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大山(海拔3740公尺)位於中央山脈主稜線的北段,由於山勢雄渾,號稱「帝王之山」;又與玉山、雪山、秀姑巒山、北大武山等名山同躋身五嶽之列,可見其地位之崇高。
攀登南湖大山的傳統路線,是由宜蘭縣南山村出發,上溯耶克糾溪後到奇烈亭叉路口的稜線上,再經審馬陣山、南湖北山附近至南湖北峰,由此進入圈谷中。並以圈谷中的南湖山屋為根據地,攀登南湖大山主峰以及其他周圍的副峰。但由於南山村海拔僅一千餘公尺,從此處攀登不僅費時費力,且溯溪的行程也具危險性。所以後來又新闢路線;由中橫公路宜蘭支線上二千公尺高的思源土亞口進入七一○林道,並由林道6.8公里處的登山口循稜而上,經過多加屯山、雲稜山莊後,接前述奇烈亭叉路口以上的傳統路線後抵達目的地。在新路線開闢之後,舊有循耶克糾溪的路線就逐漸為人所淡忘。今天登山者由思源土亞口往返南湖山屋約需三至四天的時間。
南湖大山及其群峰為中央山脈上三千公尺級山峰分布的北限,也是中央山脈北段當中地勢最高的地區;群峰之中多座名列百岳,包括最高的南湖大山主峰(3740公尺)、南湖東峰(3632公尺)、南湖北山(3536公尺)、審馬陣山(3141公尺)、南湖南峰(3449公尺)、巴巴山(3264公尺)、馬比杉山(3211公尺)等。這些高聳的群峰及山嶺串連成地勢上的屏障,形成內低外高,形勢封閉之高海拔地塊;在這個由山峰與稜線包圍的區域中,最明顯的地形特徵就是面積廣大的圈谷與寬闊的平坦面。在這個區域之外的地形陡降,形成極為強烈的對比。其東西兩方均為陡急的坡面,高度遽降至一、二千公尺的河谷中。向北則沒入二千餘公尺的群山之間,僅在南方以一線瘦狹的山脊接中央尖山。
日據時期的地理學者田中薰與鹿野忠雄至此地調查後,認為群峰之間共有十二處大小冰斗或冰河槽谷,也發現其他大小冰河遺跡,如擦痕、羊背岩、冰磧石等等。但是光復後的地質學者詹新甫與徐鐵良認為高山地區剝蝕劇烈,極不利於冰河遺跡的保存,認為現有的地形特徵並非冰河遺跡,而為一般風化侵蝕或河流作用作用產生。但是到目前為止,對於其成因的探討尚未有所定論,也成為地形學上多年的懸案 ,尚待更多的調查與研究。
南湖群峰中的主要地形景觀
下圈谷
當登山者經過兩日的辛苦攀登,終於爬上南湖北峰頂時,一定會對突然展現於眼前的巨大山谷印象深刻。在順坡下至谷底的南湖山屋時,也代表著旅途的辛勞暫告一段落。登山者多以山屋為根據地,攀登四周的山峰。山谷提供了穩定的水源與良好的住宿環境,因此成為南湖山區的象徵之一,岳界即稱此山谷為下圈谷。下圈谷位於南湖大山主峰之東側,四周山嶺環繞,形勢封閉,呈一橢圓形谷地。其南北方向長約一公里強,東西向最寬約四百公尺;從谷底最低點到主峰頂的山谷最高點,地形落差足有五百公尺之多。圈谷西北方的主峰下有一開口,通往下游的南湖溪。受地質構造控制,山谷西側的坡度較緩而東側坡度稍陡。南湖山屋所在的圈谷谷底起伏甚緩,為大量的岩屑堆積,並有乾涸的溪溝穿過。
上圈谷
