策的發展。
    5. 確定地球襲產保育議題將包含在重要的保育政策文件與檢討計畫中,並持續瞭解法令的改變對於地球襲產保育所造成的利害關係。

    地球襲產塑造出各式各樣的環境,成為我們生活的基礎,同時也影響到我們生活中每個層面。為了能讓每個人從地球襲產中學習知識,並享受這個過程,保育它們是必要的。在邁入新的千禧年時,我們的理念是十分清楚的:為了未來環境與自然資源的保育與管理,瞭解並保育我們的過去,即地球襲產,是極為重要的。而「過去是通往未來的鑰匙」將是英國自然署為了在下個千禧年完成這項任務所採行的架構。

    二、中國大陸的國家地質公園與世界地質地質公園的發展

    地質公園(Geopark)是具有一定規模和分有範圍的地質遺跡區域。地質遺跡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長地質歷史時期,由於內外動力的地質作用,形成發展並遺留下來的不可再生的地質襲產。它是大自然送給人類的禮物。重要的地質遺跡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的寶貴財富。

    地質公園是保護地質遺跡的一種重要形式。它融合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並具有生態、自然和文化三重內涵。它為人們提供了具有較高科學品位的觀光遊覽、渡假休閒、保健療養、科學教育和文化娛樂的天然場所;同時,也是地質科學的研究與普及的基地。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29次大會決議“建立具有特殊地質特色的全球地質景點網絡”隨後提出了創建世界地質公園計畫──用25年時間在全球建立500個世界地質公園。

    由於中國大陸的地質遺跡資源豐富,分布地域廣闊,種類齊全,所以被選為首批世界地質公園試驗國。於是,中國大陸的國土資源部成立了國家地質遺跡保護(地質公園)領導小組和評審委員會,與聯合國地質公園計畫相銜接,指導和組織開展了中國大陸國家地質公園及世界地質公園的申報等有關活動。1999年12月,中國大陸申報和評審建立國家地質公園的工作展開了序幕;到了2001年3月,中國大陸的國土資源部批准了首批國家地質公園,其中包括:黑龍江五大連池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河南嵩山地層構造國家地質公園、陝西翠華山山崩地質災害國家地質公園、四川龍門山構造地質國家地質公園、四川自貢恐龍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湖南張家界砂岩峰林國家地質公園、江西廬山第四紀冰川國家地質公園、江西龍虎山丹霞地貌國家地質公園、福建漳州濱海火山地貌國家地質公園、雲南石林岩溶峰林國家地質公園、雲南澄江動物群古生物國家地質公園等11個國家地質公園。

    這些地質公園的建設強調地質遺跡的獨有特色,把地質遺跡的保護、區域自然景觀和人文歷史遺跡的保護與地質研究緊密結合,並且強調以開發促進保護,把地質公園的建設同發展地方經濟──特別是解決當地民眾就業問題進行緊密的結合。在優越的自然和文化背景上建立地質公園,能進一步合理而永續的利用寶貴的自然襲產,並能產生多方面的良好效果。

    三、台灣地區地質公園與全國公園綠地系統:願景

    除了國家級的自然保留區可以涵蓋特殊地景之外,都市計畫法及區域計畫法規定的公園綠地及生態用地,也可達到保護地景的功能。以公園綠地系統為例,說明如下:

    內政部營建署於民國1999年8月研擬了「公園綠地法草案」,希望藉由公園綠地的發展與保育達到生態保育、城鄉永續發展與永續社會的構想。為了配合草案中的規定,乃擬定公園綠地發展計畫體系中最高階層的「全國公園綠地發展綱領」(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1999),作為往後各縣市、鄉鎮市在從事公園綠地發展規劃時的指導原則。

    從台灣現行的公園綠地系統中,可發現一些雖然不具公園綠地名稱,但卻具有公園綠地效益的土地使用,跨越可發展地區與限制發展地區,都市計畫區與非都市計畫區。這些都是廣義的公園綠地。為了釐清現行各式各樣的公園綠地,依據公園綠地的空間規模、屬性初步將公園綠地劃分為「自然公園綠地」、「區域公園綠地」與「都市公園綠地」三個層級(表一),而各種綠地公園都有不同的功能(表二)。

