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特殊地質、地形景點選址與管理之研究(二)以海岸山脈地區為例
    作者:
    何立德
    作者說明:
    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碩士
    內文:

    海岸山脈地區地景景點的選取

    在台灣地區85-88年度台灣各區特殊地質、地形景點登錄工作中選取了320個景點(王鑫,1999),其中有38個景點分佈在海岸山脈地區內(李思根,1995;李思根、鄧國雄,1996;李思根、鄧國雄,1998)。本研究根據選址流程加選2個景點,共計40個景點。上述景點大部分已經過評鑑,本研究將從「執行保育工作的可能性」、「景點的重複性」、「景點的易達性」及「景點的安全性」四項考量,做進一步的評鑑。評鑑結果如表2。其中有5處景點在執行景點保育工作的可能性上較低,有8處景點內容重複,有1處景點不易抵達,有12處景點具有潛在的危險。根據上述各評鑑項目的考量後,本研究建議將「東奇美」與「磯崎」兩個景點排除於地景保育景點名單,其餘的景點則選定為地景保育景點,並依法劃設為限制發展地區。景點劃設的順序則可參考景點的評鑑等級。

    景點管理個案研究—花東海岸地區(花蓮溪口—大港口)

    在之前所選出的40個景點中,分佈在景點管理個案研究區內的景點一共有8處(圖3),分別是石梯坪、石門、東興與新社階地、鹽寮橋上游峽谷、奚卜蘭島及秀姑巒溪口、蕃薯寮溪峽谷、豐濱奇美斷層露頭與磯崎砂質岩脈。在景點管理個案研究中將進行景點範圍界線的劃定、研擬景點管理分類與景點初步管理計畫。

    配合景點的內容與景點類別,依據景點所受到的主要營力將景點分成三大類。這樣的分類主要是以地形作用的觀點出發,瞭解景點所受到的營力作用與景點所在位置的關係,配合景點的類別之後,將可作為景點保育工作、規劃景點環境與解說活動時重要的依據。並非所有的景點都可以清楚地歸類為出露性景點或完整性景點。本研究區內有些景點的內容同時具有兩者的特性,例如:鹽寮橋上游峽谷與石梯坪。因此,景點的保育與管理工作必須依個案的情況做不同的考量與規劃,才能避免景點遭受破壞,並維持、提升景點的價值。

    本文將以「豐濱奇美斷層露頭」景點為例,說明景點管理方向的研擬結果。
    ※豐濱奇美斷層露頭:景點分類F

    1.  景點現況

    豐濱奇美斷層出露於台十一線東部濱海公路52公里處,位於豐濱溪河口南岸階地,地屬花蓮縣豐濱鄉豐濱村。從豐濱村出發沿台十一線公路往南約八百公尺之處,亦即公路由河口轉至海岸之轉角處附近,可見公路右側邊坡有一斷層出露,即是本景點所在位置。由於斷層兩側岩性均為都巒山層火山集塊岩,因此推測本景點出露的是奇美斷層中的副斷層。景點上方的土地利用為休耕梯田及公墓。本景點除了出露斷層之外,根據台灣省公路局第四區工程處委託國立史前文化博物館籌備處所做的調查(中華民國國家公園學會,1997),景點上方的河階地有考古遺址的發現(豐濱一號)。考古遺物屬於麒麟文化,有橢圓形岩棺、打製石斧、打製石刀、磨製石刀、石核石鎚、石杵、素面陶片、繩紋陶片…等。詳細景點資料見「豐濱奇美斷層露頭景點環境調查表(表四)」。

     2.  景點所面臨的威脅

    景點所面臨的威脅主要來自上方的土地利用,以及露頭遭到崖錐、植物的掩蓋。由於景點緊鄰公路,將無法提供造訪者一個安全的觀賞空間,加上為了瞭解奇美斷層實際的狀況,向邊坡側開挖以增加斷層的出露將可提升景點的價值。然而景點上方的梯田及公墓將會限制景點開挖工程,減少景點出露的程度。由於斷層兩側的都巒山層岩石十分破碎,加上上覆第四紀沖積物如礫石、砂等膠結不良,容易產生岩屑的崩落而形成崖錐,掩蓋住部分的斷層出露面。此外,芒草等先驅植物的生長,亦使得景點的出露性降低。

     3.  建議的保育措施

    本景點屬於出露性景點。使露頭清楚呈現,維持出露面邊坡的穩定,以及使造訪者可以安全地接近露頭,是保育工作重要的項目。為了使景點保育工作得以順利進行,必須先解決景點開挖處上方土地利用的問題。與土地所有人、公墓管理單位、家屬進行溝通、協調,並取得雙方滿意的結果後才能進行開挖的工作。為了維持造訪者的安全與易達性,自斷層出露邊坡坡腳至公路邊緣應維持至少十公尺的空間。坡腳算起五公尺的地區為緩衝區,除了教學及研究之外,避免遊客直接接近露頭,以減少危險的發生。而後五公尺的地區則為遊客主要活動區域,也應避免遊客太靠近公路而造成交通的不方便及危險。

