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是由原作者於94年5月28日的澎湖地質公園會議中發表的論文之中文翻譯稿,特別摘譯出以嚮讀者。原作者任職於國際保育聯盟(IUCN),從事地質與地形景點的保育工作和世界襲產評估審核作業,其經驗與見解十分值得參考。
一、前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自1972年開始建立世界襲產制度,而世界襲產會議對於全球上,最具有特色的文化性和自然性的珍貴資產提供保護。此篇文章該略介紹此些包含於全球中自然性的,以及同時具有自然與文化性的雙襲產等,世界襲產體系下選定之地點的範圍及特色。這同時也涵蓋同性質的地點,跨區域的及其他被訂為需受保護的國際性區域,以彌補世界襲產地點之不足。而襲產地點的所有權和管理的慣例,也伴隨著提升社會經濟利益的議題被討論著。
二、世界襲產會議
世界襲產會議主要方針是要促進國際間的合作,保護世界上最具有價值的文化與自然襲產。到2004年為止,一共有178個國家參與會議,共同列出778處的世界襲產地點,其中611處為文化襲產,154處自然襲產,以及23處雙襲產地點。保護襲產不僅可提昇國際地位,也能獲得許多益處,包含:
(一)以透過伙伴合作關係,來獲得國際間、區域間的合作和支助。
(二)使用世界襲產組織的資金。這些資金可用在教育、訓練、研究、技術合作或是緊急之時,提供資訊與支助來為世界襲產名單提供新地點的提名與選取。
(三)為研究與管理提供專業性與科技性的報告。而委員會也共同合作研究來確立管理及監督襲產的地點選擇。
(四)教育和訓練的支持。委員會有一全球性的技術發展計畫,用來支持更好的會議施行。其中一項世界襲產的教育資源,可供全世界的學校來使用。
(五)透過提升認知和政策上的辦法,修改獎勵促進辦法。
(六)在保存的施為上,需有定期監督和報告。
(七)對一些受到破壞威脅的地點的緊急援助。自然襲產很可能會出現在世界襲產的危險名單上,例如一系列受到污染而面臨絕種的物種,或因人為開發而受到破壞的自然美景和具有科學價值的地點。
(八)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例如旅遊業與相關產業的提升。
襲產選址需經過每一年度的一系列審核評斷過程,才能名列在世界襲產名單上。這些評斷原則公布在世界襲產組織的指導方針上(whc.unesco.org/archive/opguide05-en.pdf)。指導方針提供可靠的以及具代表性的襲產地點名單,且為了平衡自然和文化襲產地點的數量,委員會也要求增加自然襲產地點與關注力,目前文化襲產地點數量約是自然襲產的四倍。
事實上,襲產名單所包含的自然襲產數量是很少的,只有少數特殊的陸域或海洋生物區、棲息地和地質特色的地點名列在名單上。但正如指導方針所述,世界襲產會議並非是要為地球上所有特殊的景點提供保護,而是以國際性的視野,選擇出最具特殊性的地點。而且保護地球上最典型的自然地景的任務,不應只是靠國家或是區域來負責,而是以國際間的合作來進行,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生物保育協會(Biosphere Reserves)等。
世界襲產地點所代表的是最具有無可取代性的世界性區域資產。在2003年這些資產包含超過十萬個地區,涵蓋面積達1900萬平方公里,約佔地表總面積的4%。而自然性的區域僅是這所有地區的一小部分,但是亦涵蓋2百萬平方公里的面積,佔所有保護區面積的1/10。
此外,透過一系列的IUCN全球性主題研究,提供政策引導以發展國際性襲產潛力地點,和擴張世界襲產網絡。目前些主題包括:生物多樣性、雨林和高山地區、特殊地質地形景觀,以及濕地、海洋等受保護的區域;廣泛來看自然襲產的名單中,生物多樣姓和棲息地的地點,顯示有良好的生物社群地區如熱帶雨林、島嶼系統和高山,其他如熱帶莽原、極區、高緯苔原、寒漠、湖泊及海洋等生物系統,此一領域也是世界襲產網絡所欲擴展的範圍。
三、自然襲產
世界襲產的設立原則,對自然襲產的定義為「包含在自然的、生物性形式下的天然珍產,這些珍產是全球上最具特殊性及有最優美景色或是有科學研究價值的」。如地質和地形形式,有清晰輪廓的區域,或是棲地中含有世界上瀕臨絕種的生物,及以具科學研究價值的自然地點或天然區域範圍。
同時具備文化與自然特性的地點,是需要滿足自然和文化襲產的所有定義,才能被稱為雙襲產。而文化地景代表結合天然與人為的施力,說明人類社會的演化和受當地自然環境影響的結果。
要名列在世界襲產名單上,需有無可取代的價值,有跨國際、疆界的意義與普世價值。根據以上所述來評斷的準則如下:
(一)擁有珍貴稀少的自然現象及美景。
(二)記錄地球的歷史,包含地質的生成階段和地貌發展過程,與特殊地質地形景觀。
