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灣冰川研究的開端
台灣在1932~1935年間開始有日本學者,如鹿野忠雄、富田芳郎、田中薰等陸續進入人煙罕至的中央山脈,進行高山地形調查。這一群以鹿野忠雄為首的學者,發現了南湖山區有圈谷地形、堆石堤 (terminal moraine)等地貌,認為有冰河地形的存在,正式開啟了台灣冰川研究之先河。接續著,日本學者調查了雪山、玉山、秀姑巒山等山區,同樣也發現端磧、圈谷、擦痕等冰川地形,並指出分佈在雪山、南湖山區約有80個冰斗,鹿野依據圈谷分佈的高度,推估末次冰期台灣雪線高度約在3300~3500公尺之間。這發現為台灣高山地形開啟了新的一頁,但隨著日據時代的結束,高山冰川遺跡研究也一併熄燈,除了林朝棨 (1957) 在《台灣地形》中多引用前鹿野、田中的報告記述了冰川地形,為台灣冰河地形最詳盡的中文論述外,之後的幾十個年頭中,冰川研究漸淡出台灣研究主流。
二、台灣冰川研究重登舞台
山地冰川與內陸湖泊都是氣候變化敏感的指示器,因為冰川與湖泊的擴張和收縮均反映了水熱平衡變化 (施雅風,1998)。
高山冰川對於古氣候研究有著重要的角色,故在國際科總 (ICSU) 國際地圈暨生物圈研究計劃(IGBP)項下核心計劃PAGES (Past Global Changes) 的影響下,90年代的台灣也再次重視冰川研究。1997年德國學者Bose以航照判圖和雪線重建,也論證玉山、雪山、及南湖大山均有冰河遺跡的存在。楊建夫(2000)在博論中利用直接證據和間接證據,比對出雪山冰河地形分佈的時空特性,並修正了鹿野誤以為的端磧地形,實為由基岩所組成的冰坎(cirque threshold),並提出冰坎是指示冰河作用最有力的證據。崔之久教授等人(2002)曾赴雪山實地勘查,發現擦痕、冰坎等地貌證據證實雪山冰河地形。
台灣有冰河地形的事實是確定的,但上述之研究範圍僅在台灣中部以北,且自鹿野忠雄至後來Ono(1997)、Robert Hebebstreit et al.(2006a、2006b)等學者所提出LGM(盛冰期)冰河發育的雪線高度(ELA),在中央山脈在玉山以南到關山間地段中,不乏此高度以上之高山,卻無相關調查進行,筆者認為實有接續調查工作之必要性。
▲圖1、向陽—三叉山區特殊地形分佈。
三、 天神眼淚如何來?嘉明湖的成因
嘉明湖(圖2)路線近來在台灣高山健行界中迅速竄紅,嘉明湖位於中央山脈三叉山東南方步行約900公尺處,若由南橫公路向陽工作站出發需步行兩天時間。除了清新的高山湖泊景致外,神秘的湖泊成因也是吸引人群造訪的主因。可能為『隕石湖』!這一個驚天動地名號,撞響了地理界、地質界、和登山旅遊界。嘉明湖究竟是否真為隕石湖?陳肇夏等人(2000)依據湖畔岩屑內含石英裂紋和高溫融化證據,認為嘉明湖為一受隕石高速撞擊後所形成的湖泊。齊士崢(2003) 根據現場地貌調查所得岩坎、擦痕等地形特徵,以及所屬之空間分佈組合,推測出可能之冰河地形動態變化過程。總而言之,嘉明湖的高度仍在雪線之上,不能排除為冰蝕作用所遺留下的冰斗地形之可能,若真為冰斗地形,台灣冰河作用的界線將更往南進,實有進一步研究之必要。
經筆者實地觀察得知,首先向陽、三叉山區的疑似冰斗或雪蝕窪地的地形,幾乎均分佈在稜線兩側,高度在3300公尺以上符合當時雪線高度(圖1)。其次,向陽山南坡和嘉明湖東北側坡上均發現疑似擦痕地形。第三、嘉明湖出口處有多道冰坎地形。若能利用地形組合的方法解釋其冰河轉向,動態冰河發育和退卻過程,三叉向陽山區將可能成為目前發現台灣盛冰期冰川發育之最南界。
▲圖2、嘉明湖。
四、待證冰川地形
