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地帶係指位於海陸交界處,且不斷受到海陸交互作用的帶狀區域。包括濱海的陸地與近岸的海域。海岸地帶是一個開放性的自然系統,同時也是敏感的動態系統,其營力作用相當複雜。只要作用的營力稍有變動,不但地形會改變,連帶的生態系統也大受影響。而生物的變化如珊瑚死亡後礁體改變,也會影響到海洋營力的作用,影響地形的演化。
臺灣島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而海岸地帶所佔面積比例很高。本島海岸線長達1,140公里,若從海岸向陸地五公里的帶狀範圍來估算,此帶狀至少佔全島面積的十分之一。所以,我們必需多加關切海岸地帶,而最基本的是其營力的了解。本島海岸地帶的地形與營力類型,可謂相當多變,包括各式各樣的侵蝕或堆積的地形,我們就藉台灣島為例,來說明海岸地帶的各種營力。
板塊碰撞造就了東部崖高灘窄特殊的海岸地帶,而北部的岬灣地形則是由造山運動、不同岩性與構造共同塑造出雛形。內營力塑造了台灣島的雛形之後,至今仍持續進行作用。本島初成之時,大致以中央山脈為中軸,其東翼地形較陡而急降至太平洋。西翼則有現今之丘陵地為緩衝帶,故坡度較緩。其後外營力的雕塑使台灣島產生了各種風貌的地形,尤其是海岸地帶的變化更顯豐富。海岸地帶既涵蓋了海陸交界處,其主要外營力大致可分成海洋與陸地兩部份來討論。
海洋中的外營力主要有波浪、海流與潮汐。波浪對海岬、岩岸或礁岸(如鼻頭角海岬、蘇花岩岸或墾丁礁岸)常造成嚴重侵蝕,形成海蝕平台、海崖、海拱、海蝕柱或侵蝕溝等特殊地形。同時,也常導致海岸持續後退。當波浪向陸地推進或上濺回流時,反覆進行搬運作用,不斷重組並淘選沈積物。若波浪向陸成一斜交角度推進時,則產生沿岸流。沿岸流是北部海灣與西部濱海沈積物主要的搬運營力,不但堆積出廣大面積的沙灘,還有沿岸沙洲或河口沙嘴。潮汐作用則不但影響河口附近之地形,也可能改變部份河川的堆積型態,尤其在感潮段。台灣的潮汐流在漲潮時,分別由台灣海峽之南北端向中部流去,退潮時則反之。潮汐流就這樣幾乎平行海岸每日反覆地流動,其搬運的物質助長沿岸沙洲的形成。此外,在台灣東西兩邊海域分別有黑潮及其支流通過,也是進行搬運作用的營力。
在陸地部份主要的營力包括重力、地表逕流與河流。陡峭的岩岸受重力作用常有落石或坍方,如蘇花海岸時常可見落石堆於公路旁或崖錐出現於海崖基部窄灘上。地表逕流沖刷地表將岩屑、砂礫匯入河流,帶到海岸地帶堆積。河流的中上游地帶常有強烈的侵蝕作用,而下游及海岸地帶則主要進行堆積作用。河流帶來陸源性碎屑物,正是海灘或沙洲物質主要之供應源。過去臺灣西部海岸砂源充足,海埔地與沙洲不斷擴張,如今卻因砂源銳減,導致許多地區沙岸退縮、沙洲日漸萎縮。這是侵蝕與堆積作用互相消長的結果,而這不只是海岸地帶營力的問題,乃是受到內陸開採河砂、興建攔砂壩與水庫,攔截了大量砂源所影響。所以,影響海岸地帶的營力可溯及遠處山區河流的發源區。
前述各種營力有時只要短短數分鐘到幾小時內即可改變地形,如颱風帶來的洪水不但改造河流地形,並可破壞沙嘴使河流直驅入海,但往往再隔數週或數月之後,海岸地帶又逐漸回復原貌。如此迅速週而復始的變動,是海岸地帶順應自然的特性。另外,還有一種特殊的營力對海岸地帶的影響非常大,而且是不分陸域或海域的,那就是生物作用力-尤其是人。海洋生物對地形影響較大的是珊瑚礁體,而陸上植物在沙灘附近則有定沙作用,其他生物營力的影響則較不顯著。
人類長久以來便有活動或居住於沿海地區者,以臺灣而言,海岸地帶的利用包括各種不同需求,如農漁礦等資源、港灣堤防、軍事目的等。近年來休閒遊憩、社區開發、交通與工業建設在海岸地帶更是頻繁,對於海岸地帶造成相當大的衝擊。不論是那種型態的開發使用往往使原來面目全非,如八里污水處理廠、淡海新市鎮、鰲鼓工業區等等。或如濱南工業區若開發的話,台灣美麗的七股潟湖將永遠從台灣地圖上消失,而不只是黑面琵鷺的問題而已。人力除了直接改變地形外,有些設計不良的港口或堤防也會干擾整個自然營力系統,造成海岸地帶侵蝕與堆積的劇變。
若由地球系統來看,上述各種營力分別存在水圈、岩石圈及生物圈,而覆在地球外圍的大氣圈實際上也是重要的參予者。風力就是大氣圈重要的貢獻,不但在海域造成波浪,還有在沙灘地區往往因季風長期的吹襲而在陸地方向形成砂丘群,以桃園及苗栗一帶最顯著。此外,全球增溫現象導致全球海水面的上升,更為海岸地帶帶來嚴重的隱憂,未來其影響恐怕不比其他營力小,臺灣的版圖可能因此大為縮減,而全球增溫現象歸根究底又與生物營力(人類)脫不了關係。
綜合以上,海岸地帶是敏感而脆弱的開放環境,而且營力作用關係複雜的地區,彼此互相影響,尤其是人的因素不論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都相當深遠。所以,人類的任何活動不論其是否就在海岸地帶都不得不深思。
參考文獻 Viles, H. & Spencer, T. (1995) Coastal Problems. Edward Arnold : London. 350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