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保育幻燈片專輯(十六) 澎湖地景幻燈片專輯 出版: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台灣地形研究室 幻燈片張數: 40張,編號601-640
編者按: 本期的專輯主要以澎湖的海岸地景為主,自2002年,澎湖列為世界襲產潛力點,並於2005年,邀請聯合國委員進行會勘,更是讓全民體認到澎湖擁有的自然地景與人文景觀的特殊性,因此,本次幻燈片將特別向讀者介紹澎湖的海岸地景,希望政府與人們都能對澎湖的海岸地景有更多的瞭解,歡迎有興趣的讀者直接由本刊之網站,免費擷取影像作為非商業用途使用。 (http://www.geog.ntu.eut.tw/tgru/lscape.htm)
民國九十一年,澎湖玄武岩保留區參加行政院文建會徵選台灣世界襲產潛力點,並在全台報名八十八個地點中,在初選中獲選為十一個潛力點之一。今(2005)年五月,澎湖縣政府辦理「澎湖地質公園與世界襲產的設置與推動國際地質地形保育研討會」,並邀請包含英國知名國際的教授Denys Brunsden以及聯合國世界襲產委員會委員之一的Tim Badman等十二位國際學者專家參與研討會,致力於堆動澎湖成為地質公園或世界襲產。
澎湖玄武岩保留區擁有如此特殊的自然資源,然而欲成為國際級的地質公園與世界襲產,必須經歷一條漫長的道路,並非一蹴而就的,是需要不斷投注許多努力與養分,才有可能有成功收穫的一天,不管是政府以及國人,必須以更具有國際級的視野與胸懷,並且進行更深入的瞭解與科學研究,進而欣賞它、愛護它、使這些特殊的地形地質景點能在國際上發揚光大。
澎湖群島是由一百多個大小不等的島嶼所組成,總面積大約127平方公里,其中以澎湖本島最大。截至目前為止,僅約20個島有人居住。而澎湖群島不論大小島嶼,其海拔都在100公尺以下,地勢相當低緩。根據行政區分類包含:馬公市、白沙鄉、湖西鄉、西嶼鄉、望安鄉與七美鄉等六個鄉鎮市。
澎湖群島除了花嶼為珊瑚礁岩構成的之外,其餘均由中新世玄武岩所組成,這是歷經多次噴發的結果,主要包含熔岩流與凝灰岩等所構成。玄武岩屬於含較多的鐵美質礦物的岩石,所以成岩之後顏色較深、比較也比一般岩石來得重。在玄武岩噴發之後,快速冷卻岩石會開始收縮,形成五角或六角形的柱狀節理,並且會有氣孔產生。新鮮玄武岩的外觀特徵為堅硬、灰黑色,不易看見的礦物結晶體,與台灣本島的地質相當不同。
澎湖大小島嶼岩礁甚多,海岸線甚複雜,主要島嶼包括澎湖本島、西嶼、小門嶼、桶盤嶼、望安島、將軍澳嶼、七美嶼、吉貝嶼、姑婆嶼、險礁嶼、鳥嶼、吉貝嶼、雞善嶼以及錠鉤嶼等,具有海岸與玄武岩地質地形之美。總海岸線長達320公里;單位面積海岸線比為台灣本島的120倍。平常海崖逼近海岸,但是週圍海域深度皆不深,海岸不管是海底或海面上都會有大小不等的海蝕平台或海蝕階地。澎湖地區的海岸地形約可分為三類,分別是:海崖地形、岩礁地形與白沙灘海岸。
澎湖地區特殊的玄武岩以及海岸地景包括以下幾項:
(一)玄武岩柱狀節理
玄武岩的節理是指玄武岩在由灼熱岩漿冷凝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岩石破裂面,由這些破裂面的排列與形態可看出岩漿當時流出地面的位置。
在澎湖地區最常見的玄武岩節理是由上到下垂直地面的節理,由於將玄武岩切割成直立的柱狀,因此稱之為「玄武岩的柱狀節理」。柱狀節理的頂面往往呈現五角形或六角形排列,具有特殊造型之美。在馬公本島地區以大果葉的玄武岩柱狀節理最壯觀,玄武岩的柱狀節理由上到下,配合上方風化的土壤,對照出一種獨特的地景之美。
澎湖玄武岩保留區以其特殊且變化豐富的節理著稱,節理面的方向也不盡相同,包括小雞善嶼的垂直柱狀節理之玄武岩、錠鉤嶼傾斜或倒立的玄武岩節理、員貝嶼的百褶裙玄武岩節理、大貓嶼的貓尾為彎曲板狀節理、七美的月鯉灣為輻射狀柱狀節理,各種地方都有不同型態的節理。其中員貝嶼的玄武岩柱狀節理在外觀上呈現百褶裙的特殊造型,遊客乘船由海上觀看,遠方的玄武岩彷彿是海邊的一件百褶裙,配合海水的倒影,真是難得一見的美景。
(二)海蝕地形
澎湖群島的海岸也有許多豐富的海蝕地形,鯨魚洞是海水沿著破裂面侵蝕而成的海蝕洞,以及七美牛母坪以及七美頂隙附近當地人稱之為「龍埕」的海蝕平台,地形景觀非常特殊非常豐富。而海蝕平台形成原因是岩盤經海水侵蝕,在其中並且可觀察到岩石受到構造運動產生的摺曲。此外,七美的石獅也是非常吸引人的地景。
(三)石滬
澎湖因為受到歷史脈絡、地理區為的影響以及特殊天然環境的影響,發展出一套獨立而且特殊的文化地景,而石滬就是其代表。最著名的七美雙心石滬,可以看出當地居民如何利用自然的材料與海洋的特性來維持生計,這些地景可以告訴我們當地的自然特性,也反映出人們對於自然的態度。除了雙心石滬之外,消波塊、海港、漁船以及現今的遊艇、保留區,也都反應不同歷史時期人類與自然的互動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