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海岸地形
    作者:
    林俊全
    作者說明:
    台灣大學地理學系教授
    內文:

    海岸地形

    海岸是陸地與海洋相接處,也與大氣有非常大的互動,因而呈現高度的動態特性。對海島的台灣而言,海岸地帶的經營管理更形重要,因為海岸地帶其實也是資源的分布處。

    因此要認識海岸地帶,海岸地形的特徵,是應該先被掌握的。海岸地形受到海水的作用力,也受到氣候的影響,更受到來自陸地的集水區所帶來的泥沙的影響,而形成侵蝕與堆積的地形。

    就海岸的作用力而言,潮汐、波浪與海流是主要的作用力。其中潮汐受到地球引力的影響,一天一至兩個漲退。世界上的潮汐的漲退高度,多為1-3公尺,高的可以達到13-16公尺。台灣潮差最大的地方是台中地區,主要是受到台灣海峽兩端的海水一起湧上來所致。波浪的作用主要受到風的吹送,如果風持續且規模很大,則浪便會變大,繼而影響到對海邊的拍打作用力量,如俗稱的瘋狗浪,即因突來的巨浪,常常造成災難。對海岸而言,類似東北季風所造成的持續拍打侵蝕力量。常常是塑造地形的主要作用力。至於海流則隨著洋流與沿岸流而有所不同。洋流受到海洋與地球自轉的影響,而有主要的流向。沿岸流則常成為搬運來自陸地的泥沙的最佳動力。

    海岸地形受到海水的波浪、潮汐與海流的作用,加上海岸本身的組成岩性的軟硬和地質的構造現象,與河川上游沖刷所帶下來的沈機物,慢慢塑造出多樣的海岸的地形。因此海岸地區的地質組成,不但決定於沿岸的地層岩性特徵與出露於海岸地區之狀態,且與河川上游集水區的地質特徵有關。其次,海岸的地形變化也主要與海岸的侵蝕作用、搬運作用與堆積作用有關。海岸的變遷便是與上述作用的消長有關。所以季節的變化乃至於每日的潮汐變化,都會使我們的海岸線呈現動態的變化。概略而言,台灣的北海岸,東海岸與南海岸,除在主要河川河口為堆積海岸外,均為岩石海岸,隨著岩石的抗蝕性不同而展現不同的侵蝕地形。因此海岸地形的各種成因便是瞭解台灣海岸的重要步驟。

    海岸的侵蝕地形

    海水的侵蝕作用所造成的地形,稱為海蝕地形。海蝕地形所呈現的現象是以岩石被侵蝕而裸露的形態。由於海水的長期拍打,造成岩石的凹痕或沿著岩石軟硬不同的地方的差異侵蝕。常見的海蝕地形如下:

    一、 海蝕崖

    海岸受波浪侵蝕而成的陡崖,稱為海蝕崖,尤其是多分布在海岬頂端或是因斷層形成的海崖上。台灣的東北角海岸﹑東部海岸為典型的地形區,其中以蘇花海岸最具代表性。

    二、 海蝕洞

    波浪拍打海岸岩層,遇到軟弱岩層或節理發達之處,常在高低潮水位的高度沿著軟弱地層侵蝕,造成海蝕溝或是海蝕洞。在以岩岸為主的地區,如北海岸﹑蘇花海岸﹑花東海岸便會出現這樣的海蝕洞,在野柳便可以看到這樣的地形。

    三、 海蝕平臺

    波浪日夜不停地侵蝕海崖,久而久之,海崖逐漸崩退,形成和海平面近乎同高度的平坦面,這種地形就稱為海蝕平臺,又稱為波蝕棚。所以當我們到臺灣的東北角海岸時,常可以看到大片的海蝕平臺。

    四、 海階

    海蝕平臺或海底因陸地上升或海水面下降而露出海平面,成為一平緩而略向海洋傾斜的階地,稱為海階。海階的形成,代表著海水面相對的下降,原來被海水侵蝕的地方,已相對的隆起到海水無法侵蝕到的地方。臺灣東北角海岸以及花東沿海地區都有許多不同高度的海階分布。海蝕平臺如果經過快速上升而隆起,會形成臺階狀的海岸,稱為海階,也是地殼隆起的證據。野柳的燭狀石﹑蕈狀石﹑和平島的萬人堆等,都是地殼隆起後,其內部所含軟硬不一的物質,經過海水沖蝕後,相對之下較軟弱的岩石就被海水沖蝕掉,較硬的岩石凸出來,北部海岸地形之所以變化多端,主要的原因,便是海水的差異侵蝕,並隨著地殼相對隆起運動所造成。

