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地質公園解說員環境解說的培力問題探討
    作者:
    臺灣地質公園學會
    作者說明:
    臺灣地質公園學會
    內文:

    一、前言

    台灣地質公園學會推動地質公園解說員的制度與認證,主要是要因應地質公園成立後,經營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環,便是協助訪客更瞭解各地質公園的特色。同時也透過提供環境教育的機會,讓參加者,尤其是下一代的學生們,瞭解該地質公園的特色與珍貴性,進而培養認識土地的下一代。而這份工作,更是地方永續發展的契機。

    台灣已經有許多單位,有培養解說員、志工等計畫進行多年。如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等,都有許多經驗。我們並不瞭解這些單位的實施成效?對該單位的業務推廣,或解說服務的深度為何?本文主要希望藉著既有的解說訓練,加以瞭解其特性,並能對地質公園解說員的養成,有一定的幫助。地質公園學會也提出一套解說員訓練課程,但隨著時代變遷與需求的改變,如何達到設計訓練課程的目的,有必要隨時修正。

    二、問題

    在認知推動地質公園解說制度有其意義後。許多問題因應而生,也可以分為幾個部份,諸如:

    (一) 解說的定義

    1. 什麼是解說?
    2. 解說的內容為何?
    3. 解說的思想基礎為何?
    4. 解說在不同領域的使用是否會有執行上的差異?
    5. 什麼是環境解說?
    6. 解說與環境解說區別為何?
    7. 環境教育與解說的關聯?
    8. 環境解說目的為何?
    9. 解說如何被執行?
    10. 何謂解說資源?
    11. 有哪些自然資源可以解說?
    12. 有哪些人文資源可以解說?
    13. 地方有哪些特色是獨特的、稀有的、不可替代的?

    (二) 解說員的訓練與角色

    1. 為什麼要有解說員?
    2. 解說有什麼規則或原則?
    3. 人員解說與非人員解說(如解說牌、解說手冊)的優缺點?
    4. 解說體驗的層次為何?
    5. 解說員需要有哪些基本素養?
    6. 如何培訓練解說員?
    7. 解說員訓練的進行方式?
    8. 什麼因素影響解說員對訓練的參與度?
    9. 是否可以用訓練課程的參與程度評斷解說員對地質公園的認同?
    10. 是否有通用之地質公園解說員訓練系統?
    11. 地質公園與國家公園系統的區別為何?為什麼不能用直接引用?
    12. 地質公園之解說系統設立基準為何?
    13. 如何判斷解說員訓練成效?
    14. 是否有專屬教育場所?
    15. 地質公園做為環境教育場所之功能為何?
    16. 解說員是否需為有薪制?
    17. 解說員是否為獨立制?若附屬於組織或機關、團體,應如何安排?
    18. 解說員有什麼工作限制?
    19. 身為解說員,其權利及責任範圍?
    20. 不同區域的解說員,其訓練方式是否不同?
    21. 不同地質公園解說員,訓練制度是否可通用?
    22. 解說員制度如何建立口碑?
    23. 解說員品質如何維護?
    24. 誰可以擔任解說?
    25. 解說員在地質公園扮演的角色?
    26. 解說員在執行解說時應注意之事項?
    27. 解說員須具備什麼條件?
    28. 影響解說員學習成效之因素為何?
    29. 如何解決影響解說員學習成效之障 礙?
    30. 解說好壞與什麼因素有關?
    31. 如何評斷解說員品質?
    32. 解說員培訓課程有無課程大綱?
    33. 解說員專業職能為何?
    34. 怎麼訂定專業?
    35. 怎麼調查解說員專業職能?
    36. 解說員資格如何認證?
    37. 如何增進解說成效?

