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鑑於澎湖的永續發展議題及推動地質公園設立的迫切性,澎湖縣政府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于2004年6月12、13日假馬公國立澎湖技術學院舉辦「澎湖永續發展經營管理研討會—地質公園設置與推動」。藉由座談的方式,推廣設立地質公園的理念,並與地方民眾進行意見的交流。
經由賴縣長的開幕致詞後,第一個專題演講是由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的王鑫教授擔綱,講題是國際地質公園的推動。王教授對於國外地質公園的發展十分瞭解,並扮演將地質公園介紹於台灣社會的角色。首先,王教授說明地質公園理念的由來,及地質公園在國際間推展的現況。地質公園的概念發跡於1972年瑞士斯得哥爾摩的「人類環境宣言」,開始推動全球性的自然及文化遺產保存。國內相關的業務,目前是由農業委員會的地景保育小組負責。待文資法修正通過後,將會明訂「自然地景」的主管機關為農委會,地方亦可訂定自治法規來辦理地方文化資產的保存與管理工作。概念上,地質公園除了保育特殊地景外,亦希望與地方聯手促進當地產業的永續經營。相對於保護區等保育措施的層層嚴格管制,以公園的形式更能夠被一般大眾及當地居民所接受,創造出屬於地方的認同感,在地方發展的同時自發性的進行保育行為。而澎湖擁有著國際級玄武岩景觀,具有重大的保育價值,及巨大的潛在觀光收益。藉由地質公園的設立,不但可以收保育之效,更能吸引觀光客的參訪,達成保育與居民永續發展的雙贏。
第二場由高師大地理系齊士崢副教授,講述澎湖的地形資源。澎湖地質為玄武岩,地形以島嶼為主,在環境動態的影響下,各區的特色有些許的不同。依據地景的類別、生成關係及空間特徵,在空間尺度上區分出大到小六個地景類別。目前的學術研究上,對於大尺度的主要地質、地形區已能掌握,但到微地形層次時對於現況的演進卻依舊充滿的疑問,需要未來持續的研究及探討。地景價值上,地景本身沒有價值的評斷,是由人經過解說後賦予其在當下的價值。當然,同一種東些在不同的組合下,會有不同的意義,價值也未必相同。因此,要如何設定出澎湖地景的價值?對環境更多的瞭解、不斷的解討、妥協,創造當地特色使其具有不可替代性,是提升澎湖地景價值的不二法門。
第三場由花蓮師範學院鄉土文化研究所的劉瑩三教授,簡介澎湖群島的地質情況。澎湖群島生成於第三紀中新世期間,受南中國海擴張影響,地底的岩漿多次噴發,冒出成為大面積的玄武岩。不但形成了澎湖群島,也留下了柱狀玄武岩與方山景觀,與大屯火山群、基隆火山群並稱為台灣三大火山群。岩石組成上,主要可區分為火成岩與沈積岩兩種。火成岩的成因多與岩漿冒出有關,沈積岩的來源可能是與福建、浙江兩地的河道輸沙堆積在台灣海峽有關,目前尚無定論。澎湖群島是由火山作用所造成,主要的地形景觀為熔岩台地、柱狀節理、氣孔柱群、岩脈及熔岩流構造。其中最具特色者為柱狀節理與熔岩流構造,均屬世上難得一見的景觀。在英國北愛爾蘭,與澎湖環境相似的巨人堤(Giant’s causeway)已經列名於世界地質公園,而澎湖群島的玄武岩景觀不比該地遜色。如果能善加發揮本身特色,必能擠身於世界地質公園之列。
第四場是同樣來自花蓮師範學院的李光中教授,淺談社區如何參與地質公園的設立,及所扮演的角色。成立地質公園的主要目的,是要促進大家對地球遺產價值的認識,及對環境承載力的瞭解,合理的使用地球資源。良好的規劃與經營的關鍵在於,如何讓「權益關係人」(政府、居民、環保團體等)經過良好的溝通管道,建立工作伙伴關係。在「三生一體」(生產、生活、生態)的架構之下,藉由權益關係人的分析,瞭解彼此之間的利益與訴求,達成共同規劃的目的。然而,選擇誰成為權益關係人,則有待學者專家的觀察,掌握住目標區的各種情況後,才能設計出有效的參與論壇。
中央研究院劉益昌教授則以人文的角度,探討澎湖地區的歷史,並尋求人文意義與自然地景的結合。劉教授在演講中指出,澎湖的開發歷史遠早於台灣。由於位在重要的交通孔道上,澎湖地區有著不同時期遺留的人與動物遺骨,最早可以追朔到4萬年前。隨著時間演進,澎湖各地不同的文化遺址中,保留著來自台灣與大陸的居民不斷遷徙的證據,相當的具有歷史意義。然而,隨著人為的開發行為,這些遺址在居民開發行為中遭受程度不一的破壞,亟待救援。澎湖有著舉世知名的玄武岩景觀,也有豐富的人類文化遺產,可將這兩種重要的遺產資源結合,成為重要的複合型遺產保護區。
至於邵廣昭教授,運用海洋保護區為例子,說明澎湖在地質景觀上的獨特性。邵教授指出,目前世界通過的遺產總共有149處,但只有10處以海洋為主,比例明顯偏低。近年來生物多樣性受到重視,而海洋內生物多樣性遠遠的超過陸地,但受到的保護卻遠遠不及。澎湖群島位在海洋生態系內,海洋資源豐富,亦不乏需被保育的生物(如望安的綠 龜)。在能夠良善規劃與管理的前提下,未來申請成為世界襲產時,可以此為其中之一項訴求,提高國民的保育觀念與國際能見度。
第二天的議程以實務面為主。首先,曾任職於野柳風景區管理處主任,目前於北海岸既觀音山國家風景區管理處的施兆輝先生,與大家分享過去管理野柳的經驗。在過去以觀光為主的前提下,野柳容納了大量的遊客,但在經營管理與保育上亦遭遇了一些困擾。而拜法令修改、設施的規劃與觀念宣導之賜,慢慢的將野柳從觀光勝地,成功轉型為以教育解說結合觀光遊憩著名的地質公園,並邁向世界自然襲產前進。藉由前人成功的經驗分享,讓澎湖居民瞭解到未來地質公園成立後,將會面臨什麼樣的狀況及解決之道。
台大地理系的林俊全教授以多年來從事地景保育工作的經驗,從地景的重要性與特殊性、地景的調查與地景評估,談澎湖要如何推動成為舉世皆知的地質公園。詳細的地景調查及評價,及對於地景的衝擊評估,是申請成為地質公園前,相關單位或團體必須要有的資料,而這一切有都有詳盡的規定可遵照辦理。然而,在提出申請之時,更需要回頭檢視,我們的民眾是否已經準備好,接受一個這樣的公園成立,並替世界上其他人來守護這塊地方,負起這樣的責任?最後並請目前實際負責澎湖縣保育業務的澎湖縣農漁局局長林澤民先生,為大家簡報目前澎湖現在自然生態與海洋資源保育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