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Taiwan Geopark Network Conference),為臺灣一年兩度的地質公園盛會,提供一個平台,讓地質公園社區夥伴能相互交流經營管理經驗、發表論文成果,並互相學習與效仿。此外,每場活動的舉辦也是在帶動整個臺灣「地景保育」以及「社會參與」的氛圍,並呼籲「由下而上」的經營管理模式,方能為一地區的環境保護、社會經濟發展,帶來永續力量。所以作為協助社區夥伴的幾位長官和老師,也會在此時此刻,向所有地質公園夥伴分享自己工作成果、傳遞知識或現況瞭解,讓所有與會者認知到:在地質公園網絡中,每位夥伴皆有其份量,皆為網絡的一個節點,若宏觀來看,大家都朝往永續發展而努力。這樣點點滴滴,使整場會議激盪出更多不一樣的思考,以推動臺灣地質公園永續發展。
作為凝聚所有地質公園的一個平台,每年皆有來自全臺各地質公園的夥伴踴躍參與這2或3天的活動,包括來自離島的馬祖地質公園、南投的草嶺地質公園等。會議本身,每年會有不同主題,而每場大會也將以不同地質公園為主場,作為考察地點。
今年的兩場會議圍繞在一個很特別、新穎的主題-地質公園產品(Geoproduct),讓所有地質公園夥伴躍躍欲試、投注熱情與心力於其中。在上半年度的第17屆網絡會議,各地質公園社區夥伴,透過簡報檔分享「地質公園的產品:機會與挑戰」包括其動機、發想以及貢獻,淋漓盡致地發揮其創意,思考如何將地質公園的特色與賣點凸顯出來;下半年度的第18屆網絡會議,便是透過「地質公園產品競賽」呈現成品,由非常資深的評審,評選各地質公園產品,這場活動就如同國小時的趣味競賽,各地質公園夥伴相互較勁,又尊敬彼此。而考察地點:上半年度,安排至陽明山國家公園、野柳地質國家公園進行考察,下半年度則以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為考察地點,令人耳目一新的是,這次在大會活動期間,舉行「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的揭牌儀式,讓全台各地的地質公園夥伴共襄盛舉,第六座地方級地質公園的成立。
縱使今年冠狀病毒肆虐全球,台灣地質公園夥伴仍如火如荼,更是大放異彩。沉寂將近1年半後,終於自今年2月至11月下旬,一連公告五座地方級地質公園,包括草嶺地質公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澎湖海洋地質公園、利吉惡地地質公園,以及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在各方政府、學者、社區居民等努力下,讓台灣地質公園網絡日漸壯大,也因為草漯沙丘地質公園、鱉溪地質公園的加入,讓今年度這兩場大會增添新氣象、充滿更多活力與青春。
一、第十七屆地質公園網絡會議
第一天6月13日,在行政院農委會林務局,2樓的國際會議廳舉行會議,總共分為「專題演講」、「圓桌論壇」、「論文發表」、「地質公園的產品:機會與挑戰」。
這次會議是相當特別的一次,除了讓地質公園夥伴腦力激盪,發想地質公園產品而同時提升社區參與,也有新成員-桃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的加入,所有成員熱烈歡迎。並在「圓桌論壇」時,主持人蘇淑娟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以及三位引言人-王文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劉瑩三(國立東華大學)、李光中教授(國立東華大學)帶領下,說明目前地質公園社區參與的情形,再由各地質公園代表討論。桃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便第一個分享目前經營管理心得,獲得老師和其他地質公園夥伴的正回饋以及建議,也讓新加入的成員,能融入、適應地質公園大家庭般的新環境,而接著大家紛紛分享自己做了什麼,或如何為社區效勞,以聚攏感情及凝聚社區向心力,舉凡:逢年節慶典之時,有資深的地質公園解說員會自己下廚,將收到的紅包,拿來請志工媽媽喝咖啡。還有其他夥伴的分享,都值得各地質公園觀摩與嘗試。而透過「圓桌論壇」交流彼此的想法與經驗實務,足見能量源源不絕、生氣蓬勃的社區,是地質公園的核心動力。
