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標題:
    解說課程側記-解說的理念與策略
    作者:
    臺灣地形學研究室
    作者說明:
    國立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
    內文:

    編者按
    過去一年,臺灣地質公園學會辦理解說員訓練活動時,來自墾丁國家公園的資深解說員深受學員歡迎。本文特別摘錄其講義內容,分享給讀者。

    謝桂禎博士,筆名為杜虹,大部分的老師也都直稱她筆名。杜虹老師是一位相當資深的解說員,深受蝴蝶吸引,致力於蝴蝶生態保育,因此又別名「蝴蝶博士」。這次分享有關解說的兩個主題:「解說概念與解說技巧」、「解說資源與實務」,將老師栽入解說領域的初衷(目的)、所學習到的理論、技巧和實務經驗,透過這次課程,來分享給所有懷抱一個擔任解說員理想的學員。

    解說這兩字聽起來很奇怪,我剛到墾丁國家公園的時候,我不懂為何我叫做解說員,我明明只是導覽人家,又不是就是導遊阿,可是為什麼會叫做解說員,有一次我帶外國遊客,我跟她說我是Interpreter,就是解說員的意思,她問我說:「那你翻譯什麼?」,你們如果去查interpret這個字,第一個解釋都是「翻譯」。那我就愣了一下,說:「我翻譯大自然的語言」,我就介紹大自然的天文地理給遊客,一般人可能看不懂、聽不懂,就由我來做這樣的翻譯給他們。所以我就直接回答我是翻譯大自然的語言,那這麼多年之後,我發現我們的確就是翻譯大自然的語言,可是這個字用得滿神奇,在國外的話,當然他們不會說是解說,他們就稱作「Interpret(翻譯)」。

    老師娓娓道來「解說(Interpret)」的緣由,追根溯源,就如同字面上的意思,根據當時國家公園之父-約翰謬爾(John Muir)所表達: 我要解說岩石,學習河流,暴風雨及雪崩的語言。我要讓自己熟悉在冰河和原野花園中,並儘可能靠近世界的內心

    大自然總是在跟我們訴說她的故事,透過暴風雨、雪崩、河流侵蝕等的自然過程,用她的語言、我們的理解與認識,搭起一座名為Interpret的橋樑。如今也已經廣泛應用到各個領域當中,但其核心概念永遠不變。

     約翰.謬爾,對我來講,我可能就是他的追隨者。他不只用言語解說大自然的重要性,促成國家公園的成立,他也寫了非常多的文學作品,讓後面的人欣賞,我跟他大概有百年的距離,所以我不會認識這個人,可是就像我們認識蘇東坡一樣,我們可以透過他留下來的文章,認識瞭解這個人的思想,就是念了他的文章之後,那時候我才20出頭,非常年輕,唸過他的一段文字。

    約翰.謬爾說了:「這株白色的百合花,宛若一朵神聖之花,使人不得不愛上它,它似乎能洗滌人類的心靈,多欣賞它一眼,心靈就會說添一分純淨。雖然它形眼影隻,但整個世界卻因它的存在而顯得更加豐郁。」
    當時我在塔塔加鞍部看到百合花,真的有這種感覺,當時颱風來臨之前,就是風雨飄搖的日子,但那朵百合花開在步道邊,我就是趴在那邊,拍它拍了很久。那是我20歲出頭的事,國家公園之父留下的這段文字,讓我在山中深深的感悟到,大自然的一朵花就可以讓我感覺到這個世界是因它而豐郁起來。
    20多年之後的有一天,我跟隨地質公園的活動到和平島、象鼻岩那一帶參訪,然後我就發現百合盛開,後面有一個小女孩趴在那裡拍一朵百合花,然後我去到離開,它都一直趴在那裡拍那朵百合花,我就好像感覺到20幾年前大自然在教育我的那些場景,重現在我面前。大自然在教育另一對年輕的女孩,我相信她應該也已經感受到,大自然就因為那朵花兒顯得更加豐郁。即使沒有引用約翰謬爾的文字,我想大自然已經告訴她那個內涵,所以我當場看著她,我滿有感覺的。

    因為我曾經經歷過那樣的年輕,跟一朵花的震撼,看著我後面的下一個世代的人,也是這樣子走進大自然,我想天地大美,就是給我們願意走進去的人,這樣子的一個禮物,我想各位應該是願意走進大自然的人,你才會來這裡學習這麼多,地質公園解說員需要的解說知識,我想你將來會也有被大自然震撼的一天。

    在杜虹老師引領下,與會者漸漸進入解說的世界。解說員作為地質公園中重要的角色,身負重任,因為每一位解說員代表的是他們背後的地質公園,只是表達出來的言詞,是訪客聽得懂的言語。也如同「解說」核心價值,地質公園解說員就是一座連結訪客與地質公園的橋樑,但如何成為一座穩固、優質的橋樑,正是今日杜虹老師要分享給與會者。

