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文獻給默默為地質公園付出的夥伴們,以及未知如何使用地質公園的讀者,希望下文能為大家盡微薄之力。
自2004年倡議至今,台灣的地質公園似乎為臺灣的地景保育找到一種「兼具經濟發展與保育」的成功途徑。然而,在臺灣地質公園學會(2019)公布的〈2020年台灣地質公園的工作構想〉,要發展出世界地質公園網絡(GGN)(2014, 頁 2)所期待的「整合地方性永續的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環境保護等三者的保育策略」,需要更積極的辨識「目標消費者」(臺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 2014)才能達到永續的效果。
為了改善現況(台灣地質公園學會, 2019),提高宣傳效率,自2020年2月起,學會開始實驗性營運Facebook粉絲專頁。本文以此為背景,將以「我在地質公園」Facebook粉絲專頁介紹:
研究結果將供提供地質公園參考,以利打造與眾不同的在地品牌;並從數位策展的角度說明學會這個「平台」,如何提供交流空間而不干涉的(Sasaki & 郭, 2012, 頁 300),協助各地質公園發展。
壹、文獻探討
自然地景自1982 年便以受到文化資產保存法保護(王鑫等, 2017, 頁 69),自2004年倡議「地質公園」至今,已開始受到碩博士論文、人文及社會科學期刊討論。綜觀國內學者之研究,主要聚焦於遊憩體驗的經營管理方面,諸如影響「滿意度」及「重遊意願」的變數,而地點則多選在野柳及澎湖地質公園(李等, 2008; 林, 2008; 梁等, 2010; 許, 2009; 黃任億等, 2015)。地質公園的四個核心價值中,「社區參與」也受到討論,主要由永續經營(林, 2008)政治生態學、環境管理衝突以及地方發展策略等角度分析,其中高雄泥岩惡地是熱門研究範圍(劉, 2017; 張, 2020; 鄭, 2018; 阮, 2020)。 然而,上述研究仍然無法應應全球COVID-19疫情帶來的衝擊。野柳地質公園少了國際旅客,營運受到衝擊(俞肇福, 2020)。此外,亦未有研究探討如何透過推廣行銷策略,提升初訪及回訪地質公園之意願。臺灣野望自然傳播學社(2014, 頁 57, 68, 88)已針對品牌經營與自然保育的行銷效度指標提供闡述,然而實務上,儘管取得地方級認證,地質公園仍需思考如何與一般民眾產生連結,為地方帶來實質的永續發展動能。
貳、地質公園的潛在客戶
經過一年的經營,粉絲專頁之追蹤人數已達1,821人,透過觀察留言內容,可將主要受眾歸類為:國小、國中、高中老師、國小資優班老師、大學通識課老師、自學團體老師,及學生家長。使用科目主要有:地理、地科、國小社會、國小自然,另外因應跨領域教學,也開始有設計跨領域教案之需求。因此依據不同族群,地質公園大致有以下功能:學校教學使用、培養興趣、提升環境與美學等素養。
表 1:地質公園之潛在客戶人物誌
參、撰寫地質公園使用說明書
了解潛在顧客族群並獲得人物誌後,各地質公園可將在地內涵依潛在客戶的需求包裝,主動與受眾產生連結。以張雅婷老師的需求而言,「我地質公園」將各地質公園之導覽路線,詮釋為「適合帶學生或幼兒前往的主題旅遊路線」,以利受眾馬上產生共鳴。 針對地景保育相關的知識,則參考《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國民中小學暨普通型高級中等學校社會領域》108年課綱,並使用「加深加廣」、「探究與實作」、「自主學習」等關鍵字,加強內容與受眾的連結。目前已開始刊登小論文題目提案、野外實察教案、導覽解說資源整理等內容。 未來也致力於製作以下素材,提供老師們教學使用:
表 2:地質公園與108課綱相關之內容範例
礙於篇幅限制,本文僅以表 2簡略示範地質公園之相關課程內容,詳細以利各位夥伴整理地質公園的知識脈絡、方便各位老師搜集教學素材,希望能輔助身處教學現場的老師們發展更多教案。更多相關介紹請參考「我在地質公園」的Medium部落格(檢自:https://medium.com/@geoparks.tw)。
結論:協力精準宣傳
綜上所述,透過「我在地質公園」的經營數據釐清潛在客戶之需求,可釐清地質公園之市場價值,並不只在其美景,而在於於教育意義。因此本文援引十二年國教108課綱之內容,希望能為地質公園的夥伴提供更具體的工作框架,以利分工,讓更多專長的社區夥伴參與。更重要的是,就在您閱讀本文的同時,「我在地質公園」已經為老師們累積一批深加廣選修課程的短片和小論文題目了。別忘了分享貼文,您小小的一個動作,可以讓整個團隊的心血讓幾百個人看到。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