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桃園藻礁目前因為許多保育團體希望透過公投,保護藻礁的完整性與珍貴性。因此慢慢受到比較多的社會關注。然而藻礁在哪裡?如何形成的?為何其如此珍貴?如何經營管理,都是推動公投之際,一個好的公民社會應該瞭解的背景。 就桃園藻礁的地形有何特色,如何形成的,以及如何經營管理?本文參酌相關報告,擷取、整理相關資訊,提供讀者卓參。
一、藻礁的特性
藻礁可以涵蓋兩概念:地質藻礁和生態藻礁,地質藻礁指珊瑚藻的結構以層層堆疊、膠結,形成岩層,地質上也稱做生物層礁。桃園的藻礁是以生態藻礁為主。生存於藻礁體內、表層或孔隙內的動植物和微生物,以及其他以藻礁為生的藻礁生態系,具有生態功能。藻礁的形成是石灰藻(泛指能固定海水中鈣離子而分泌石灰質造礁的藻類)因鈣化作用沉積碳酸鈣,經年累月堆積於硬基質上所形成的生物礁,其中以珊瑚藻最為普遍。又分成有節珊瑚藻及無節珊瑚藻兩種。台灣造礁者便是以無節珊瑚藻為主,通常包覆在硬地底質表面生長,形成層層白色硬殼的珊瑚藻,也就是一般所指的殼狀珊瑚藻。
根據中油股份有限公司(2008)的鑽探報告,桃園生物礁最早7600年前開始發育,原本是珊瑚礁生長,直到約4500年前開始改為藻礁發育。如今桃園海岸的礁體厚度最大可達6.4公尺,其中較厚的區域分布於埔心溪以南至觀音溪以北,厚度平均達4公尺;觀音溪以南的礁體厚度逐漸減少,新屋溪口以南的觀新藻礁厚度剩約1公尺左右。(戴昌鳳,2017)
全台灣海岸線連同外島長約1500多公里,擁有將近50公里的藻礁地形,其中桃園海岸擁有總長27公里的完整藻礁地形,由北往南區分為六大藻礁區,分別是沙崙藻礁、許厝港濕地藻礁、樹林草漯藻礁、白玉藻礁、大潭藻礁、觀新藻礁,主要是由殼狀珊瑚藻造礁,因此更能凸顯桃園藻礁之稀少性、獨特性(潘忠政,2012;台灣中油股份有限公司,2008;台灣濕地學會,2014)。藻礁形成的首要條件是有可固定生長的底質。桃園台地的地層以古桃園石門沖積扇的紅土及礫石堆積為主,從各河川及海岸變遷沖刷出來並堆積在海岸的石英岩質礫石,是殼狀珊瑚藻附著生長最好的基盤(許民陽,2019)。
桃園藻礁分布基本上呈帶狀分布於海岸線上。因為有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工程、大潭工業區突堤等分布其中,已經受到非常大的破壞。留存比較完整分布的,是大潭電廠以南的觀新藻礁,一直延伸到永安漁港,長度約4-5公里,寬度約50-100公尺。北段則以觀音海水浴場以北,長度也是約4-5公里。寬度也大致在50-100公尺不等。
白玉藻礁有些地方被開挖。有些地方受到泥沙的堆積。還有礫石淤積、膠結於藻礁上。礫石的粒徑主要是從2-15公分不等。北段藻礁受到的破壞狀況外,還有沙粒的堆積,形成沙丘與沙灘。
二、管理維護建議
自然環境的管理維護之宗旨在於建立人和自然環境良善的互動關係,在維持生態系統正常運作為前提下,人類向自然索取資源並善加利用,若自然環境已受到嚴重人為破壞,可以思考補償機制。藻礁在面臨「工業廢水、突堤效應」的威脅之下,可以進行的保護工作諸如:
表1 文資法、野保法、漁業法、濕地保育法保護桃園藻礁之優缺點分析
三、小結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