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納莉颱風災害報導
    作者:
    歐陽元淳
    作者說明: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所碩士生
    內文:

    前言

    颱風是台灣每年最常見的天然災害,平均每年都會有二至三個左右的颱風侵襲台灣,而侵襲的時間大多分佈在七月到十月之間。颱風所帶來的豐沛雨量,可以說是台灣最主要的雨量來源。今年侵襲台灣的颱風中,納莉颱風以其怪異的路徑和破紀錄的停留時間成為最「怪」的颱風。

    颱風之形成與路徑

    納莉颱風9月6日上午在琉球宮古島海域形成後,行進路徑在一個星期內,於琉球、那霸海域連續三次180度大轉彎,移動方向東西南北轉來轉去,讓所有人都看傻了眼。納莉9日在宮古島海域從西轉向西南西前進時,大家都認為納莉會直接撲向台灣,但她卻在宮古島海域滯留兩天後,又往東南走回頭,在那霸轉個彎,13日以後,再從西向西南撲向台灣(中國時報,90..09.18)。

    幾經迂迴轉折後,納莉生命週期在其形成後的第12天開始侵襲台灣。氣象局曾先後在8日和13日兩度發佈納莉的海上颱風警報。15日確定她穩定地朝西南移動,逼近北台灣後,隨即發佈陸上颱風警報,成為首度從琉球海域自東北向西南貫穿侵襲台灣的颱風。

    納莉的怪不只在行進的路線上,整個颱風的結構也有忽強忽弱的變化。原本為輕度颱風的納莉,先後在9日和11日兩度增強為中度颱風後,又再度減弱為輕度颱風,最後竟在15日晚間暴風圈逼近時,第三度增強為中度颱風,讓所有人都相當驚訝。

    移動速度超慢是納莉最折磨人的地方。從9月6日生成之後,至少有5天的時間在海上滯留,最快的速度竟然只有每小時12公里,大多數時間都是以8公里或6公里的時速前進,一度更曾降到4公里。如此慢的速度,使得納莉颱風中心從16日晚間9時40分自東北角登陸後,到18日晚11時為止,連續在台灣陸地停留近50個鐘頭,從來沒有一個颱風可以在台灣陸地停留這麼久。

    一般颱風在登陸以後,強度就會因為其結構與地形發生磨擦、破壞而減弱,尤其中央山脈地勢陡峭,磨擦力更大,非常不利於颱風發展。而納莉在十六日晚間九時四十分登陸前,近中心最大風速從中度颱風的每秒四十公尺,在十七日下午五時減弱到輕度颱風最低下限的每秒十八公尺,眼看就要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

    當氣象局監測發現,象徵颱風強度結構的雲帽已從衛星雲圖消失後,十七日晚間曾「樂觀」預測,納莉最晚在十八日中午以前,就會減弱為熱帶性低氣壓,甚至整個低壓環流全部消失。然而,納莉卻越挫越勇,在十七日深夜開始吸納圍繞在台灣四週海域的大氣環流,除了保持本身的能量不再衰減外,還不斷吸進海面上的水氣,重新整合結構組織,再度發展出旺盛對流雲系,把所有的能量全部在台灣上空釋放出來,在陸地造成暴雨成災。

    18日晚上,納莉再度把位於台灣東方海域的一橫條狀雲系吸入低壓環流雲系,把白天釋放出的能量又重新恢復起來,讓氣象局不得不改變原先的看法,修正認為納莉要在台灣陸地「死掉」,變成熱帶性低氣壓是不太可能了。

    納莉之所以在台灣陸地活這麼久,與颱風登陸前的強度跟大氣環境有關。納莉登陸前就是個結構紮實的中度颱風,有相當空間留給地形磨擦損耗;當其力氣即將放盡前,整個台灣四周海域的偏高洋溫,和大氣環流找不到可以阻擋其氣流場的環境,正好又十分配合地提供水氣,讓納莉持續獲得能量補充。

    災情概況

    此次納莉颱風在台灣造成的災情可說是前所未有,主因在於其挾帶的豐沛雨量和過長的停留時間,另外就是台灣剛經歷桃芝颱風的侵襲,許多地區都還在修復或已瀕臨災害的邊緣,總計納莉颱風在台灣造成的災情,根據中央災害應變中心統計,納莉至少造成全台82人死亡、20人失蹤和208人受傷,地下室淹水多達6千多棟,全台仍有37萬多戶停電、91萬戶停水。

    納莉颱風所造成的死亡及失蹤總人數創下近30年來,僅次於民國66年7月「薇拉」及今年「桃芝」颱風侵襲的第三高紀錄。

    應變中心指出,死亡人數以北市26人最多、其次是台北縣21人、基隆市10人、苗栗縣9人、嘉義縣6人、桃園縣3人、新竹縣3人、新竹市、彰化縣、台中縣、台南縣各1人,死亡原因大多是土石流掩埋和溺斃。

