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東北角海岸景點遊憩衝擊來源之研究
    作者:
    吳佩茹
    作者說明:
    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研究所
    內文:

    東北角海岸地區擁有豐富的景觀資源,加上地區交通便利,鄰近台北、宜蘭兩大都市。因此每年數百萬人次的遊客慕名而來,於東北角海岸地區進行各項遊憩活動。如此一來,對海岸地區的自然景觀,無疑的形成一股遊憩壓力。進行各項遊憩活動所需的設備、便利遊客所興建的各項設施、人類的開發行為對地景區造成的破壞,在在威脅著地景區的自然美景。

     海蝕平臺、海崖、沙灘是東北角海岸地景區最主要的三種地形景觀。此外,各種小地形,如:蜂窩岩、蕈狀岩、生痕化石、交錯層、豆腐岩、小斷層、海蝕溝、海蝕洞、海蝕凹壁、海蝕門、巨礫灘、火成岩侵入岩脈等,使海岸地區的地形景觀更加豐富、多樣化。在此選出東北角地區四個具特殊地質、地形景觀,且自然度較高的地景區,來探討其主要的遊憩衝擊來源為何,以及目前對地景的影響程度。

     一、特殊地質、地形景點

    1、鼻頭角

    鼻頭角正好位於東西向海岸及南北向海岸的交點,為一突出的海岬,終年受到風浪的侵蝕。在地質構造上此地是一向東北海域延伸的向斜軸。鼻頭角露出的地層屬於新生代上新世的砂、頁岩層,主要由桂竹林層二鬮段所組成。砂岩及頁岩中均富含各類化石,包括貝殼及有孔蟲,經常集中而成化石帶,且保存良好。此層可能係在大陸棚淺海環境下之沈積。

    鼻頭砂岩裡夾有頁岩層,由於頁岩受雨水侵蝕及風化的速度較快,因而形成不穩定的邊坡或是深凹的海蝕凹壁。下部形成海蝕凹壁後,頁岩上部的砂岩遂被懸空,因重力及風化作用,砂岩塊常沿著節理崩落,堆積坡腳。風化作用不斷進行,使得海崖後退,形成海蝕平臺,鼻頭角海崖外,就有著寬廣的海蝕平臺。除了海崖與海蝕平臺之外,岬角上亦有海階地形的發育。

    除了以上較大空間尺度的地形景觀之外,在鼻頭角的砂岩層中,常見堆積過程中形成的交錯層(又稱偽層),它們隱藏著古流水方向的證據。另一種常見的岩石為泥質砂岩,由於含泥量多,因此岩體中常出現多邊形的龜裂,此種現象導致本區形成成群的蕈狀岩。除此之外,本區的岩層中亦常出現貝殼化石或生痕化石,這些化石提供了古代生物演進過程中的說明。除了岩性的不同而造成了差異侵蝕之外,地質構造在本區也展現了它的影響,傾斜的岩層在海蝕平臺上形成的平行的線狀排列圖形;互相垂直的節理造成了豆腐岩;褶皺作用使岩層的傾斜出現區域性的差異。斷層亦出現在鼻頭角,龍洞灣就是一個大斷層通過的地方。

    由以上之敘述可看出,鼻頭角地區具有相當多樣的地形景觀,不論是空間尺度較大的海崖、海階與海蝕平臺,或是空間尺度上較小的蕈狀岩、偽層、豆腐岩等。雖然海階、海崖與海蝕平臺在東北角海岸風景區內為常見的地形景觀,但是鼻頭角地區卻是同時擁有此三種地形景觀,加上區內小地形發達並具化石,為其他地區所缺乏的,因此選定此區來探討遊憩衝擊來源,及其對地景的影響。

    2、龍洞岬

    龍洞、鼻頭角一帶山地迫近海岸。龍洞岬主要由龍洞砂岩所組成,由於岩石十分堅硬,造成龍洞突角海崖。由於龍洞岬由堅硬礫石層所構成,節理遍佈,再加上東北角地區波蝕極為強烈,因此海蝕門與海蝕崖均甚雄偉,離水海蝕洞多達數十個,洞頂多在海拔8公尺以上,其中以龍洞規模最大,該洞經海蝕已貫穿小岬成為典型之洞門,洞高3.8公尺,應為全台灣最高最大的海蝕門。龍洞岬附近綿延約1公里的海岸岩壁,高度約30公尺至上百公尺不等,為一天然的攀岩場地。

    由於龍洞砂岩為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內地質年代最早的岩層,再加上此處海崖地形陡峭,形勢壯觀雄偉,因此選定為特殊地質、地形景點。

    3、三貂角

    三貂角在台灣島上的地理位置具有特殊意義,它是雪山山脈極北端與海相連的地方,也是雪山山脈東側的邊界——匹亞南構造斷層線——離開本島的地點。

    三貂角半島向東微北突出,其方向與地質構造線及地層走向一致。半島前端萊萊鼻至洋寮鼻波蝕棚十分發達,寬度在100公尺左右,由比高數十公分之單斜小起伏所組成。又波蝕棚上有海蝕門。而在萊萊鼻附近之萊萊村有寬廣的巨礫灘,巨礫長徑達3—4公尺,成次圓蜂窩岩奇觀。

