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地景保育幻燈片專輯(二)台灣的地形災害
    作者:
    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台灣地形研究室
    作者說明:
    內文:

    出版日期:1998年6月15日
    出版者:台灣大學地理學系台灣地形研究室

    編者按:本期的幻燈片專輯以台灣的地形災害為主,歡迎讀者,尤其是中等學校的老師們,如有(非商業用途)的需要,直接由本刊之網頁免費擷取使用。本刊之網址為http://www.geog.ntu.edu.tw/tgru/lscape.htm

    台灣的地形災害頻繁,主要的原因是由於地表的侵蝕力量與旺盛的搬運、堆積力量,尤其是颱風豪雨所帶來的破壞力,常引發地表許多山崩、地滑、土石流、土壤沖蝕的災害,也使許多珍貴的地景無法回復。政府與民眾每年都要為這些脆弱的地形所受災害付出極大的代價。如果我們看看這些主要的災害,我們可以發現,有一些災害是由於地表的自然作用所引起的,然而仍然有一些是因為我們的土地利用不當或與大自然爭地所引起的。諸如:

    1. 地震:台灣因位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洋板塊的接觸帶上,因板塊運動所觸發的碰撞和摩擦而導致的地震特別多。台灣的地層常因為地震造成崩山、地滑、土壤液化與承載力不足的現象乃至於地層下陷的問題。
       
    2. 崩山:台灣由於地理環境特殊,地形陡峭、坡度大、地質脆弱、地震頻繁,再加上降雨強度大,豪雨與崩山常造成交通道路中斷、房屋遭掩埋以及人員的傷亡。
       
    3. 沿海養殖漁業問題:由於沿海養殖魚塭的不斷擴張,使其附近的土壤鹽化,無法回復成農業使用,造成地力的流失並導致地層下陷及地下水鹽化等問題。
       
    4. 工程開發問題:公路拓寬工程除直接破壞原有地形景觀外,亦破壞了原有植被,加速了山崩的發生,而開挖後的土方均直接堆棄在路旁或崖下,更破壞了道路下方之植被。港口的開發,海堤的修築與海岸工程的挖掘及填方,亦常發生改變鄰近海岸地形的問題。
       
    5. 採礦、濫墾問題:採礦是破壞自然景觀及生態資源最嚴重的開發活動,因採礦形成了岩壁不穩定,造成土石崩落,除破壞原有的地形景觀,裸露的地表及崩塌的產生更造成地表侵蝕和逕流的增加,改變原有的河川水文,並增加淤沙量。
       
    6. 海岸侵蝕問題:嘉義縣好美里一帶於1976與1989年間,平均被侵蝕了每年約十公尺的海岸沙洲。類似的海岸侵蝕問題亦凸顯出台灣海岸地帶的侵蝕問題及其所帶來的災害,將是台灣地區的一個潛在災害問題。
       
    7. 海岸變遷問題:台灣是一個海島國家,理論上海岸變遷的問題更嚴重,常影響到海岸的管理與開發。所幸台灣位於板塊邊緣的碰撞帶上,許多的地殼抬升現象,使台灣相對於其他國家較不受到海水面上升所造成的海岸侵蝕的影響。然而儘管如此,我們的海岸線有許多地區仍有非常嚴重的海岸侵蝕現象。台灣西部也由於養殖漁業的超抽地下水與各種工程建設,造成海岸侵蝕與堆積,常常帶來許多海岸災害。

    值得吾輩注意的是地表的地形景觀常呈現動態的變化,因為脆弱性與易受地表的作用力侵蝕而消失。如果不瞭解地形與地質的特色,冒然開發,常會造成慘劇。慘劇固然令人難過,但地形與地質的特色卻又是常被政府的法規、開發單位與民眾有意或無意所忽視,因為山崩地滑等地形災害是不可能消失的,如何趨吉避凶,應該是政府與民眾互相依循努力防止的。不能每次豪雨後,政府與民眾互相悲情一下,或互相責難一下,等時間過去,再讓痛苦被遺忘,因為下一個災難可能就發生在我們的周圍。

    颱風:颱風是威脅台灣地區最嚴重的自然災害。由於台灣位於颱風路徑的要衝,因此颱風所挾帶來的豪雨,常造成山洪爆發,沖毀河堤、農田等,並造成下游及低窪地區的積水,引發水災。

    此次的幻燈片專輯,主要便是彙整過去十多年來,台灣地區的幾個主要災害的記錄。從崩山、地滑、土石流、洪水、海岸後退、海岸地層下陷與土壤侵蝕等災害,說明這些與地形因子極相關的災害,都是我們必須面對的,如何趨吉避凶,便是我們應該一同思考的方向了。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