    老師隨即舉一個相思樹的例子,說明真假葉的差異,以及假葉存在的意義。開始帶領學員思考:為何相思樹屬於豆科植物、雙子葉、網狀葉脈,卻同時存在平行葉脈的假葉?不少學員踴躍回答,現場學員與老師的互動整個熱絡起來。所以老師再進一步補充:「為何?一定都跟相思樹所處的大環境有關係」,這樣一步一步帶領學員進入另一個世界,是杜虹老師所營造的,一個充滿好奇心與熱情、求知若渴的世界。那「那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山坡、東北季風強、落山風、乾濕季明顯… …」。杜虹老師傳遞知識的過程中,是老師引發大家的好奇心以及興趣。重點在於,老師成功帶領學員融入一個學習的氛圍。相信杜虹老師以身作則,成為在場的學員最好的典範。

    然而,也如杜虹老師所說,經驗實務固然重要,但是對於「解說」兩字的理解,也等同重要。包括過去前輩整理的理論和經驗分享,都是需要再學習的。解說員最重點是投注自己的熱情,帶來愉悅的氛圍,啟發訪客,而願意主動親近、觀察自然。

    我要說的重點在這裡哦,平均聽眾只會記得10%的口語溝通內容,也就是我們說半天,我們在這邊上課上四個小時,如果沒有講義給你的話,你會聽進去的只有10%這樣子。我們在做解說的時候,如果人家不記得我們說的話,那是很正常的。也就是我們在解說的時候,也不用講一大堆,講到把人家淹沒,有時候知識是會淹死人,讓人覺得很無聊。不用講太多,簡短的、經過消化,讓他們能夠明瞭即可。

    整個「解說」的來龍去脈,「解說的緣由、目的、功能」以及「解說員的態度」,包括解說理念的培養(懷抱使命感;對土地與人的關心,同時也是解說之所以動人之處:自然體驗)、解說原則。接著則是「解說技巧」、「解說資源」以及「解說實務」。讓學員接受一套在面對人解說時,系統化的訓練。實際上,這雖然是地質公園解說員訓練活動的其中一環節,卻為解說訓練做了最棒的註解。

    除了解說員需要的態度,解說技巧也相當重要。解說技巧千百種,杜虹老師整理大量理論以及先輩的知識,再加上自己過去三十年的實務經驗,整理出解說技巧的五個面向以及內容:基礎理念、解說員須培養的特質、解說對象、提問技巧、回答問題技巧。但也如同杜虹老師提及的,各個解說員皆有各自的特色與風格,所以解說同時,也是展現個人特質的舞台,並沒有一套一通百通的解說技巧,但須有解說必備的專業實力。

    解說技巧的運用其實是因人而異,應該跟個人特質結合,沒有一套解說技巧是典型而適合所有解說人員的,你的解說技巧跟我的解說技巧,應該不會太相似,把我的解說技巧用在你的身上,可能也不是那麼地適合,所以每個人事實上都有不同的解說技巧,你要配合自己的個人特質。雖然解說技巧因個人特質而有不同的表現,但專業知識是解說技巧必要的後盾,如果你沒有專業知識,就是閒聊而已,就是在那邊說五四三的,就不是解說了。解說一定要有專業知識,還有管理單位的一些信仰、信念。

    知性與感性兼具的解說是最動人心,除了有知性的專業知識,還有你自己的感性的訴求。John Muir,就是國家公園之父曾經有說過:「光只有文字跟事實是很難燃燒人心」。我們不能只有第二手經驗,你還要加入第一手經驗這樣的感性訴求,才會讓人家對這個土地有深刻的感覺,事實上你就是這土地上最美麗的風景,不是嗎?

    另外,杜虹老師還分享到最後兩點解說時的基礎理念,首先,解說人員要接受遊客的不理解或不接受我們的解說概念,以及,解說員本身的言行舉止,即是解說教育最真實的一環,所謂「身教大於言教」在於此,包括環境保護的行為等,並不是用言語通知,而是身體力行展現在遊客面前。

    想法(目標)→做法(呼應想法而實踐的技巧)→結果(呼應目標)

    若將一連串的解說過程簡化,不論是信念的培養、解說員態度以及解說目的,乃至於解說員須具備之特質、解說理念、技巧、教材選擇,皆為杜虹老師分享她的做法以及她自身的經驗。

    【初心、態度】必為出發點,意即是否有把每位訪客放在心上?是否鎖定目標,將繁瑣的知識,簡化成到訪客可觸及、有趣的科普知識?決定了解說員所需要的特質-熱忱、自信、愉悅等;根據【對象】的不同,自然也有不同做法,所以該準備什麼樣的【教材】以及【解說技巧】,是否有適當的自然及人文資源,可提供給訪客?最終目的,也是再回歸到【解說理念、目的】。

    解說員的任務其實很簡單,成功讓訪客習得大自然的語言。過程中,解說員將透過一次又一次的解說經驗,找到各自獨特的風格,連結地質公園、訪客與解說員自身。杜虹老師最後的總結:無論你是屬於那種特質的人,只要深刻瞭解所解說的事物,及對所解說的事物懷抱熱愛,你都可能成為一位出色的解說員,經驗會幫助你找到適合自己的解說技巧。

    當你認真解說,而人群中也有一對對認真的眼睛在看著你聽著你,相信你會愛上解說這個工作。祝你找到自己的解說典型,成為自信而不自滿的解說員。我們沒有自滿的條件,因為永遠學不完。

    置頂