    自然公園綠地是指經國家中央主管機關指定的地區,通常是跨區域、面積廣大,具有地景特色與珍貴資源的,例如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生態保護區、保安林、水庫集水區保護帶與特定水土保持區…等。區域公園綠地是指橫跨都市可發展地區與非都市土地使用之各式公園綠地,可分為專用、生產、緩衝、保育、交通、水岸及風景等類型。而都市公園綠地則是指位於都市發展地區內,經由都市計畫指定或依建築、道路建設而取得的公園綠地或綠帶(中華民國永續發展學會,1999)。

    設立地質公園的目的,除了希望達到保育特殊地質、地形景觀外,同時也希望能藉由地景保育,創造地方感,促進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基於這樣的概念,台灣每一個區域、縣市或鄉鎮市,都可以試著找出具有獨特性、代表性、特殊性的地質、地形景點,配合國土綜合發展計畫、各縣市綜合發展計畫的規劃,依據「公園綠地法草案」發展代表地方的地質公園。因此,地質公園在整個公園綠地系統中的角色,應以區域公園綠地或都市公園綠地為主,其功能主要是以保育綠地、風景綠地、緩衝綠地與特殊公園綠地為主。

    環繞地質景點的地質公園一方面可作為保育的緩衝區,降低景點周遭的土地利用對景點所帶來的衝擊,另一方面,相較於「保護區」或「保育區」,「公園」的保育形式更容易讓一般大眾所接受,進而達成保育特殊地質、地形景觀的目,並且成為觀光遊憩的資源之一。若台灣每一個縣市鄉鎮都能成立屬於地方的地質公園,那麼我們就建立起特殊地質、地形景點的網絡,可藉此說明台灣的地質、地形發展史和台灣地景的多樣性。無形中,也同時發展了另一種主題旅遊—「地質旅遊(geo-tourism)」。

    四、台灣地質公園的範例

    (一)利吉、卑南地區與地質公園
    利吉混同層代表了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碰撞的證據,而卑南山礫岩層則說明了台灣地區受板塊運動所產生的抬升現象。利吉泥岩惡地與卑南山礫岩惡地更是東部地區具代表性的地形景點。依據上述UNESCO地質公園的選取準則,這兩者都足以代表一個地區與此地區的地質歷史、事件或作用,加上其分布區域大多已劃入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的範圍內,因此對於利吉、卑南地區而言,發展地質公園的潛力十分充足。

    (二)金瓜石地質公園
    台北縣的金瓜石地區曾是世界級大型金銅礦的生產基地,如今留下了許多殘破的採礦遺跡,等待再生利用。由於深具歷史意義、古蹟、地形特徵(例如無耳茶壺山、金瓜石本山、基隆山等)及地質現象(廢棄採礦基地)等,是建立地質、地形類生態旅遊基地的一級候選地址。本區可藉地景復育、生態系復育技術,重建旅遊環境。台電公司以及地方主管機關曾委託學者專家辦理礦業博物館規劃、礦物局多次論及礦場整復………鄰近有東北角國家風景區及九份風景區等。建議將金瓜石地質公園選立為國內旅遊方案下之優先整建生態旅遊基地並邀請地質礦業主管單位、土地開發單位、旅遊單位等,共同規劃建設。

    在立法院已審議通過(唯尚未公告實施)的地質法中,也有專章說明政府在地質教育與保育上的角色,因此本項建議可作為行政院的施政項目之一。

    (三)野柳地質公園
    依觀光發展條例劃設的風景區如同依都市計畫法劃設的風景區一般,也可以納入地質公園;其中「野柳地質公園」更是人人公認的世界級地質公園。

     

    五、農委會地景保育小組建議的「地質公園」

    有關我國推動地質公園的優先順序,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地景保育小組的建議如下(表三)  

    六、推動方式

    為了要繼續推動並落實我國地景保育工作,在此建議農業委員會應針對當前地景保育的現況研擬「地景保育統籌計畫」,並成立「地景保育小組」繼續推動整體規劃、國際交流、兩岸交流之外,也應邀請相關的學者、專家擔任分區諮詢工作,協助各縣市:(1)籌設地質公園,(2)辦理地質旅遊活動,(3)建立地質公園的基本解說資料。上述解說資料一律上網,提供社會大眾查詢。

    此外,應定期辦理研討會或教育訓練、出版地景保育通訊(中文/英文),以促進國內外的經驗交流。同時,有關各地區特殊地質、地形景點的登錄、監測以及相關資料的更新……等工作也應該一併辦理。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