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高中地理教科書中的地景保育
    作者:
    王翠華
    作者說明: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
    內文:

    一、地理科的統整角色

    現行高中的地理科教學,今年97學年度的高三正是第一屆使用95暫綱的學生。95暫綱主要是為了因應全球在地化趨勢以及全球化潮流演變,改革88課綱而成;其教材內容規劃為高一上自然通論地理、高一下為自然地理、高二為區域地理(包含世界、台灣以及中國地理)、高三為應用地理,關於88、95、及98課綱的相關文論述十分多,因此本文將不再贅述,主要將針對課程綱要中的「地景保育」做簡單之分析與整理。

    地理科在眾多科目中,一直是屬於較具統整性的科目,因此在高一、二的必修地理,已經將通論地理及區域地理有基礎之介紹與認,便可針對某個區域進行評估與規劃;正好也符合地理學的傳統以及任務,利用區域複合體分析方法對環境進行觀察、描述、解釋、評價及規劃。

    台灣特殊的地理位置、氣候與地質條件,造就了各種多樣化的珍貴地景,整個台灣就像一座珍貴的博物館,極具保育價值。因此在學生已經學習過基本的通論知識,以及台灣區域地理後,正是培養學生學習重視保育的重要時期,而具統整性質的地理科正是一個十分合適的教學科目。

    二、教科書中地景保育概念的演進

    在88課綱中並無明確的「地景保育」名詞出現,但仍然將自然地景納入應用地理高三的教材當中,主要教學重點在於「景觀評估」與「風景區規劃」;表一為95課綱中的主題、主要概念與具體目標,框起來的部分則為95暫綱所增列者,表二為98課綱的主題、主要概念與具體目標。

    由此兩表可見「地景保育」觀念在高中教學中的進展,88課綱中地景保育列入「地形學的應用」章節中,針對特殊的地形景觀,做為地景保育與評估、規劃的例子,包括地形景觀要素及地形景觀的評估因子。下就95及98暫綱增列的主要概念進行簡單概述。

    世界許多自然保護區都是以美國做為典範,而美國的國家公園系統始於19世紀末的黃石國家公園,因此又被稱為「黃石模式」。但保護區面積與個數數字的增加,並不能代表實際的管理成效,反倒是人與公園的衝突在世界各地不斷發生;主要是因為「黃石模式」是以「保護主義」為基礎,完全將人排除在外,忽略了原住民及當地居民的權益,因此許多專業、保育人士與主管機關開始主張生態與環境保護的長遠之計,應與保護區內和周圍的居民一起合作,而產生了社區參與的概念。

    過去傳統的保育以保護瀕臨為及少數重點物種為主,但設立保護區的依據也有所更進,世界保育聯盟(IUCN)1994年提出「生物多樣性」為一個重要的設立目標,這種保育是以所有的生命為保護對象,特別重視棲地的維護、復育、物種的永續利用與基因的維護與安全使用。生物資源的有效保護和管理,不僅在確保生物的續存,也維持被利用開發的潛能,也具有永續發展的目標。

    「世界遺產」則是地景保育的國際趨勢。概念起源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許多人意識到戰爭、自然災害、環境災害與工業發展,處處威脅著在世界各地許多珍貴的文化及自然資產。因此在聯合國1972年發表的《人類環境宣言》中提出,認為世界政府應有保護該國境內傑出的自然及文化資產的責任。當這些世界遺產通過評審會議同意,不但可以更確實保護這些世界遺產,更可以得到各種行政、技術甚至是經費上的支援。世界遺產的內容則包含文化、自然遺產。

    三、地景保育的重要教育意涵

    因此雖然台灣未加入聯合國,無法進行遺產點的申請,但政府一直希望依照其標準來進行建設與保護。被列入世界遺產就等於保證了源源不絕的資金與觀光收入,為當地提供大量的就業機會以及基礎建設的改善。但在高中老師的教學過程中,要重視的是世界遺產設立的意義,其表達了地球村的概念,表示說這是代表全人類共同擁有的資產,因此大家要共同保育。除此之外,還要了解觀光與保護之間的平衡,因此要建立正確的旅遊態度,生態旅遊的概念也逐漸受到重視。

    生態旅遊是一種特殊的旅遊型態,強調以自然為取向,同時用以促進地區的環境、經濟、社會和文化的永續發展。在旅遊前,遊客要事先做好功課,掌握該地的特色與價值,在旅遊時,不但可以藉旅行拓展視野,也不會破壞環境,並且應遵守當地的風俗民情。也就是說,生態旅遊目的除了提供工作機會與收入之外,還要增進居民和遊客對當地自然、文化資產的保育觀念與實際作為,這些概念都應是教學後要傳達給學生的。

    四、台灣地景保育現況

    台灣的地景保育工作年代並不久,具體的保育工作包括設立國家風景特定區、國家公園、自然保留區。民國71年第一座國家風景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73年第一座國家公園「墾丁國家公園」(比美國黃石公園晚了將近110年),以及75年第一座自然保留區「三義火炎山自然保留區」、野生動物保護區等。

    執行的政府部會則包括行政院農委會、內政部、觀光局及各省縣市政府,針對台灣各地不同的環境條件,畫分成可發展與限制發展區,農委會也持續進行調查研究不同地區的珍貴地景,進行登錄建檔,整理成不同層級的保護區,施行不同的建設與法律規定;推動地景保育工作也是落實生物多樣性的具體作法之一。

    為了與國際上的地景保育工作接軌,政府一直在做各種努力與預備工作。例如2002年文建會邀請一些國際學者針對台灣的文化與自然資產,評估選擇12點做為「台灣世界遺產潛力點」,分別為:第一類的潛力點:棲蘭山檜木林、太魯閣國家公園、卑南史前文化遺址、阿里山森林鐵路。第二類潛力點:金瓜石、淡水紅毛城、陽明山公園大屯火山群、勝興火車站及舊山線、澎湖玄武岩、蘭嶼;第三類別是由專家們提出,未被涵蓋於此11處潛力點,例如玉山。另外又成立地質公園如野柳地質公園、加強宣導、與各種組織團體合作,進行教育訓練、共同關懷地景,使民眾能一起切確關心實施地景保育工作,讓自然資源能維持永續發展的潛能。

    五、結論

    台灣面積小,卻有如此豐富的自然及人文景觀,值得我們好好了解、珍惜與保護。地景保育的教學中,應循序主題漸進,包含教導學生對地景的欣賞、地景保育的重要性,學習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道理,以及進一步了解台灣及國際間地景保育工作的進行與特色。從通論地理的了解,到實際生活的應用,也正是希望藉此學生更能學習到切身相關的地理議題,並從中學到能夠帶著走的判斷與實踐能力。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