上圈谷與下圈谷緊密相鄰,以一分水嶺相隔;兩者大小相仿,形狀類似,但由於整體地勢較下圈谷為高,故名為上圈谷。四周亦是山嶺環繞,形勢封閉。僅於圈谷西北方的分水嶺有一缺口,上圈谷中的南湖溪由此缺口進入下圈谷,也為登山者取水的來源。上圈谷最明顯的地形特徵是圈谷谷底的廣大平坦岩屑地,約有一百五十公尺見方之面積。其規模與平整性更勝於下圈谷,為台灣的高山地區中相當特殊的地形景觀。山谷的地勢由平坦區分向南北而升高。向北方延伸不遠即為大濁水北溪的崩壁所截斷。向南地勢亦逐漸升高,谷底變得狹窄,而後形成崎嶇不平、起伏劇烈的乾溝。愈接近源頭,溪溝的侵蝕更劇烈,直至進入鞍部區的範圍。
鞍部區
位於南湖大山主峰與南湖東峰之間較低的平坦地,面積廣大,長寬均可達數百公尺以上;起伏甚緩,數公尺高的圓弧小丘散布於其間;板岩岩屑遍地,玉山圓柏的短灌木叢零星點綴。仔細觀察,可發現本區平坦的地面上仍佈滿許多淺蝕溝。這些乾蝕溝以一數公尺高的小橫丘為中心,向四方延伸,並分別成為大濁水南溪(和平溪上游)、陶塞溪(立霧溪上游)與南湖溪(大甲溪上游)的源頭。此丘雖小,卻為各流域的共同分水嶺,頗具地理意義。
大濁水南溪(和平南溪)溪谷
圈谷之外,另一較大的谷地為大濁水南溪溪谷,位於南湖東峰之南方,向東南延伸。溪谷東側為南湖東峰西南向的支稜,經由陶塞峰(3500公尺)、南湖東南峰(3462公尺)而延伸至馬比杉山。溪谷西側與陶塞溪隔一高約3500?400公尺之分水嶺。本溪谷源頭為東峰與鞍部區下,為範圍廣大的「圓形劇場」。在南湖東南峰以上,整體河段坡度甚緩,僅小部份在原有石灰岩基盤下切成深谷與瀑布,形成小規模之谷中谷。南湖東南峰與陶塞峰旁的寬闊山谷,綠草如茵,景色宜人。其谷底平緩,加上兩旁山坡陡直;當身處谷中,或是由遠處眺望,均不免讓人與冰河的U型谷產生聯想。
南湖大山主峰
其高度居南湖群峰之首,山勢雄偉。由其西稜的登山路線上可遠望其深邃而陡峻的一面,於下圈谷中也可以仰視位於近旁的頂峰與龐大山體。受到地質構造的影響,西側陡峻而東側稍緩。主峰實際上為一南北向的山嶺,「橫看成嶺側呈峰」正好可以形容其外觀,從各角度眺望均有不同之風采。嶺脊雖略呈鋸齒起伏,然大致平緩,最高點位於一緩起伏的山丘上,視野極佳。
南湖東峰
與主峰隔一鞍部遙遙相望,山形陡峻,山峰為板岩所形成,南向坡恰為其順向坡面,大片的板岩岩面構成了平直的坡形,為本地明顯的地標。
陶塞峰
位於東峰向東南方延伸的稜線上,為一瘦削陡峭的岩峰,直立於稜線頂端。全部為變質砂岩所組成,可能因岩性堅硬而突出於山脊之上。雖然未名列百岳,但是其外型仍頗值得一書。
南湖群峰地區擁有極為豐富的地形景觀,加上圈谷提供了極佳的住宿條件,向來是熱門的登山路線,在另一方面,也可提供地形學研究的良好素材與環境。姑且不論此地之「冰河遺跡」之真假與否,數十年前日本學者的一篇論文,至今仍留有許多想像空間;而其對於地形學上的象徵或實質意義,使得南湖大山有著寬廣的研究空間,等待後續學人的進一步發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