    在台二號公路118公里處,也就是三貂角南側,靠近福連國小的海蝕平臺,出現火成岩切穿地層豎立地面的岩脈,看起來很像一堵岩牆,在這裡可以觀察火成岩侵入活動造成的景觀。本區火成岩體於上新—更新世時侵入中新世的砂岩及頁岩內,其產狀為岩脈。此火山活動代表菲律賓海板塊向北隱沒於歐亞大陸板塊之下的岩漿活動,為琉球弧的西延部分。煌斑岩出露於萊萊鼻海濱附近的海蝕平臺上,岩石成灰黑色,寬約50公分,延長十餘公尺,共三條侵入大桶山層中,岩脈中間相距約2至5公尺,其間並為橫向斷層所錯移。

    4、外澳火成岩脈

    外澳岩脈(圖4-9)位於北部濱海公路2號省道旁,南距外澳聚落約六百公尺。由漸新世大桶山層硬頁岩與薄砂岩互層所構成的海蝕平臺上,有一走向N85°E的煌斑岩脈出露,寬約55cm,其兩端漸尖滅,有氣孔、杏仁狀構造,石英脈充填於裂隙中,此岩脈被五條小右移斷層所截切錯移,斷層走向N40°W,移距20-100cm。此岩脈的抗蝕性顯然不及圍岩,不但大部與圍岩一起被海浪削平,其東端尚有部分凹陷呈現岩溝(dike furrow)狀。

    外澳與三貂角地區的火成岩脈,在區域地質的歷史演化階段均能提供重要的地質證據,因此將之選定為特殊地質、地形景點。

     二、遊憩衝擊來源

    遊憩衝擊指的是,因從事戶外遊憩活動的人數增加,使遊憩地區的自然資源遭受程度不一的人為干擾或改變,而降低其環境品質,並影響到遊客的遊憩體驗。調查結果發現,本區的遊憩衝擊來源主要來自三大方面:第一、戶外遊憩活動本身;第二、因應遊客需求而生的各項設施;第三、地景區內的其他人為干擾。

     三、地景與各項衝擊來源之關係

    1、鼻頭角

    鼻頭角為一海崖地形,於岬角南端有寬闊的海蝕平臺,平臺上有豐富的小地形。海崖地區所進行的遊憩活動,主要為登山健行與賞景聽濤。在海岸地帶的主要活動則為磯釣與賞景聽濤,夏天並有遊客戲水。

    本區主要步道原為聯繫鼻頭燈塔之用,後因國家風景區的設置,將鼻頭角規劃為鼻頭公園,利用連接鼻頭燈塔的步道,將之美化改善,並於步道上視野較好的地區設置涼亭、景觀臺、休憩座椅等設施供遊客使用。步道沿線除了這些讓遊客休息與賞景用的設施之外,並於遊客易駐留處放置垃圾桶以維持環境清潔,豎立解說牌指示並說明地景,豎立警告牌提醒遊客遠離危險之地,並於步道中點設置廁所供遊客使用。而在海崖地區的開發行為,包括位於鼻頭國小圍牆邊的邊坡開挖工程(照片一),此工程位於步道邊緣,將邊坡挖除,使得土壤裸露,海崖基岩上並有遊客留下的刻字痕,於接近「望月坡」的邊坡上有護坡工事,於稜谷線步道邊緣,則有電線桿豎立。在海岸地區,主要的設施就是於鼻頭公園入口處的遊客中心,與連接海崖的步道,此外並無無大型的設施,而於接近岬頭的海蝕平臺上則有垃圾堆放,多數係由潮流夾帶而來。

    雖然本區的遊憩設施相當多,且多數位於海崖地區,但是對於海崖所代表的地景意義、科學價值並無相當重大的影響,因為對於海崖而言,這些設施與開發行為均屬於點狀的實質破壞,並非挖除整座海崖或對邊坡進行開挖的動作。雖然目前點狀的實質開發對於海崖在地形、地質上的科學價值並無嚴重的破壞,但對地景的美學價值來說,卻有較大的影響。由於海崖在自然環境中係屬於視覺焦點,再加上並無掩蔽,因此人為設施與海崖形成強烈對比,相對的也影響到海岸地區的景觀美質。此外由於海崖地形陡峭,易有落石,因此不當的開挖或坡角的移除,容易造成落石甚至坍塌,對於地景的安全性造成威脅。

    2、龍洞岬

    龍洞岬位於鼻頭角南端,隔龍洞灣與鼻頭角遙遙相望,龍洞岬與鼻頭角一樣,在地形景觀上主要分為海崖與海岸兩個部分,遊憩活動也是分成這兩個地區進行。於龍洞國小旁的步道除了休憩座椅之外,並無多餘設施,崖頂步道則有景觀臺、涼亭等設施供遊客休息、遠眺。步道盡頭,也就是岬角南端則為一開挖海崖而成的停車場。遊客於海崖從事的活動主要是賞景聽濤與登山健行。由於龍洞岬海岸地區的海蝕平臺不像鼻頭角一般寬廣,因此較無法隨意行走,主要從事的活動為磯釣,多數釣友是立於顯礁上,危險性較高。此外本區尚有游泳與潛水活動進行,於岬頭北端的海崖崖壁,則為國內知名的攀岩場所。

