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嶺地質公園已於2004年11月18日在雲林草嶺正式掛牌,也是第一處在台灣由政府單位正式掛牌的地質公園,原來的草嶺風景區也正式更名為『草嶺地質公園』在未來將以地質教育園區為主要推動目標,藉由地質公園的成立希望能提升大眾對地質遺產價值的認知,增進人們對地球環境承載力的認識,促使人們能更珍惜的使用地球的每一份資源,進而達到人與地之間的關係,讓大家更了解應與大自然和平共處的重要性。
農委會自1994年起即開始有系統的推動「地景保育計劃」,將台灣分成北、中、南、東等四個區域,分區進行特殊地景的調查和登錄,一共整理了約320個特殊地景保育景點;同時配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保留世界地質遺產所推動的「地質公園」計劃,2001年開始又進一步參考聯合國之地質公園計劃,推動我國的「地質公園」研究計劃,希望將各區域具有重要性的特殊地景保育景點劃設為地質公園,計劃的目的除了希望達到保育特殊地質、地形景觀外,也希望藉由地景保育結合地方觀光及創造地方特色,促進區域社會經濟之發展。 台灣中部地區於1996-2001年間,在台大地理系王鑫教授的統籌下,由中央地質調查所張徽正先生和謝凱旋先生以及台大地理系林俊全主任、李建堂教授完成了73處特殊地景保育景點的調查、登錄、評鑑及經營管理建議等工作,分別介紹各景點的交通、景觀資源概況和景觀位置等資訊,希望提供國人進一步前往認識這些珍貴的地景奇觀;而「草嶺」正是他們在台灣中部地區劃設為具有潛力的地質公園之一。
草嶺村的地理位置在雲林縣東南方,位於雲林、嘉義、南投交界。1999年9月21日大地震,原有的草嶺十景(峭壁雄風、蓬萊瀑布、水濂洞、青蛙石、斷崖春秋、斷魂谷)…..等景點及道路受損嚴重,也形成二十世紀末最大的堰塞湖(草嶺潭),霸堤及潭面各長達五公里,歷經五年的風災,於2004年7月4日敏督莉颱風過境,被阿里山沖刷下來的土石填平,草嶺潭消失了,草嶺山是一座活躍的山,四度形成草嶺潭,也創造出草嶺地區多變的地質景觀。
草嶺原本是一個恬靜的小農村,1976年轉型成為觀光區後之後,短短數年,創造出台灣旅遊奇蹟,草嶺十景聞名全國,造就草嶺觀光新風潮。
一場大地震,草嶺更成為明星災區,從原本的觀光區變成一片廢墟,飯店震垮數棟,草嶺山河變色,震災旅遊草嶺的遊客幾乎完全沒有了,當然也是由於山區道路險峻,成為遊客不敢前來的原因,由於對外交通常常中斷,也造成草嶺的重建困難,外界也將草嶺十景與災難畫上等號,為了讓草嶺觀光能恢復,2001年草嶺村民推舉神農大飯店總經理劉文房為草嶺社區重建推動委員會第二任主任委員,我則義不容辭的成為該會總幹事,開始投入草嶺重建工作,當然在那時已經是震災後的第二年了,也是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已完成第一期特別預算。
當時接下草嶺重建工作的劉主委與我日以繼夜努力展開草嶺地區的重建計畫工作,由於重建工作非常忙碌,我決定暫別了自己所經營的飯店,全心投入草嶺重建工作,在風災後道路中段,坐直昇機上下山是常有的事,我們所背負的是草嶺未來發展與重建工作,每次下山備感壓力,重建的工作繁瑣,更無重著手,摸索學習擬定草嶺重建計畫草案,拿著自己所研提的草嶺重建計畫書,往中央各級單位拜會,很幸運的到了行政院九二一震災災後重建推動委員會,受到許多工作人員的指導與協助,草嶺的重建工作因此正式展開,爾後我門常常為了草嶺的重建工作,一兩天就會到九二一重建委員會請益,讓人感動的是不管是一早或者是到了晚上十點到九二一重建會,都還有人在工作,而且親切的指導我們,如何繼續推動草嶺重建工作,草嶺的重建工作就此展開。