    (三) 成效評量

    1. 解說員與導遊的不同?
    2. 什麼因素吸引人們擔任解說員?
    3. 什麼因素影響解說員對解說的投入程度?
    4. 解說員投入程度如何評斷?
    5. 解說員投入程度對解說場域或遊客有什麼影響?
    6. 地質公園之解說員培訓是否以成為環境教育人員為培訓目標?
    7. 旅遊目的為何?
    8. 旅遊場域選擇、意義為何?
    9. 地質公園有何吸引訪客之處?
    10. 地質公園是否可以達到訪客旅遊的目的?
    11. 地質公園是否可以提供訪客旅遊的遊憩體驗?
    12. 地質公園主要提供的遊憩體驗為何?
    13. 地質公園如何提供環境教育?有哪些重點?
    14. 地質公園旅遊體驗的提供,可否做為社區參與的方式?
    15. 地質公園如何提供解說服務?
    16. 國家公園、國家風景區、森林遊樂區、環境教育場所等場域的性質及功能,與地質公園有何差異?
      1. ) 法源、管理機關、經費、人力的不同
      2. ) 管理面積、土地權屬
      3. ) 建管、警察權
      4. ) 任務與主管業務的差異為何?
    17. 地質公園的任務、法源、經費、人力來源?
      1. ) 如果地質公園沒有經費、人力資源,可以解說嗎?
      2. ) 地質公園解說員如何擔任地質公園的大使?協助更多人認識該地質公園
      3. ) 地質公園如何藉此讓地方永續發展?
      4. ) 地質公園如何在文資法的架構下,提供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的機會?該由誰來組織與經營管理?
    18. 解說的內容與深度如何決定? 需要顧慮哪些面向?如何提供解說服務
    19. 解說路線的限制?
    20. 如何設計解說的進行?包括自然與文化、生態解說相關之解說?
    21. 如何組織時間、地點內容的解說?
    22. 如何將文化融入地景執行解說?
    23. 解說執行的場所與路線如何決定?
    24. 解說執行的場所,其大小、性質差異為何?
    25. 解說人數如何影響解說的執行?
    26. 解說場域應注意之事項為何?
    27. 如何因應天氣變化?
    28. 解說過程中的解說場所如何安排?
    29. 解說的工具使用與場所所在的關聯為何?
    30. 解說路線如何規劃?
    31. 解說過程應注意之事項?
    32. 解說過程中如何增進遊客的專注力?
    33. 解說時間的長短與解說對象的體力?
    34. 解說執行使用的器材為何?(教具/工具)
    35. 解說需要的圖文資料?參考資料?
    36. 如何擷取、應用網路的解說資料?有哪些版權問題?
    37. 解說材料正確性如何辨識?
    38. 解說手冊與解說資源
      1. ) 解說手冊內容的整理與使用時機為何?
      2. ) 解說手冊的製作形式為何?
    39. 解說手冊的操作方式為何?
    40. 如何設計解說手冊的地圖?
    41. 手冊的使用如何讓使用者紀錄並描述?
    42. 解說手冊的注意事項為何?
    43. 相機如何增強解說的成效?
    44. 相片的整理如何增進解說成果?
    45. 多媒體工具的使用如何加強解說成效?
    46. 多媒體工具的種類?
    47. 多媒體工具如何應用?
    48. 如何製作多媒體解說材料?
    49. 有無解說材料的比較?
    50. 3D模型對解說的成效為何?

    (四) 遊客

    1. 遊客類型分類?
    2. 遊客有什麼解說需求?
    3. 遊客會想從解說員身上獲得什麼?
    4. 解說內容與解說對象有什麼關聯?
    5. 什麼因素影響遊客接受解說?如何解決?
    6. 解說員的存在對遊客參觀有什麼影響?
    7. 如何評量遊客的收穫?

    從以上超過100個問題,可以理解解說員訓練的養成,絕非單靠數十小時的課程,即可達成。不但須要許多配套措施,也需要許多人力、物力的支援。然而問題的釐清,有助於我們理解所需努力的方向與定位。同時,就終身學習的角度而言,借解說員的訓練與培力課程,培養自己對解說內容的認識,會是另外一個學習的機會。對台灣地質公園解說員制度的推動而言,上述問題,或許可以讓我們檢討目前的進展,與未來可以如何推動。應該可以讓我們往前走好長的一步。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