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特殊地景登錄—澎湖玄武岩
    作者:
    林俊全、張菀文 整理
    作者說明:
    台大地理學系
    內文:

    澎湖群島位於西太平洋的邊緣地帶,而此一邊緣地帶在大地構造上屬於斷層陷落盆地。由於中新世時代的火山活動經多次噴出玄武岩熔岩後誕生群島,開始自一千八百萬年前,而後經多次噴發而終止約距今八百萬年前。全部火山活動的時期長達將近八百萬年至一千萬年。

    地形:

    澎湖地形平坦,北方海岸多灣岬,南方海岸多礁石,海岸線平緩。澎湖本島最高點之海拔不過四十八公尺,其餘均在四十五公尺以下。強烈的東北季風自每年十月起,至翌年三月為止長達半年的時間,侵襲澎湖群島,因丘陵低平,地勢的屏障作用有限。

    澎湖地區的小地形景觀

    1. 方山
      澎湖群島各島嶼大致呈現地表平坦且四周被近似垂直的海崖所包圍,在其側面呈現一近似長方體的外型,在各島嶼中以四角嶼為最明顯。
       
    2. 熔岩台地
      澎湖地區的地表上大都沒有明顯的火山口遺跡,推論此處的熔岩以裂縫噴發的方式為主。經過多次的不連續噴發,熔岩層層堆積,形成一大片的熔岩台地。其後經歷地殼變動,發生斷裂、隆起、沈降或傾斜等等情形,在此過程中又遭到風化、侵蝕及海水面的變遷﹐促使原先的斷裂處愈加擴大,顯現目前澎湖群島約六十四個大小不同的島嶼共同組成的現狀。
       
    3. 球狀風化
      澎湖地區高溫少雨、東北季風強勁,玄武岩由於均質且厚層的特徵再經強烈的陽光照射和季風吹拂下,非常容易發生球狀風化,形成非常普遍的現象。澎湖地區的球狀風化因玄武岩體的節理或形狀大小不同造成下列四種不同形貌的風化,碎裂風化、鱗狀風化、粒狀風化和塊狀風化。
       
    4. 海蝕洞
      海崖底部位在高潮線附近,經波浪的拍打,形成內凹的凹壁,稱為海蝕凹壁。若再發育下去,缺口越來越大,會形成海蝕洞。海蝕洞通常發育在岩性脆弱或岩石節理發達的地方。
       
    5. 海蝕拱門
      突出海岸的海岬,受到海水的侵蝕致使海岬兩側的海蝕洞遭到貫穿,形成海蝕拱門,如鯨魚洞地景。
       
    6. 海蝕平台
      海浪持續的拍打著海蝕崖的底部,經過長久的時間海蝕崖逐漸往後崩退,在海蝕崖退去後的崖腳下形成和海水面近乎同高的平坦台地,稱之為海蝕平台。
       
    7. 海蝕溝
      海邊的岩石因受到壓力而產生許多節理,海水沿著這些破裂面進行侵蝕,逐漸擴大這些節理的空隙,最後形成一溝狀的海溝。
       
    8. 玄武岩柱狀節理
      一般火成岩之岩漿上升至地表附近後,會開始冷卻。依照其距地表的深度,可以分成侵入岩和噴出岩。澎湖地區除了少數的侵入岩的岩脈外,大部份為噴出岩。在冷卻的時候,熔岩會輕微的收縮。在理想的狀況下,熔岩間發展出均勻的張力,產生許多等距的收縮中心。在如此的收縮情況下,在兩個收縮中心的中點會產生一裂隙,將兩個收縮中心分隔開來。在實際情況下﹐因為熔岩並非均質物體,其導熱度的分佈也不均勻等等因素,故最後的外型常常有些偏差。
       
    9. 氣孔狀構造
      當熔岩冷卻時﹐熔岩中的氣體急速散逸﹐因此在熔岩冷凝後佈滿了因氣體散失而留下的孔洞。參考資料王鑫, 1978, 台灣的地形景觀, 渡假出版社
       
    • 王鑫, 1989, 澎湖柱狀玄武岩地景保留區調查,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 王鑫, 1991, 國民旅遊叢書-澎湖的地形景觀, 交通部觀光局
    • 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1991, 澎湖群島之地質與地形,
    • 何春蓀, 1975, 台灣地質概論、台灣地質圖說明書, 中華民國經濟部
    • 林朝棨、周瑞燉, 1974, 台灣地質,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林朝棨, 1957, 台灣地形, 台灣省通誌稿卷一
    • 林朝棨, 1963, 台灣之第四紀, 台灣文獻第十四卷第一、二期
    • 林朝棨, 1967, 台灣外島之地質, 台灣銀行季刊第十八卷第四期
    • 林朝棨, 1974, 台灣地質, 台灣省文獻委員會
    • 陳培源、張郇生, 1995, 澎湖群島之地質與地史, 澎湖縣立文化中心
    置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