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台大地理系台灣地形研究室 幻燈片張數:40張 編號:121-160
編者按:本期的地景保育幻燈片專輯,主要的是介紹地形景觀的變遷。希望藉著許多利用與開發的例子,說明我們的環境正悄悄的變遷中。這些變遷,有許多造成了地表環境品質的惡化,有許多則正悄悄的消失中。如果我們能正視除了地形災害的問題外,還能由本專輯瞭解到其實我們對我們的環境,似乎應該更關心一些,那本專輯的出版,才更具有意義。
面對著地表大自然的風化、侵蝕等重新塑造地貌的作用,台灣地區事實上更承擔著艱鉅的挑戰。主要是因為台灣不但是板塊碰撞的成果,造成了先天上岩石的破碎與多斷層;同時後天的颱風豪雨,每每造成國人許多的災害。三年前的賀伯颱風所帶來的災害,仍歷歷在目。但是台灣地區擠滿了兩千一百萬的居民,對環境資源的利用需求,仍有添無減,每年持續增加。每年對環境資源破壞的壓力,屢屢在環境災害發生後凸顯出來。
由於人口的集中,都市化的成長,許多山坡地﹑海埔地與河川地等邊際土地的開發,均造成土地開發的壓力,許多不可再生的珍貴地景,也常為人們有意﹑無意的破壞。尤其是在颱風豪雨所帶來的破壞力,常引發地表的侵蝕與搬運現象,不但造成許多山崩、地滑、土石流、土壤沖蝕的災害,也使許多珍貴的地景無法回復。政府與民眾每年都要為這些脆弱的地形與災害付出極大的代價。
本專輯所介紹的幻燈片重點,有如下幾個方向: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大油坑的硫氣孔,原是大自然的現象,但是人們要開採硫磺礦時,便要面對著採礦設備的快速風化與維修等問題;高山地區的岩石的破碎與易被風化、侵蝕的問題,常常在颱風豪雨後,更凸顯出來。高山地區還常要面對著森林火災的威脅,許多林相的破壞之外,也常增加發生土壤沖蝕與山崩、土石流的機率,更遑論地表林相被改成滿山滿谷的檳榔園,所可能帶來的災害。因此在中部橫貫公路或玉山國家公園都可以看出其陡峻的地形與維修費用成正比,而高山地區道路的開闢,也常造成地景的破壞。
許多具有景觀價值的地景,如雞冠山、火炎山、十八羅漢山更面臨著採礦資源的威脅。這些地區的景觀,可以在一夕之間完全被怪手改變。類似的例子如在南部的墾丁國家公園,更可以看到鐘乳石地景被敲掉的痕跡,這些非經許多歲月無法生成的地景,終不敵人們的敲擊與貪婪。位於高雄縣燕巢鄉的泥火山自然保留區的泥火山與天然氣的景觀,固然是品質非常高的地景,卻也不免受到鄰近地區的開發,天然氣可能外洩,珍貴地景可能消失的威脅。
台灣地區的河川輸沙量之大,可以由堆積在河道上的河川沖積物質快要越過橋面可見一斑。這些沖積物在河道上的流動,便一舉將在陳有蘭溪上游的神木村霍薩溪橋沖斷,引起許多人的注目。
山坡地的開發,更常常造成地滑與山崩現象。除了林肯大郡曾引起全國的關注之外,基隆地區過去也是常常發生地滑的地區。事實上台灣地區仍有許多地方是處於具有潛在發生地滑、土石流與山崩的地區。不管面對的是那一種地滑、土石流或山崩現象,發生後都必須花費許多經費去處理,也可能是各級相關政府揮不去的夢魘。難怪有人戲稱土木工程與水土保持工程是永續不斷的工程,沒有永續發展的問題。因為只要有災害發生,便永遠有工程必須去處理、去完成。
除此之外,有些地景的變遷是靜悄悄卻是無情的。像野柳地區的蕈狀石,不斷的被風吹、日曬、雨淋、海沖。每隔一段時間去觀察,都可以看出些變化的端倪。本專輯將不同發育時期的蕈狀石排在一起,還真可以看出這些變化。野柳的蕈狀石是地殼隆起後,其內部所含軟硬不一的物質,經過海水沖蝕後,相對之下,較軟弱的岩石被海水沖蝕掉,較硬的岩石凸出來。當然也可以藉此看出岩石被風化、侵蝕後,蕈狀石可能面臨斷頭、消失的結局。雖然那是一種無奈,但如何延遲這種無奈的發生,常常是我們要面臨的挑戰。
海岸地區的地景破壞,也常常有些是人為因素所造成的,這些包括海岸地帶的污染。沿海工業區或河川上游所排出的廢水污染河口及其附近的海域,對海岸植物及動物群落有毒害的作用,也改變了附近海洋生態體系的生態環境。也有些災害是因為風的作用,將海沙搬運往下風側而造成種種的災害。海岸地帶的開發,雖然可以帶來些開發的利益,但整個國土資源的完整性與環境品質卻被蠶食鯨吞,全體國人都必須付出更多的社會代價。海岸特殊地形如潟湖、沙洲或河口濕地環境,常代表著台灣地區的特殊生態特性,許多的特殊特有的動植物組成了海岸生態的多樣性。
由上述變遷中的地景,可以看出我們有許多的地景是非常珍貴的,因為那些都是大自然的傑作。然而也可以看出在利用發展的過程中,我們的開發利用,也應有些限制,否則這些開發地區反而災害連連。處在這多樣的地形的動態變化中,如何使這個小島能永續發展、趨吉避凶,仍是我們的當務之急。希望這個專輯的推出,也為這些變遷中的地景做一個註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