最後來到「地質公園的產品:機會與挑戰」,透過這個平台,推廣自家產品,讓地質公園產品被更多人看見。所有夥伴不遺餘力地分享自家產品,展現各位對土地的認同與熱愛,包括如何規劃產品開發、包裝與行銷技術、銷售特色紀念品等。然而,更令人感動的是,原本單打獨鬥的社區,因為地質公園,為了發想地質公園產品或推廣環境教育,而聚集在一起。所有夥伴為了共同目標和理念而打拚,才是最美麗的畫面,這也是最有價值的部份,在通往未來的路上,有你、我、他。
第二天6月14日,野外考察地點,為陽明山國家公園的夢幻湖生態保護區、野柳地質公園。將近一百人分成四組,分別由楊士芳老師、王文誠教授、劉瑩三教授、簡龍祥老師帶隊。透過這樣一整天的考察活動,除了能認識到當地的生態,也能認識當地地質與地形,甚至是歷史故事,此外,更是認識國家公園和地質公園之經營管理差異的機會,雖然這兩座公園皆以保育為目標(前者是生態保育,後者以地景保育為主),但其核心價值不一樣:國家公園為保育、育樂、研究,而地質公園維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地景旅遊及社區參與,也因此發展出不同的經管制度。也讓參與者可以瞭解到,陽明山國家公園的生態保育成果,還有步道規劃,以及下午去野柳地質公園認識到各式各樣的地形。
二、第十八屆地質公園網絡會議
這次地質公園網絡會議的規模又擴大,使地質公園網絡愈來愈熱鬧,除了第17屆新加入的成員-桃園草漯沙丘地質公園,本次新報名參加的夥伴有:鱉溪地質公園、九份金花石水湳洞地質公園、金門烈嶼鄉公所等,在所有地質公園夥伴的帶動與刺激下,讓愈來愈多地方社區,看見地質公園的價值,更是看見自己踩踏的土地之珍稀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合作與情感,如同預期,地質公園的夥伴一樣熱情十足地歡迎新成員加入。
第一天11月20日下午,參訪利吉惡地地質公園,其以泥岩地形著稱。工作人員發放《第十八屆臺灣地質公園網絡會議景點手冊》,讓大家能迅速瞭解利吉惡地地質公園的地質、地形、歷史人文、宗教等,爬梳對這片土地的地形、人文歷史脈絡。到了晚上,利吉社區準備了阿美族的迎賓舞歡迎與會客人。飯後又邀請臺下來賓一同共舞,讓訪客體驗當地的阿美族文化。
到了第二天11月21日一早,便是「東部海岸富岡地質公園」揭牌儀式,擺脫過去「小野柳」之別稱,搖身一變成為全臺灣第六座地方級地質公園。相信在所有地質公園夥伴的見證與祝福下,這座新公告之地質公園,也將持續走在地質公園網絡的目標上。接著至臺東縣警察局富岡綜合體技館參與會議,由林務局代表-黃群策組長揭開序幕,分享〈國土綠網與地質公園相關政策〉。接著由王文誠教授、蘇淑娟教授、劉瑩三教授、林俊全教授、劉喜臨教授分享專題,從世界地質公園的動態介紹、高雄泥岩惡地的動態介紹、東部兩座已公告之地質公園-利吉惡地地質公園及富岡地質公園的動態介紹,到最後分享地質公園網絡工作報告,皆說明每一位教授在地質公園扮演的角色之重要性,領銜地質公園夥伴往前走,秉持著永續發展的初心,協助調整社區夥伴工作的方向,避免失去原有的意義,以及作為「教授」一職最初的動機,便是「知識的傳遞」。縱使現今因疫情而沒有出國考察、觀摩國外地質公園的機會,但仍可以透過無遠弗屆的網絡通往全世界,也透過社區夥伴的論文發表時間,將知識帶來與會夥伴眼前。
最後來到「地質公園社區分享」時間,共有十一個社區上台分享,所屬地質公園的特色物產及景點,讓與會夥伴能瞭解並參與她們各自的地景保育、環境教育工作。
第三天11月22日,可謂重頭戲,除了頒發解說員木章,相信每位地質公園夥伴也期待又興奮許久,因為「地質公園產品競賽」,是大家這幾個月來努力的目標,並根據評選標準:包裝設計、創意性、地質公園相關性和市場吸引力,卯足全力,將其產品特色發揮至最大。雖然是競賽活動,但氣氛卻相當輕鬆,和樂,筆者思考,競賽得獎並非大家的本意,但若獲獎,不將只是社區夥伴的殊榮,更是一種認同以及可發展指標,然而,回歸到每個地質公園產品,其實各各出色,難分上下,畢竟在眾星雲集的環境裡,能成為彼此地質公園產品競賽對手,已經相當可敬。
今年是相當特別的一年,疫情肆虐的同時,臺灣地質公園反而蓬勃發展。不只是五座地質公園正式公告,也在整個地質公園網絡的帶動下,吸引更多地質公園夥伴的加入,所以可謂是相當熱鬧的一年而這同時也意味著,更多不同的想法投入到這系統中,彼此撞擊而激發出更多有創意的想法與點子。此外,也透過今年「地質公園產品」為台灣地質公園發展立下一個里程碑,透過地質公園產品,不只聚攏社區情感,更吸引訪客來認識產品和地質公園之間的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