(三)記錄特殊的生物演化過程,如陸域的、淡水水域的、海岸與海洋的動植物生態係或是生態社群。
(四)最重要的天然棲地,來保存生物多樣性,及保護那些受威脅的物種。
而這些地點也必須保持其狀態的完整性。而規模大小並非必要的限制條件。重要的是要能清楚說明,在各環境下的生態群落狀態、生物系統及組成份子。
四、特殊視覺及風景美感的地點
一共有110處雙襲產景點分散在55個國家中,因為具有特別優美風景而名列在世界襲產名單上。地點的風景評判是一種主觀的意識作用,所以此項標準通常被認為是次要的評斷準則。但是在中國大陸就有5處地點是因風景特別優美而被提名為世界襲產。很多世界上最壯觀的天然陸域或海域景觀,都被包含在這一準則的世界襲產網絡下。
五、特殊的地形地質價值地點
景點的地質性評斷準則有下列四項:
(一)地球歷史的紀錄。如造山運動、火山及板塊移動和地形發育,以及大陸冰川的擴展消退等。
(二)地球生命的紀錄。如化石記錄了行星環境情況的變化。
(三)地形營力記錄。如冰川、火山、沖積海岸等作用力過程。
(四)地形特色記錄。冰川、火山、河川、湖泊等特殊地形。
六、特殊的生物演化記錄地點
世界襲產工作網絡底下共,有101處在記錄生物演化過程上極具意義的地點。其中有19個島嶼體系,像是有名的加拉巴戈群島等,具有無可取代性的地方。其他還有如世界上淡水水域中,擁有最豐富與獨特生態系的貝加爾湖。
七、保護生物多樣性極受瀕臨絕種物種之地點
在世界襲產名單中有109處屬於此一性質、特色的地點,這些地區包含世界上最大最豐富的生物物種多樣性,以及地球上部分受絕種威脅的物種。分析其中25處最知名的生物多樣性地點間的關係,顯示幾乎有1/3的世界襲產地點落於這25處知名地區其中的20處之中。有些地點含有多樣化的生物棲地與系統,如巴西的Atlantic Discovery Coast內含有從海岸一路延伸至高山的所有生態體系。
八、同性質的世界襲產地點
此一襲產類型意味著,將二個或更多分離在不同地理區域的同性質地點,合在同一襲產地點下。世界襲產設立原則說明,同性質地點如為天然地域,有可能分屬幾個不同的地理區域,但是卻具有相同主題或類似性質的特色,如地形、生態系,且是要在全球位置下,極有價值或是有特殊現象且保持完整狀態之地點。
九、跨疆界的世界襲產地點
很多同性質、主題的襲產地點往往是跨國際疆界的。目前有13處世界襲產是屬於此一類型,其中有2/3是自然或雙襲產的地點。最有名的例子是美加邊境的一系列地點(Kluane/Wrangell/St Elias/Glacier Bay/Tatshenshini-Alse),同時這也是第一個跨疆界的世界襲產。跨疆界的世界襲產反映委員會試著去鼓勵襲產會議的參與國家加入活動;另外透過合作及改革、管理辦法可以保護大範圍的生態系與生物棲地。
十、其他國際性保護協會的任命
世界襲產有嚴格的申請條件限制,所以並非所有國際性的重要地點皆可被列在名單之上。另外有二個組織系統,地質公園(GeoPark)和生物保育協會(Biosphere Reserves),可來彌補UNESCO對襲產保護的不足之處。
十一、世界襲產的管理慣例與社經利益
世界襲產會議對襲產保護的安全性是非常重視的,必須經由國際上最具權威且能夠勝任的組織來管理,這些組織通常是國家或是地方政府主體。然而襲產設立方針在1998年被修訂為,可以接受原來的土地擁有者的傳統管理方式。這反應了世界襲產管理上觀念的開放,包括保護區的遷移,及允許許多地區由當地的擁有者持有及管理。
文化地景最概念的出現,是一個很有意義的里程碑。在第一個設立的原住民世界襲產地點(澳洲的Cairns),同時也設立一個由專家所組成的評議會,在襲產管理上來為原住民對等的宣告傳統知識和文化價值的意義與重要性。在世界襲產的提名上,精神的價值,如傳統知識、社會體系是非常吸引人注意的一部份。例如所羅門群島是由島上所居住約700名的玻里尼西亞人所擁有、統治管理,他們在島上居住從事耕種、狩獵和捕魚等活動。 在2003世界公園會議上,世界襲產委員會確定了跨疆界的襲產地區內,諸如農林漁業等天然資源的使用規範條例。而襲產每年大量參訪這些自然區域的遊客,帶來相當可觀的經濟收入。有15個雙襲產每年有超過一百萬的遊客,而這數字每年仍不斷的往上提升。襲產的提名通常第一個會帶來的是國際遊客數量的增加,平均來說在正式受任名成為世界襲產之後,遊客量會增加40%,但有時人數快速增加亦會造成管理上的困難。
十二、作者觀點
在過去三十年來,已有許多成功的襲產設置案例。對於未來自然襲產的工作網絡及發展趨勢,包含促進襲產地點保護模式的建立,以及襲產管理和保存的模式化。特別是透過研究、教育、訓練和組織等方式進行。此外,設立一個連結網絡以串連各地的世界襲產及其周圍地區;並且鼓勵襲產地點的利用。透過如政府組織或是非政府團體的合作關係來增加世界襲產對於全球珍貴資產保存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