    本區與鼻頭角相同,主要地景為海崖、大塊礁岩,所從事的遊憩活動偏屬原野型的遊憩活動,例如磯釣、攀岩、聽濤、賞景等,因此較不需要大型遊憩設施,對於地景的實質破壞也就不強烈。反而是海崖在視線上缺乏遮蔽物,因此崖頂上的人為設施易與海崖形成強烈對比,本區崖頂步道上的涼亭就是如此(照片二),對於地景的完整性有較大的衝擊。

    3、三貂角火成岩脈

    本區位於三貂角岬角南端,主要由海蝕平臺、巨礫灘所組成,於海蝕平臺上並有火成岩脈突起。本區因腹地與景點範圍較小,並非為國家風景區重點發展地區,相關的遊憩設施也較少,僅有一小徑與臨時停車場,進行的活動主要為磯釣。由於本區地景的空間尺度較小,因此設施與行為對於地景的衝擊也就較為顯著,如臨時停車場係土砂與石礫臨時鋪平海蝕平臺而成,雖未掩蓋整個海蝕平臺,但卻縮小了海蝕平臺的出露的面積,本區海蝕平臺就是以寬廣著稱,因此對於其地景意義有一定程度的衝擊。停車場除了影響海蝕平臺之外,並對其上的小單面山、線形與海溝造成衝擊。另外巨礫灘主要受垃圾堆積所影響,雖對其地景出露意義無多大衝擊,但卻破壞其自然美質。

    火成岩脈為本區重要地景,因為它是證實地質歷史演化的重要證據,本區火成岩脈周遭並無大型人為設施對其帶來威脅,僅於岩脈西端有零星垃圾堆放。岩脈主要的威脅來自於釣客,如釘鞋踩踏與礁岩上的燒烤。釣客進行磯釣時,為提高自身安全,因此需穿著附著力與防滑性較高的釘鞋,但是釘鞋在礁岩面上的踩踏,長期下來,對於地景的出露狀況均會造成影響。此外,釣客進行夜釣時,為圖一時之便,會直接在礁岩上升起碳火,這對地景來說,也是一項威脅。

    4、外澳

    外澳與三貂角相似,景點所佔的空間尺度小,因此設施對於地景的衝擊較直接。外澳主要的保育地景為火成岩脈。岩脈出露地點緊鄰濱海公路,加上本區不是國家風景區的重點發展地區,因此並無妥善規劃。路邊有一停車空地,係利用公路邊緣空地填築而成,沿岸並有堤防保護公路,堤防下棄土與垃圾堆置(照片三),對景點形成一大威脅。除了棄土之外,釣客的踩踏對於保育地景來說,也是一大衝擊,因為本處火成岩脈硬度不若圍岩,硬度較低,因此頻繁的踩踏行為,對於地景的出露形成威脅。由於外澳的設施與遊憩活動均相當接近保育地景,因此對於地景的科學意義威脅性大,衝擊程度也較高,再加上本區並無經過規劃,因此設施與地景形成強烈對比,極不協調,嚴重影響本區地景美質。 

     四、結論

    綜觀這四個地景區,分屬兩種不同類型,鼻頭角與龍洞岬由於所佔的空間尺度較大,因此各項設施對於地景的衝擊,不若三貂角與外澳兩個地區直接與強烈。再加上鼻頭角與龍洞岬經東北角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規劃為海岸公園,各項設施的設置,均係經過規劃、考量地景狀況,因此地景的保育狀況較佳。但也因為鼻頭角與龍洞岬經規劃為海岸公園,遊客量較多,所需要的相關配套設施也較繁雜、多樣。對於地景來說,遭威脅的機會也相對的較大。就其遊憩衝擊來源來看,鼻頭角地區:四項遊憩活動、十項遊憩設施、六項人為干擾;龍洞地區:六項遊憩活動、九項遊憩設施、兩項人為干擾。相對於三貂角與外澳地區,此兩地區的遊憩衝擊來源較多,因此地景受威脅的機會也較大。 

     參考文獻

    •  王鑫 1986 東北角地形化石景觀簡介,台北:交通部觀光局東北角海岸風景特定區管理處。
    •  石再添、張瑞津、鄧國雄、黃朝恩主編 1996 重修台灣省通志卷二土地志地形篇,南投: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許民陽 1988 臺灣海階之地形學研究,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地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  黃鑑水、劉桓吉 1988 台灣地質圖說明書圖幅第五號雙溪,台北: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
    •  劉儒淵  1990  遊憩資源衝擊之監測與控制,國立台灣大學農學院實驗林研究報告,4(2):161-172。東北角海岸特殊地質、地形景點之遊憩衝擊來源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