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台大地理系台灣地形研究室 幻燈片張數:40張 編號:441-480
編者按:本期專輯主要是介紹中橫公路在921地震後的情形。由於地震威力驚人,造成中橫公路谷關至德基之間的中斷,崩塌不計其數,經過三年多以後,仍然有許多裸露邊坡。在討論中橫公路是否重新通車之際,本刊特地前往中橫拍攝,提供讀者了解。部分照片係透過電腦處理,將照片與數值地形模型疊合而成。也歡迎由網頁上擷取作為非商業用途使用。(http://www.geog.ntu.eut.tw/tgru/lscape.htm)
西元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重創中部地區,造成許多山坡地崩塌的災害。過去常常在颱風來襲時發生崩塌的中橫公路,更是受到前所未有的傷害。尤其是谷關到德基路段,原本沿著河谷旁陡峭邊坡開築的道路,不是遭到土石掩埋,就是路基滑落山谷。隨著時間過去,公路單位慢慢的修復部分的路段,讓我們有機會能看到中橫谷關—青山段的災後面貌。
中橫公路從台中東勢鎮起,沿著大甲溪河谷一路上溯到位於中央山脈的大禹嶺,再往東順著立霧溪河谷經天祥到達終點太魯閣口。在地質上,大甲溪河谷沿著梨山斷層,由西到東分別切過西部入山帶、中央山脈擠壓變質帶。變質岩區與斷層通過,使本區的地質條件變得十分複雜,增加了公路開鑿的難度。
不同的路段,有著不同的地形條件與潛在的問題。東勢以下,大甲溪河谷受到不同時期不同的地殼抬昇速率的影響,在兩岸切割出數層的河階。谷關到東勢之間,則是大甲溪河道發生回春之後重新下切形成的。這樣的關係可以在谷關段以下的河谷上方,見到很厚的礫石層獲得證明。到了青山段,地質環境來到了擠壓褶皺帶。原本堅硬的地殼在強大的板塊碰撞壓力下,在這個地區被擠壓而出現許多連續的褶皺構造。在這種條件之下,即使原本十分堅硬的砂岩,也會被扭曲擠壓而變得破碎。
谷關至德基段的公路是沿著大甲溪的河谷邊坡開鑿。在地形上,此段河谷為V型谷,這是河道快速下切的結果。快速的下切除了造成山高谷深的美景之外,也造成了兩個中橫公路安全先天不良的因子。
第一,陡峭的邊坡。過於陡峭的邊坡使得岩層表面剛風化生成的土壤或支撐力不足的岩層,每逢颱風地震必定發生崩塌。過去中橫公路的崩塌中斷,大部分是這個因素所造成。
第二,河谷中沒有大型沖積平原或河階地。快速下切的河道也沒有來得及向兩旁山壁切割出階地(中橫西段的河階出現在谷關以下與佳陽附近),工程單位只得向山壁借路,一斧一鑿的在山壁上挖出或填出一個能容車輛通行的平面。但這樣的工程動作減少了對上部邊坡的支撐,更容易使造成山崩落石的現象加劇。而往溪谷填出來的道路,在溪水不斷的衝擊之下流失,亦常常發生路基流失的情況。
1999年所發生的九二一大地震,有如威力巨大的引信,藉由大自然巨大的力量,一口氣的將中橫的問題引爆開來。青山路段發生嚴重的連續坍方,除了造成人員財物的傷亡之外,土石崩落所揚起的煙塵,持續了數週後才散去。原本公路兩旁翠綠的身影,再見天日時卻是黃土片片、崩塌處處的斷垣殘壁景象。
中橫公路開鑿通車至今已逾四十年。從開鑿當初的國防與交通運輸理由,中期台電公司的大甲溪水力開發、退輔會的梨山開墾,到現今的景點觀光、山區農產品的運輸,中橫的角色雖然一直在變,但其交通要道的任務一直沒有消失。在遇到大地震前,中橫的存在除了是台灣的驕傲外,也是溝通中台灣地區的重要孔道。對於保持中橫的暢通,是毫無疑問的。
然而,中橫公路的開通,農民沿著公路進入山區開墾,卻也產生了不少的問題。最有名的例子是退輔會在梨山的開發,在陡峭的山坡上開墾果園與菜園,非常容易會導致山區的土石流失。這些被沖刷的土石順著山坡滑進溪谷,最後停留在德基水庫內,造成十分嚴重的淤積問題,水庫的壽命急速縮短,花費鉅資興建的工程很有可能在尚未達到年限前就會泡湯。加上要修復中橫公路到可通車的情況,需要花費的數字非比尋常。中橫公路重新通車與否,開始慢慢的被社會加以討論。吾等認為,中橫公路面臨此一巨變,雖然是危機,卻也是一個轉機。
本次幻燈片專輯,除了有許多與中橫公路受損有關的幻燈片之外,還有九張由航空相片疊合立體地形模型所產生的電腦模擬影像,透過中橫地區在地震後所拍攝的航空相片,配合當地的數值地形模型,可以製作逼真的立體影像。透過這些珍貴的影像,可以讓讀者了解中橫公路在地震期間所遭受的破壞,以及目前整個公路沿線崩塌的情形。
事實上,由谷關到德基之間的公路雖然已經可以讓工程車輛而通行,而梨山地區的居民也大聲疾呼要政府儘速修復中橫公路。但是由本次幻燈片專輯中的照片和立體模擬影像來看,中橫公路離安全修復通車還有不小的距離。地震所產生的崩山,直至目前為止還沒有完全穩定,所以對於中橫公路修復計畫還需要進一步的調查與規劃,以便能夠找到適當的可行方案,讓中橫公路能夠在安全與穩定的情形下再次恢復暢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