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地表形貌因為各種特殊的地形作用而顯得豐富多變,高山、丘陵、河川、海岸線以及一些特殊成因的地形( 如火山、泥火山、泥岩惡地、珊瑚礁…..)都是大地給予我們的瑰寶。
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快速,人們的生活品質逐漸在提昇,對戶外遊憩的需求也與日俱增,因此人們與大自然接觸的機會也快速增加。許多人們到野外去看到地表的形貌通常僅止於其所呈現形態「美」的部分,也因此,有許多文教工作團體( 如知性之旅工作小組、主婦聯盟等 )便開始提出了「知性之旅」、「深度旅遊」等遊憩訴求:當人們置身於大自然時,能對當地的景觀有所了解。如此一來,大地賦予我們的豐富地表形貌便成為我們學習的課題和場所了。
因此「地景的解說教育」的目的應該能提供社會大眾下列的功能:
一、何謂地景資源
在這裡所探討的「地景」指的是自然的地形景觀。地景是一種資源。近代對資源的概念是:以某種特定目的對環境之用處加以評價為前提。資源的構成是一種相對的觀念,它的界定依規劃機構、規劃目的、人類利用環境來滿足某種技術工具的狀態、以及現有社會機制限制下加以利用之能力….等因素而不同。如今工商發達、經濟成長、生活水準提高的趨勢,使得原來農、林、漁、牧、礦等傳統資源觀念改變,從前不為人重視的「開敞空間」如landscape、wilderness等自然要素已成為現代人不可或缺的重要資源。地景資源的價值難以市場的價值或貨幣來表示或衡量,但卻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是「有價值的空間」之一(張石角,1995)。
一般而言的「地景」有下列幾種特質,因此值得被研究,並加以保護: (1)是非再生性的 (2)是一種遊憩資源 (3)是一種健康、精神上的資源 (4)是一種歷史資源 (5)具有科學上的價值 (6)具有教育上的功能 (7)具有經濟上的價值 (8)具有環境保護的價值(王鑫,1995)
而自然的地景除了是一種「有價值的空間」之外,又具有以下幾種特殊性:
就目前的人-地關係而言,人與自然的關係更加息息相關,人對自然的影響力也相形增大許多。然而,人對自然卻少了一份尊重:無限制的去利用它,開發它,甚至有「人定勝天」的想法,如此的做法使得我們的地表景觀容易受到改變,甚至是破壞,因此,當今的地理學景觀研究實在是一件刻不容緩的事,藉著相關的研究,讓更多人了解其重要性,希望能減少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
地理學者對景觀研究的主要工作有三點:(Sauer,1925)
當前的地景研究以進行地景登錄、探討地景保育及地景美學者最多,此外亦有從事景觀分析、地景變遷者。自然地景的研究目前已多付諸行動,人們除了去探索它的成因、價值外,更有保護、保育他們的強烈需求。如INCN(國際自然暨自然資源保育聯盟)所屬的CNPPA(國家公園暨保護區委員會)將幾種需要被保護的區域做分類,其中之一便是景觀保護區;英國也有所謂的「景觀保護(protected landscape)」政策,前西德也在1976年頒訂了「聯邦自然保護法」,第12條即將自然區和景觀區劃分為自然紀念物、自然保護區、國家公園、景觀保護區、自然公園、保護的景觀組成單元等,其中對於景觀保護區的劃定理由是基於:
由此可知,當前地景研究的重要性。地理學者們可藉著從事地景研究,影響地方或國家的決策單位來教育民眾、影響民眾對「地景」的識覺。
二、戶外的解說教育
(一)解說的目的
解說服務的主要對象以到某觀光區、園區參觀、遊玩的遊客為主。因此,解說的目的為:
1、透過對遊客解釋公園中自然、歷史、及文化等資源,讓遊客能盡情盡興即歡愉。因此,有以下的目的:
2、harpe認為解說的目的有三:
3、王鑫老師認為:國家公園解說服務是為了讓遊客了解國家公園的職責與工作,並在身心上得到遊憩的愉快體驗。這種體驗可以是感性的,可以是知性的,也可以是兩者兼具的。
由此可知,解說的目的是為了滿足遊客的遊憩需求,配合教育,來宣導經營管理的目標,以及與公園附近居民溝通共謀利益等次要目的所組合成的工作。
(二)解說的功能
在風景區提供解說服務有其經營管理上的功能與必要性,目前許多解說團體進行解說服務亦有期所欲達成的目的,因此,從「提供解說者」、「遊客」、「地區環境與資源」三方面而言,解說服務希望能達到作為三者之間橋樑媒介的角色。
「遊客」從解說中對地區(或風景區)資源有充分的了解與認識,可以促進其獲得豐富、愉快的遊憩經驗。
對「地區環境與資源」而言,經由適當的解說可以促進遊客對環境資源保育工作的了解與合作,從而減少遊憩行為對環境資源的衝擊。
就「提供解說者」而言,透過解說,可以讓遊客對當地的管理計劃、運作、相關法令有所認知,無形中讓大眾參與當地經營管理的工作,從而在管理機關和大眾間有所聯繫,促進大家對當地管理機關的認同與支持。
因此就地景資源的解說與應用而言,未來將有幾點工作,仍有待繼續去努力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