草嶺的重建工作得到多方的協助,先以居民生計為優先,得到勞工委員會的協助,全村參與以工代賑的工作,接著永續就業工程、多元就業開發方案、整治源頭就業方案,村民的生計問題有了著落,經費多達數千萬之多。接著為讓農民的作物能夠順利採收,初期以產業道路及石壁聯外道路為重點,再則以觀光產業復建,形象商圈復建,工程費費多達四億,有了重建經費,接著就是與村民的溝通協調,召開產業道路、觀光重建、商店街造街計畫說明會,取得村民共識,土地使用同意書取得,為了重建工作能順利展開,劉文房主任委員與我為了與居民溝通與協調,常拖著疲憊身心到半夜才回到家,全心全意的付出,不管有多辛苦只希望草嶺的重建工作能順利進行,但願村民能感同身受,協調的過程當然免不了會受到部分居民的壓力,幾度想放棄辭去草嶺重建委員會總幹事一職,但一想到為了不讓草嶺這美麗的山林與災難畫上等號,即使身心具疲,只為守護這美麗的山林,仍然堅持為草嶺重建工作,繼續走下去。
草嶺的重建工作,硬體方面受到九二一重建委員會支持,軟體方面受到農業委員會的協助,邀集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陳明義教授(植物資源研究調查),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李建堂教授(地理地質環境資源研究調查)與東海大學林良恭教授(動物資源調查),整個研究計畫維持三年之久,這些資料也成了草嶺的寶貴資料,在這之中 李建堂教授邀我參加幾次地景保育會議,第一次接觸這新的名詞我既新鮮又好奇,每次有類似的活動我都會去參與。
2002年夏,為了接續,這幾年所做的重建工作,劉文房主任委員參與鄉民代表,我則參與草嶺村長的選舉,有幸得鄉民與村民的支持,順利當選鄉民代表與草嶺村長,此時自己倍感壓力,一方面擔心自己的負荷力,另一方面為草嶺感到欣慰,草嶺的重建工作能順利推動。
2002年再度提出草嶺觀光發展-草嶺旅遊服務中心,飛山觀震台、地震紀念碑興建計畫,很高興的得到九二一重建推動委員會的支持與協助,五仟多萬元的建設經費有著落,草嶺的未來充滿著希望。九二一震災後,與村民共同在找尋草嶺未來發展方向,這段期間多次參與農業委會與台灣大學所舉辦的地景保育會議,在參加地景這段期間,有幸受到農業委員會湯曉虞副局長、林耀源技正、黃文意技正、林俊全教授、王鑫教授、李建堂教授、陳明義教授等多方協助,得到許多寶貴知識,原來保育與觀光是可以並行發展的,將參與地景推動保育的觀念帶回草嶺,與鄉民代表劉文房及觀光協會理事長黃慧傑討論後,再和村民召開多次會議,腦力激盪把草嶺未來發展的問題,讓村民共同來決定。
一個全新的概念,經過三年多的協調、溝通、會議、思考,村民找出共同的願景,就是跟著國際方向走,設置地質公園的構想,就是一個理念,別的國家能台灣也能,草嶺多次的走山、草嶺潭、特殊的地質景觀,是別的地方找不到的,有了村民的認同,雖然台灣目前沒有法源依據,但這更符合社區總體營造的精神,況且有九二一重建推動委員會、農業委員會及多位教授的協助,來自各方的動力,我們草嶺創造台灣第一個,由政府單位揭牌的地質公園。
未來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下去,地質公園的揭牌,賦予草嶺全新的生命力,也有村民共同的願景,和大自然不斷的學習,再度創造草嶺旅遊奇蹟,期許能讓國人到草嶺旅遊時,也能感受到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重要性,將是我們共同努力的目標,在享受大自然給予我們豐富的資源的同時,我們能為這個大自然做什麼,與群山為伍,為台灣的山林做守護,是我的夢想,草嶺這美麗的山林,這一個可以實現我的夢想的地方,無論有多辛苦我仍然滿心歡喜的去做,且村民也會共同為這美麗的山河守護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