    景點出露邊坡的高度取決於公路拓寬與否。若公路需要拓寬,加上十公尺的遊客活動空間,景點出露邊坡的高度預計可達十公尺以上。若公路無須拓寬,景點出露邊坡的高度預計在8-10公尺。考慮景點附近的地質條件乃以破碎的火山集塊岩與第四紀沖積層為主,似可將邊坡的垂直高度與水平距離之比例設為2:1,或使坡度維持在40度至70度,並配合平台的開挖,將可增加坡面的穩定性及易達性。

    在開挖完成之後,應進行邊坡的排水、穩定、清理工作。在邊坡頂端挖設截流溝、在平台內側挖設排水溝…等均可減少邊坡逕流的發生。應定期清除鬆動的岩石、落於平台上方的崖錐及邊坡表面的植生,並維持景點的安全性及易達性。但必須注意的是崖錐崩積物中可能含有考古遺物,因此崖錐崩落物應另外處置。此外,應選定需要處理的區域,並以圍籬區隔其他危險區域。在坡面旁邊設置階梯式步道,則可使研究與教學活動得以抵達景點較高處。

    此外,可設置解說設施如解說牌,使造訪者瞭解眼見的地景在區域地質上的意義,達到地球科學知識與地景保育概念的普及化,提升遊客對地景保育的支持。也可告知、約束遊客避免從事不當或危險的行為,減少災害及傷亡的發生。

    本景點的特殊問題還有如何處置近海側的墓葬區。建議以綠帶分隔,而不牽動墓葬區為宜。

    結論與建議

    因應國土綜合發展計畫的需要,並改善國內目前既有的選址方法,本研究建立了一套適用於特殊地質、地形現象景點的選址方法與流程,據此選擇海岸山脈地區為研究區域,進行海岸山脈特殊地景景點的選取與評鑑研究。地景保育統籌計畫以及本研究初步在研究區內登錄了40個景點。除了根據台灣地區地景保育景點的分級標準外,本研究亦從景點管理的角度,選擇了「執行保育工作的可行性」、「重複性」、「易達性」與「安全性」作為景點評鑑的項目,對40個景點進行評鑑。其中,「東奇美」由於執行保育工作的可行性低、易達性低、具有潛在的危險,而「磯崎砂質岩脈」則是因其科學研究價值不高、具有潛在落石與岩屑滑崩危險,因此本研究建議此兩處景點排除於地景保育景點名錄。剩下的38個景點則選入地景保育景點名錄中。

    從國外的經驗得知,由於海岸山脈地區景點登錄數量的不足,將難以進行研擬地景景點分類系統架構的工作。因此,持續登錄海岸山脈地區的景點以增加景點數目,將是促成地景景點分類系統架構早日完成的重要工作。除此之外,徵詢對研究區具有深入瞭解的學者、專家與機構,亦可使景點分類系統架構趨於完備。

    本研究亦選擇位於花東海岸北段地區(花蓮大橋—大港口)內的八個景點,進行景點個案管理的研究。除了瞭解台十一線拓寬工程所造成個案景點的衝擊外,同時也研提個案景點保育工作初步的建議與方向。

    石梯坪、石門、蕃薯寮溪峽谷、秀姑巒溪口與奚卜蘭島等四個景點,目前已由內政部劃設為沿海自然保護區或是花東海岸國家風景區內的遊憩區,基本上已進行了相當程度的保育工作;鹽寮橋上游峽谷與磯崎砂質岩脈目前受到的開發威脅壓力均小。而豐濱奇美斷層露頭和東興與新社階地兩處則是未來進行地景保育研究適當的景點。若經由鑽探之後,確認豐濱奇美斷層露頭值得進一步開挖與研究,將會是國內首度出現的出露性景點保育利用案例,頗具參考價值。而東興與新社階地則面臨海岸保護工程與地景保育兩難的問題,如何找出既可保護海岸又可維持景觀出露的海岸保護工法,將是未來重要的研究課題。在尚未找到適合的工法之前,應觀測、紀錄沖積扇崖後退的現象,瞭解該景點海岸地區侵蝕後退的機制與過程。

    若從「地質現象的保育或提升景點品質」、「教育利用」、「大眾遊憩(public enjoyment)與解說」與「科學研究」等四項景點經營目的來看,目前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僅對「大眾遊憩(public enjoyment)與解說」投注較多的資源,對於其他三項工作則關注較少。因此,本研究建議東部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應儘速擬定風景區內各景點的管理計畫,並落實其他三項景點經營目的於計畫中,使得每個景點的管理工作得以均衡發展,而達到地景保育的目的。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