    而在其他災情部分,各縣市地面積水超過50公分以上者有一萬九千多棟,地下室淹水達7千戶之多。救災人員總計救出疏散災民兩萬四千多人、收容人數達三千四百五十四人,其中以南投縣疏散近6千人最多。在收容災民方面,則以嘉義縣開闢22處收容處所、安置收容災民1千多人最多。

    農業損失方面,根據農委會的統計,總計有台北縣市、宜蘭縣、桃園縣、新竹縣市、苗栗縣、台中縣市、彰化縣、南投縣、雲林縣、嘉義縣市、台南縣、高雄縣、屏東縣、澎湖縣及基隆市等19縣市受創,農業災害損失金額達20億8千多萬元。

    台北捷運的淹水是這次颱風最受到矚目的災情,大水由板南線灌入淡水線與新店線,台北車站地下三、四樓全都淹水,捷運行控中心也自地下四樓向上淹至地下三樓。後大水更從板南線分別往北邊的淡水線與往南的新店線灌入,往北淹到雙連站,台北捷運公司所在的地下三、四樓也泡水,往南最遠淹到古亭站,其間的中山站、台大醫院站、中正紀念堂站,統統淹水。

    納莉颱風重創北台灣,後繼續南下肆虐,中南部地區公路及橋樑亦傳出災情,根據交通部統計,省縣道共有83處坍方落石、土石流等交通阻斷災害,橋樑則有13處因洪水淹沒便道暫時封閉,此次公路災害搶修經費初估需6500萬元。

    在電信方面隨著納莉颱風挾帶著強風豪雨,高達近千公釐的雨量瞬間淹沒北台灣的宜蘭、台北縣、台北市、基隆等地區,連帶使積水地區內的電信設備泡水,在缺乏電力以及備援發電機燃油殆盡下,全台總計有34萬市內電話,以及超過百萬大哥大用戶通信受到影響。大哥大方面,以中華電信受到的影響最大。

    檢討與對策

    此次在北台灣造成嚴重災情的禍首—基隆河,在風災過後又再次引起社會對基隆河整治的關注。而所有相關的整治計畫中以員山子分洪最受到討論。

    員山子分洪計畫有甲、乙兩案,甲案出口直接入深澳油港,路線長約2公里,建造成本約48億元;乙案出口在甲案東北方約2公里,路線長2.8公里,建造成本約75億元。

    經濟部次長尹啟銘表示,分洪案因為通過斷層及有廢棄煤礦坑及廢煤渣,出口處有豐富漁業資源,對環境衝擊頗大,必須進行工程可行性、環境生態衝擊及分洪效益程度等整體評估再定案,預計評估、分析及完成環境影響評估約需一年時間;如一切順利無抗爭,約需4至6年時間可完成。

    依經濟部向立法院提出的基隆河整治計畫評估,乙案路線較長,成本較高;而兩案均有地質及沿海漁業環境問題,但甲案直接排入深澳港灣,對環境生態衝擊較大。 經濟部總評,地質環境可以工程技術克服,但甲案未來通過環評可能性低,建議以乙案推動。

    員山子分洪計畫預期效益,在下游維持基本流量之條件下減洪量,在員山子可減洪每秒1000立方公尺,在五堵可減洪每秒810立方公尺,在南湖大橋可減洪每秒700立方公尺。計畫洪水位平均可降低約1.5公尺,整體而言,對分洪堰下游洪峰水量、水位之降低有相當助益。

    分析此次基隆河災害的原因是河流蜿蜒曲折、過度開發、市區排水系統不良、基隆河垃圾淤積通水斷面縮小;另依經濟部對此次風災的報告中的分析,主要原因為降雨量大、初期治理計畫尚未完成等。

    這次納莉颱風對台北所造成的災情可說是前所未有,然而儘管台北市已經擁有兩百年洪水頻率的保護堤防,中央政府更已投入百億元鉅資進行基隆河整治計畫,一旦大自然的反撲迎面而來,暴雨超越現有水利工程所能負荷,連號稱亞洲規模最大的玉成抽水站也遭水淹沒;加上連日來垃圾山佔據街頭、無數市民必須與地下室積水對抗、百萬捷運族怨聲載道,那種面對大自然所產生的災害的無助和無奈,台北人終於親身體驗與品嘗。 

    台灣是二千三百萬人有福同享、有難同當的命運共同體,過去因為過度開發、濫墾濫植、嚴重污染、人謀不臧造成的長期生態扭曲,在大自然無情反撲後,台灣人應該要更能體驗順應自然,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道理。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