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景保育通訊出版第二十期了。對一個地景保育工作而言,這是一個值得紀念的時刻。這十年來,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支持與台大地理系王鑫教授的領導下,能如期的出刊,有些值得特別說明的地方。
記得當年要出刊時,台灣的生態保育工作正方興未艾,許多的生態保育活動也非常活躍。但是對於人類活動的舞台──地景,卻少有人關注。若有,也是附著於生態保育的大帽子下,並無法引起國人太多的重視。但是我們也可以看到那時常常有許多珍貴的、脆弱的、稀有的、不可回復的地景,一直被經濟發展的潮流所覆蓋。因此如果學術界也能協助國人瞭解地景保育的重要性,應該是非常好的一件事。那時候在農委會的支持下,才有這本刊物的誕生。
這本刊物開始時,就設定了三個讀者群。主要的當然是以學校教師,尤其是地理與地球科學的老師為主,其次是各級政府部門相關業務人員與圖書館、社教單位,最後是相關的專業人員,包括各個學會的會員與相關科系的人員。這本刊物利用幾個專欄,將有關專業的研究、世界上的地景保育概念、成果與事務、地形學上的概念、台灣的珍貴地景等推介給國人,能在知識的傳遞上,由學校扮演著橋樑的角色。
對許多讀者來說,地景這個名詞,可能還不是非常清晰的概念。過去十年前的地景這個名詞,即使到今天,不同專業間,都還有些不同的觀點。因為目前大致上有三個領域的專業會用到這個名詞。這三個領域中,第一類大致上為地理、地形領域,第二類為建築、園藝、造園、景觀設計的領域,第三類是以建築師為主的專業。最後一類為包括歷史、考古等文化領域。這三類的專業其實對地景有著不同的銓釋,也有不同的關注的重點。本刊所關注的地景保育,主要是以自然景觀為主。也就是以主要的地質、地形景觀保育為主。
如果以地質、地形景觀的保育概念的推廣而言,十年前的保育潮流中,有幾個國家,例如英國已經有許多地景保育的經驗,英國在十年錢也改版了他們有關地景保育的刊物。對台灣地區而言,如果有一份刊物可以趕上國際的潮流,傳遞有關地景的保育新聞,應該是迎頭趕上國際保育步伐的機會。經過十年的光陰,放眼國際社會,台灣在有關地景保育工作上,應該也有一份不錯的成績單。這些與王鑫教授領到的地景保育小組的努力,有絕對的關係。
記得剛開始的地景保育通訊裡,那時候在農委會服務的李光中先生還專文說明地景保育的中程計畫,希望透過分區的地景調查與登錄,將有關的地形景點記錄下來,並進行評鑑。然後進行保留區的監測計畫,以及有關地景保育新技術的引進,同時進行行政人員的地景保育教育宣導計畫,乃至於編製各種宣導手冊、摺頁,並加強國際聯繫等工作。最後希望能研擬進入二十一世紀的地景保育方案。目前看來,大部分計畫都已經執行完畢。需要更進一步檢核的,應該是這些計畫的成果是否仍然延續著,或有必要加強,有些可能已經完成階段性任務。有些可能並沒有做好。
在第三期的地景保育通訊中,曾經介紹了日本神戶地震的調查結果。不到一年後,台灣地區也發生了賀伯颱風、九二一地震等大災害。隨後幾年的幾個風災等,都曾是這本刊物的介紹主題。從這些災害中,我們瞭解到台灣何其不幸,有如此多接近世界級的災害,政府與民眾屢屢要付出許多代價。但也何其有幸,正因為這些地質、地形、氣候、生態的特色,造成多樣的地貌。比之於世界其他國家,台灣的地景多樣性,非常有特色。這些特色也成了許多的觀光旅遊、生態旅遊地、鄉土教育的最佳場所。因此我們希望能瞭解地形景點的特色,瞭解災害的問題外,也希望能推介給國人,這些美好的地景與天然災害,都是我們討論永續發展時,必須面對的。許多珍貴、稀有的地景可以變成觀光資源,但也可能一夕之間被破壞,甚至永遠無法回復。這些也是我們希望讀者特別注意的地方。
我們也將所有的地景保育資料做成網頁,提供給讀者擷取資訊之用。希望這些資料對地景保育工作而言,都是非常有意義的。展望往後,一個好的網頁,好的資料整理與提供,都應該是從事地景保育工作時可以努力的方向。另外值得介紹給讀者的,應該是幻燈片專輯的製作了。從第七期開始,本刊推出幻燈片專輯。這些專輯原來也是希望讀者,尤其是學校的老師,可以參考運用於學校的教學。經過14期的努力,每期40張的幻燈片,都有一個主題。有些照片甚至是以電腦合成的,有些還是非常難得的歷史照片。本刊覺得非常榮幸能將這些照片推介給讀者。然而總覺得每期要提供40張有主題性、具有一定水準的照片,是有一定的困難度。這也是經過十年後,有種江郎才盡的感覺,也是應該繼續努力的地方。
十年時光飛逝,回想起來,成果實在微不足道,但已經屢屢要耗去研究室助理、同學許多時間。然而努力過的,總是希望能留下一些痕跡,因為今天的努力,很快就會成為歷史的一部份。地景保育也即將納入新的高中課程,希望將來所有的學子都能瞭解地景保育的重要性。目前由於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的業務調整,感謝也期待林務局仍繼續支持地景保育的工作,希望往後十年能有更豐碩的成果展現給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