除嘉明湖外,玉山以南仍有雪線以上之山區,也出現疑似冰川地形遺跡,分述如下: 1.秀姑坪 秀姑坪為距秀姑巒山西南方2公里處,一平坦鞍部地形。此區平均高度3000公尺以上,利用航空照片進行立體對分析,以及實地的初察。初步繪製成兩張地貌圖 (圖3),此地形十分類似連環冰斗的特徵。由圖中可發現秀姑坪的疑似冰斗地形開口均為西向,這雖與Bose(2000)認為台灣海拔3000公尺以上主要為高空西風盛行區,故冰斗多發源東側背風側的理論不同,也和崔之久等人(2002)認為水氣來源的因素相悖。但這樣的結果可能和地質構造影響相關,畢竟在小尺度的冰斗發育控因上,本身原始地形特性的影響是十分重要的。另外,此地形也說明冰河可能在後退時期,因為南向坡受到陽光照射量較大,冰川退後速度較快,而使坡上疑似冰川作用痕跡,相對深度較淺、較短;反之,北向坡冰川退卻速度慢,作用範圍較大,冰斗的深度也較深。 2.八通關 八通關山屋遺址東側附近出現疑似冰水堆積地形(glacial-fluvial sediment),出現沖積的層理,Bose(2000)認為玉山主峰和玉山北峰東側可能發育冰斗地形,根據實地勘查八通關鞍部連接玉山北峰的河谷呈現明顯U型谷型態(圖4),指示八通關和玉山東側冰川地形可能為同一冰河系統。
▲圖3、秀姑坪地貌。
五、結論
高山地形的研究常需仰賴航空照片的判釋,以快速、便捷的獲取研究區大範圍的地貌資訊,克服山區交通不便、許多地點難以到達等問題,同樣對於冰河地形遺跡也有相當大的幫助。但台灣冰川地形受到後期作用的影響,使得冰川作用證據,常難以獲得,冰河作用的判定有一定限制,故實地沉積採樣判釋是必要的。秀姑坪地區根據航照判讀和實地調查,在地貌上的展現極似冰斗地形。冰斗開口方向和水氣、風向、或構造的作用,都需更多資料的蒐集與實地勘查,始能進一步釐清。在實地勘查途中,發現八通關山屋附近有明顯水流沉積層,這是否為玉山北峰東側冰河末端所形成的冰磧沉積,需要進一步採樣分析;另外,嘉明湖岸疑似冰坎的基堤、冰磧壟也需要進一步挖掘證實。未來冰磧沉積開挖也將是研究中重要的一環。期望能透過更仔細的實地調查、完整的地貌組合和大環境 (雪山、南湖) 的冰期比對,終能揭開南二段疑似冰河地形的神秘面紗。
冰川研究在台灣開始得很早,也開始得很晚。台灣山地面積佔全面積接近60%,其中超過三千公尺以上高山總計有220座,故台灣有『高山島』的稱呼。但礙於交通不便,台灣對於高山地區的相關研究相當有限,常僅在進行交通建設後,才能順道進行調查。但台灣最美的地形景觀其中之一,就是在那我們長期忽略下的高山地區。筆者曾在國外被問起台灣有何特色?第一時間想起的就是壯闊、蒼鬱的高山。而後和朋友談起這事,發現即便是台灣人對於台灣高山的認識仍相當陌生。殊不知台灣的高山景觀的變化性和紐西蘭、日本相較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和高山存在這樣的距離,是可惜的!
雖高山地形不絕非單單只限談冰川地形,但為筆者進入高山地景研究的第一步,因冰川作用可能是此區在第四世紀以來形塑高山地形最重要的作用力之一,瞭解冰川地形是研究高山地形重要的一環。冰川地形為一套特徵地形,由冰斗、擦痕、冰坎、磨光面等獨特的地形所組合,使許多地形學者沈迷在冰川之美中。這或許是台灣高山地形中,除了壯闊崩壁、碎石、斷崖、絹秀溪流外,另一種可能。若能透過更多的調查、研究、教育,冰川地形遺跡也能成為一般民眾觀看台灣高山地景的另一種方法,讓日益成長的登山人口,可以在視覺和知識上的獲得,也能換換新的口味!
六、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