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海岸山脈南端的卑南山礫岩與利吉泥岩,隔卑南大溪相望。地質上,兩個岩層均為台灣板塊構造運動的證據:1.卑南山礫岩為板塊擠壓時,中央山脈急速上升,河流強烈侵蝕、搬運與快速堆積而成,並且受地殼抬升作用形成卑南山台地﹔2.利吉泥岩則是弧前盆地內的深海沉積,是因板塊擠壓造成大陸斜坡物質崩落形成的傾瀉層;因此利吉泥岩中含有許多外來岩塊。地形上,兩者皆隸屬於花東縱谷地形區,因岩層特性而發育了特殊的惡地地形,為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之重要地景資源。因此卑南山礫岩與利吉泥岩出露地區的資源調查與保育,亟需積極進行。王鑫(1996)「泥岩惡地地景保留區之研究」中,對利吉泥岩惡地分佈地區的地景資源與管理,已經做了探討。因此,本研究針對卑南山礫岩分佈地區,進行地景資源的調查、分析,並建議劃設地景自然保留區的範圍。
材料與方法
卑南山礫岩分佈範圍在鹿野溪以南;東以卑南大溪為界,西界與南界主要為台9、台11,並與中央山脈、台東平原為鄰。
本研究依據地勢分析(terrain analysis)與區域地景評估方法,進行地景資源調查與評估。主要工作可分為兩個階段:資源調查與地景評估(landscape assessment)。資源調查階段,進行文獻蒐集及地勢分析,並以野外調查檢測室內作業成果;地景評估階段,則根據目的所需,選擇地景評估的準則與項目。評估所獲成果則可提供進一步規劃之用。因研究區範圍較一般路線地景調查區域大,乃將研究區依其特性,以地勢分析方法劃分為4種地勢系統(terrain systems)。並根據英國鄉村署(The Countryside Agency)地景特質類型與分區(landscape character type/area)劃設準則,以地勢系統為基礎,劃分特質類型及特質分區。再依據地景元素的差異、視覺序列連續性、地景空間特性等,進行野外分區檢測、修正,以及環境調查。最後,將研究區劃分成4種特質類型(A~D):惡地、河谷、高位河階與低位河階,以及11個特質分區(圖一)。並參考土地利用適宜性與地景美質(landscape aesthetic)評估準則,研擬地景說明、評估以及管理對策。
結果與討論
研究區因自然環境條件與區位的差異,可劃分成不同分區;並且有著各自適合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及管理方針。低位河階與高位階地的階地面地勢較為平緩,是容許發展或建設活動的地區。河谷與高位河階的階地崖等坡度較陡的地區,宜限作農牧用地,坡地農業最好沿等高線作梯田方式開墾,且嚴格限制可開墾之最大坡度。上述開發行為,均需在做好水土保持、避免地景衝擊與配合當地地景特色的前提下進行。惡地地區雖不宜作任何開發利用,卻具有高度的地景美質。經由地景評估,鑑定出最具地景美質與價值的分區是北絲南山礫岩惡地區(A2)。由於惡地地形的地景衝擊敏感度高,因此最好避免人為開發。但依據現地調查發現,A2區東側卑南大溪河床已作砂石採取以及卑南鄉垃圾場用地,嚴重破壞A2區與河床的地景及環境品質。
檢討與建議
為避免北絲南山惡地區之特殊地質、地形地景再遭受破壞,宜據文化資產保存法施行細則第六十九條「自然保留區,指依本法指定……或具有獨特地形、地質意義,……永久觀察、教育研究價值之區域」,劃設北絲南山惡地區(A2)為具有特殊地質與地形意義,且值得保存作為教育研究價值之自然保留區(Nature Reserve)。野外調查發現,A2區與B2區交界的土地利用已明顯越過山稜線向A2區南邊河谷入侵。因此,根據保育範圍最小化及最適化的原則,在維持地景範圍的完整性而不大幅改變周遭土地利用的情況下,建議保留區的劃設範圍以A2區南北兩條河谷為保留區界。自然保留區內,禁止任何改變或破壞其原有自然狀態之行為,而且區域內不供遊憩使用。另藉由緩衝區的劃設與限制緩衝區土地利用,減少人為活動與開發建設的影響。鄰近卑南大溪,風景最佳的北絲南山惡地區東側,建議劃設為緩衝區。在保留區外允許無破壞性的賞景活動,建議於縣道197沿線規劃觀景據點。此外,利吉泥岩與A2區隔卑南大溪對望,不同地質條件所形成的惡地地形,呈現在同一時空下,產生極高的地質意義與地景價值。因此,建議將利吉泥岩與卑南山惡地一同劃為自然保留區。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