    五、 海蝕柱或顯礁

    海岬通常是波浪拍打的焦點。久而久之,海岬中較軟弱的節理面便慢慢被侵蝕,形成海蝕洞,部分岩體也可能被切斷,脫離海岬成為海中石柱,稱之為海蝕柱或顯礁。本省境內十分稀有,偶見於北海岸﹑東海岸及墾丁海岸,其中最有

    代表性的便是於北海岸金山岬外的燭臺嶼。

    海岸的堆積地形

    當波浪減小,所能攜帶的物質隨之減少,終致無法搬運而形成堆積現象。常見因堆積作用而產生的堆積地形如下:

    一、 沙灘:許多的沙灘分布於海灣內,主要的原因便是波浪作用的能量會愈來愈小,使得細粒的沙能堆積在岸邊形成沙岸。其次,如果河川上游沖積大量物質到下游,再經沿岸流搬運,也會形成沙灘。沙灘常是海水浴場的基本組成條件,也是人們接觸海水的主要地區。但是沙灘會有消減,主要的原因可能是河川上游的泥沙供應量減少,也可能是海岸作用的結果。

    二、 沙洲:沙洲是指海底沈積物慢慢高出海水面,形成小島的地貌,稱為沙洲。當然沙洲形成的位置,常是海底地形較靠近岸邊且是碎浪帶的位置。即因為波浪在碎浪區內,無法繼續前移至岸邊,搬運泥沙的能力突然減小,所以只好把泥沙留在碎浪區。低潮時常露.出海水面。如果沙洲的一端連著岸邊,另一端連著小島,就形成了連島沙洲,像臺灣宜蘭的南方便有一個極為美麗的連島沙洲。

    三、 沙嘴:如果沙洲一側連在岸邊,便形成沙嘴。沙嘴的形態會受到海流的影響,而有不同的形狀。沙嘴的形狀,也常受到波浪繞射的作用而彎向內陸,形成鉤狀的沙嘴。沿岸流所挾帶的泥沙,往往是沙嘴的組成物質,而塑造沙嘴的形狀則決定於波浪的方向。像淡水河口的右岸,也就是靠近淡海的海口,就有一個不斷在改變形狀的沙嘴。沙嘴如果發育得太長,甚至於阻斷了河口的河流出海口,便形成了沒口溪。溪流流至海口時,便慢慢入滲到海裡。

    四、 潟湖:沙洲與陸地之間的水域,常因為沙洲或沙嘴的發育﹑延伸而形成一似內海的水域,稱為潟湖。臺灣的高雄港便是一個典型的潟湖。潟湖通常有缺口,潮水可以進出,又稱為潮流口。潟湖若慢慢被泥沙所填塞,便形成海埔地;相反地沙洲被波浪所侵蝕﹑破壞,潟湖也會因而消失。

    五、 潮汐灘地:是指高低潮間所露出的地帶,通常為泥質或沙質的海灘地,大部分沒有植被覆蓋。如果海岸地形平坦,則潮汐灘地會因為高低潮,產生極寬廣的潮汐灘地。臺灣的潮汐灘地主要分布在西南沿海一帶,大肚溪口以南多屬沙質灘地。

    堆積地形其實是變化多端的。受到海水不同的作用力作用,會使得這些堆積地形不但多變,無形中也常引起許多災害。

    生物性的海岸

    主要是由生物性遺骸堆積而成,例如珊瑚礁的碎屑堆積而成。台灣南部的恆春半島海岸就有許多的珊瑚礁海岸。這些珊瑚礁海岸經過海岸的拍打後,亦形成許多的特殊地景。

    構造性的海岸

    主要是由斷層作用造成,例如台灣東部最有名的蘇花公路沿岸,便是由於斷層作用所造成的海岸,公路開闢在這樣的斷層海岸,便有許多的危險。

    上述地形常常是因為有兩種以上的因子造成,而很難加以區分開專屬那一類型的海岸,但是如果我們瞭解整個地形演化的過程,海岸地形的形成固然很複雜,卻不難加以解讀。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